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軒 朱二剛
摘 要:推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厘清體育課后服務內涵與屬性的基礎上,闡述了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價值蘊意:滿足學生多樣化體育學習需求、補齊體質健康短板;助推學校體育發(fā)展、建設體教融合特色學校;實現社會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維護教育公平公正。分析了推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存在的阻滯因素:體育課后服務主體認知不準確、服務標準不完善和相關政策制度不健全。提出了加強體育課后服務主體認知、完善體育課后服務管理標準、健全體育課后服務政策制度、構建體育課后服務多元合作機制等多重推進路徑。
關鍵詞:社會體育組織;課后服務;價值蘊意;阻滯因素;推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23)03-0045-06
Abstract:Promoting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Using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attribut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fter-school services, it expounds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physical health;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and build a characteristic school integrating sports and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sharing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society and to maintain educational fairness and justi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structing factors:the subject of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has inaccurate cognition, the service standard of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perfect, and the relevant policy system is not perfect. Multiple promotion path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 the cognition of the subject of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tandard of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improve the policy system of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and build a multi-cooperative mechanism for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s.
Key words: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s; After-school Services; Value Implications; Obstructing Factors; Promotion Paths
2021年7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中明確要求“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全面治理校外培訓行為,減輕培訓負擔”[1]。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我國中小學生課余時間大幅增加,校內課后服務需求也隨之增長。其中體育課后服務需求增長明顯,多樣化的體育學習需求成為了目前亟需解決的課后服務問題。
自 2013 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來,社會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已然成為我國解決公共體育資源不足問題的重要舉措[2]。相關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課外體育的體制機制方面[3][4],而關于政府購買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參與課后服務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5],如何有效地推進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參與課后服務,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因此,本研究采取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闡述了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價值蘊意,分析了其阻滯因素,提出了推進路徑。旨在加速推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的進程,實現體育課后服務應有的價值。同時,為教育部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政策文件等提供參考依據。
1 體育課后服務要旨梳理
1.1 體育課后服務內涵
課后服務也被稱為課后托管、課后延時服務,是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為服務對象,由政府教育部門主導,家長、學校和社會等不同主體共同參與的,為解決“三點半難題”而提供的組織化、多樣化的生活照顧與教育服務形式[6]。我國課后服務是社會高速城市化發(fā)展的結果,起始是為解決“三點半難題”而提供的以看護為主要內容的課后托管服務。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學校和家長越來越重視課后服務在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的作用,促使了課后服務從“看護需求”逐步轉變?yōu)椤鞍l(fā)展需求”。因此,對體育課后服務而言,作為課后服務的下位概念,其服務內容不僅只是簡單的運動看護,還包括了為提高全體學生體質健康、培養(yǎng)學生運動興趣、發(fā)展學生運動技能而才采取的多樣化、個性化的體育訓練。
1.2 體育課后服務屬性
從起源來看,體育課后服務孕育于課后服務。體育課后服務是在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現狀堪憂的現實倒逼下應激產生的,是在學生多樣化體育學習需求下逐步發(fā)展的,是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下不斷完善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階段性表達;從性質來看,2017年3月2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課后服務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補貼和家長自費,同時強調應當給予家長與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因此,中小學課后服務在教育服務的基礎性、普惠性和公益性方面有別于義務教育的強制性、統(tǒng)一性、免費性,應從屬于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疇[7]。綜上,就體育課后服務的屬性而言,其應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提供的非義務教育范疇的但與義務教育緊密相關的教育延伸服務[8],其實質是雇傭方(家長、學校、政府)與被雇傭方(校內外體育教師)的勞動雇傭關系。
2 社會體育組織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價值蘊意? 社會體育組織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價值蘊意,是指體育課后服務作為客體對體育課后服務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學校和社會的價值上。
2.1 滿足學生多樣化體育學習需求、補齊體質健康短板的實然價值? 實然價值即“為解決什么現實問題”或“事實上實現了怎樣的價值”,是政策之初的直接價值體現,可視為原始價值 [9]。2019年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表明,我國中小學生仍面臨超重肥胖率上升、握力水平下降、身體素質下滑的現狀[10],中小學體質健康問題仍是我國學校體育亟待解決的問題。而2020年的相關數據表明,我國體育教師缺口高達45萬[11]??v觀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的發(fā)展,體育教師不足和專項教師短缺一直都是阻礙學校體育發(fā)展的主要原因。社會體育組織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的直接目的,就是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因師資力量不足,導致體育課后服務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鍛煉需求的現實問題。推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可以有效地豐富體育課后服務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體育學習需求,同時促進了更多學生體育參與,有效地補齊了學生體質健康短板。
2.2 助推學校體育發(fā)展、建設體教融合特色學校的發(fā)展價值? 發(fā)展價值是指事物發(fā)展的基本取向,規(guī)約著發(fā)展實踐主體的行為,預示著發(fā)展的未來走向[12]。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途徑依舊單一,仍以專業(yè)體校為主,同時學訓矛盾導致的“體教分離”、“重體輕文”的現象普遍存在,專業(yè)運動員退役安置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13]。學校體育不僅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培養(yǎng)競技體育人才的沃土,基于學校體育的選拔可全面的發(fā)掘體育人才,為選拔提供了更大的范圍、更多的可能性。但就目前而言,我國中小學學校尚未起到培養(yǎng)體育人才的基礎作用。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我國中小學學生課后可利用時間大幅增加,為學校開展課余體育訓練、深化體教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體育課后服務本質上是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為根本目的,以個性發(fā)展為核心位置,以“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的教育[14]。推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引進專業(yè)、高水平的體育教練,可為學生全面成長、學生體育個性發(fā)展提供優(yōu)越的人力資源,促使學校課后體育成為深化體教融合新的“試驗田”,有望開辟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另一重要途徑。
2.3 實現社會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維護教育公平公正的應然價值? 應然價值是指“應該實現怎樣的價值”,是基于邏輯思維的一種價值傾向和預設[5]。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總體要求下,我國中小學課后服務逐步從“普及與鞏固”階段,走向“提質與增效”階段,課后服務內容也逐步從看護為主,走向以全面發(fā)展為主。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雖受眾多因素的影響,但家庭因素是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經濟條件的家庭在教育資源的獲取方面更是存在著較大差異,社會優(yōu)質教育資源往往成為有錢人的專屬,就學生成長機會而言,存在教育不公的現象?!兑庖姟访鞔_指出