王瑩瑩
(江蘇女子民族樂團有限公司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二胡演奏,主要是弓法和指法兩大“塊”,或者叫兩大“學問”。弓法和指法的理論性很強,技術性也很強。弓法是根本、是靈魂、是“內功”。指法是“外功”。這兩大“塊”都需演奏者下大功夫,千鑿萬磨,勤苦訓練才會日臻完善,才會有形神兼?zhèn)涞难葑嘈Ч?。這種訓練過程是不可替代的,對天資再超群的人來說也不可替代。尤其是二胡的指法,速度和把位轉換,變化無窮,是無止境的。在轉換和變化中還要掌握音準,音程和相同指法的指距在不同把位上也不同。在二胡的指法上,最后要達到人琴感應、習慣成自然的神奇效果。
“吟猱”是彈琴指法術語。為使左手按音富有韻味,按指在弦位上做規(guī)律的顫動。其細微者為“吟”;其顯著者為“猱”?!耙麾币话阌迷诠?jié)奏徐緩之處。從以上解釋中可見,“吟猱”相當于二胡演奏技法中的揉弦?!耙麾笔怯袛盗康厝嘞?,是音樂進行中有顫音效果、固定頻率的由揉壓動作相結合完成的揉弦,演奏者必須在松、通的氣息中體現自身的掌控能力。這是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楊光熊教授對于二胡中“吟猱”的詮釋,對于揉弦的頻率、力度、氣息等方面均做了說明。張季讓的改編古曲中所使用的“吟猱”就是在慢速的旋律進行中,按照固定頻率揉壓而出的聲音,并以此來效仿古代琴音之韻味,此處所用“吟猱”與現今二胡常用的快速滾揉的揉弦方法各有不同。
“綽注”亦彈琴指法術語,即左手按指滑動使琴音流暢而近似歌聲,上滑音為“綽”,下滑音為“注”?!熬b注”在現今二胡演奏中指上滑音和下滑音,也是二胡左手的常用技法。張季讓先生在其油印版《二胡基本練習曲150 首》的各種符號說明中也曾列出,即“卜(又名綽):升滑,由較低的音滑至本音;氵(又名注):降滑,由較高的音滑至本音”。此種技法也是張季讓先生在二胡基本技巧訓練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詮釋音樂作品時,指尖在琴弦上滑動過程中的輕、重、緩、急,直接關系到音樂的行腔和韻味,同時也起到了對音色的修飾和潤色作用。
“吟、猱、綽、注”四種基本技法幾乎貫穿二胡改編古曲的慢板旋律進行,如將張季讓改編版《薰風曲》與周少梅《虞舜薰風曲》相對照,不難發(fā)現,周少梅先生采用2/4 拍,速度提示為中速,張季讓改編譜《薰風曲》記譜為4/4 拍,并標有“極慢板”的曲速提示。在另一首改編曲《花六板》中曲速定為每分鐘46 拍,亦用極慢速來演奏。從速度和拍號亦可發(fā)現張季讓先生在古曲的改編中有意將曲速放慢,隨之揉弦和滑音也自然放慢了。按譜中標識的速度來演奏,旋律緩緩行進的過程中,放慢“吟、猱、綽、注”技法,讓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能夠清晰地體會每一種演奏技巧的運動過程,而這種清晰的感知會讓演奏者不斷調整力度或速度,進而達到心中所想達到的聲音效果,以至達到操琴者的理想演奏狀態(tài),即人琴合一。二胡曲《薰風曲》是由民間流傳的名為《老六板》的曲調通過放慢加花等手法發(fā)展而成的一首獨立的器樂獨奏曲?!独狭濉芬蚱淝{優(yōu)美、通俗,且易于被大眾接受,在流傳過程中常被文人雅士或民間樂手填詞,成為新曲或移植成器樂曲傳承至今?!霸谧冏嘀星蟀l(fā)展”在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發(fā)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用現成的曲牌加工變奏成多個新曲,也是早期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以《老六板》為例,以此曲為母曲加工而成的樂曲就有《快六板》《慢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等多種變體,而《中花六板》一曲可見的版本就有琵琶、揚琴、笛子、二胡、古箏和絲竹合奏等多種譜例。周少梅通過向他的老師陸瞎子學習《中花六板》,在陸瞎子演奏版本的基礎上進行加花變奏,且把位也由原來的兩個把位(第二把位外弦三指3 音可以伸展滑至5 音)擴展至三個把位,于是才有了“周少梅三把頭胡琴”一名的由來。劉天華先生曾于“一九一七年向周少梅學習二胡、琵琶”(見劉天華年表),在此期間向周少梅學習了《虞舜薰風曲》,并將此曲傳授給了陳振鐸、蔣風之、儲師竹等人,使得此曲可以代代相傳,流傳至今。
雖只短短幾個小節(jié),然而“吟、猱、綽、注”卻遍布曲中,使得樂曲音色柔美而華麗,尤其是“綽、注”的頻繁運用,更顯旋律進行的古樸、典雅。
隨著時代發(fā)展,涌現出了一批根據地方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的獨奏曲,代表性的作品有《河南小曲》(1962 年),這是劉明源先生根據河南曲劇音調創(chuàng)作而成的極具河南地方音樂風格的二胡作品,曲中借鑒墜胡大上滑音、大下滑音、懸腕滑揉等演奏技法,旋律清新愉悅、韻味十足?!恫菰稀肥莿⒚髟从?956 年創(chuàng)作的極具蒙古音樂風格的一首中胡作品。其中多處模擬馬頭琴的演奏特色,加之中胡渾厚低沉的聲音效果,仿佛把人們帶入了富饒美麗的大草原,同時抒發(fā)對勤勞人民的贊美之情。魯日融先生的《秦腔主題隨想曲》(與趙振宵合作)、《迷胡調》則以秦腔曲牌為素材,曲中“歡音”“苦音”及特性音調的使用,將陜西地方音樂樸實、爽朗、豪放的風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王竹林先生的《金珠瑪米贊》則是根據藏族地方音韻特色創(chuàng)作而成,曲中“朗瑪、果諧”等旋律和節(jié)奏的恰當運用與融合,生動表達了藏族人民載歌載舞歌唱人民解放軍的深情厚誼。時樂濛的《湘江樂》(1960 年)則取材于湖南花鼓戲音調,既詼諧風趣,又柔美婉轉,生動表達了湘江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樂觀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從二胡作品的曲式結構來看,大多數作品都采用了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這是西方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曲式結構。中國傳統(tǒng)器樂曲因其即興性、流動性、延展性等特點,常用多段體結構,而少有三部曲式結構,即便運用了三部曲式,也大都采用無再現的三部曲式。這是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觀中,由于認為音樂是一種流動過程,它的發(fā)展,完全可以在新的階段結束,而完全沒有必要回到開始,所以無再現的三部曲式要比再現三部曲式更常見”。
20 世紀初的作品,如劉天華的《空山鳥語》《閑居吟》《光明行》《苦悶之謳》《燭影搖紅》,都采用傳統(tǒng)民間常用的多段體結構。而此階段由于受西方音樂的影響,為了突破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方式,藝術家們開始學習、模仿西方的曲式結構,因此,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成為之后二胡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要手法,如《豫北敘事曲》《金珠瑪米贊》《湘江樂》等經典曲目都采用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
一批新作品的誕生,必然會帶來很多技巧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左手方面,為體現地方音樂風格韻味,很多新的技巧應運而生,如在《河南小曲》中,出現了風格性的大上滑音、大下滑音和懸腕滑揉等技巧。在《江河水》中,為表現悲憤的情緒,多處使用了壓揉的揉弦方式。在《三門峽暢想曲》中,快速跳把與快速指序的出現,將熱烈歡騰的情緒表現得生動而形象,同時,這種快速技巧更是將二胡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右手方面,在《賽馬》《奔馳在千里草原》中使用拋弓模仿馬蹄聲,在《戰(zhàn)馬奔騰》中出現大擊弓、飛弓、雙弦快速抖弓,將戰(zhàn)場上萬馬馳騁時的馬蹄聲以及廝殺時的戰(zhàn)斗場面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三門峽暢想曲》快板段落的跳弓技巧,在二胡右手運弓技術層面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突破,體現了當時二胡演奏技術中的最高難度。
張季讓先生的改編曲中,在對琵琶、古箏經典名曲進行移植改編的同時,嘗試模仿琵琶、古箏等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使這些技巧在二胡上得到新的展示,以豐富二胡的演奏技法和表現力。當然,無論是模仿還是創(chuàng)新,前提是在保證原曲經典性的基礎上,再最大限度地體現二胡的性能。如在原琵琶曲《夕陽簫鼓》的改編中,二胡用不同速度的頓弓模仿琵琶的輪指及彈挑,在模仿琵琶輪指及彈挑的同時,也使得二胡運弓短促有力,既有顆粒性,又不乏彈力感。在河南箏派的代表作品《山坡羊》的同名改編曲中,采用同指異音的邊滑音邊壓揉的演奏方式來模仿古箏的“游搖”“重顫”技法,二胡用這種演奏方式將河南地方音樂的風格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為二胡演奏地方音樂增添了新的技巧。
除了在改編古曲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技法,張季讓在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當中,借鑒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并將其運用到二胡演奏中來。如《溜冰舞》的快板段采用了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輕巧且極富彈性的快速技巧,使二胡的快速運弓更具顆粒感,大大增強了二胡的表現力?!度f紫千紅》多次使用移指的方法,這是小提琴常用的一種換把方式,這種換把方法同二胡傳統(tǒng)的換把方法相比,在曲中的應用會顯得更加靈活,有助于減輕左手的按弦負擔,使其更加靈活、清晰。在《子夜吟》的尾聲以及《蝶戀花》的開始部分多處用到了泛音技巧,對于表達音樂情緒和發(fā)揮聲音特色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還有《高爐小唱》中多次用到的單倚音,《織女之歌》中的雙倚音以及《萬紫千紅》中多次出現的長時值的持續(xù)快速顫音,這些裝飾技巧對于二胡情緒的表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為二胡演奏不同風格的作品提供了技術保證。
總之,二胡作為一件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若要求發(fā)展,就必然需要創(chuàng)新,這也是我國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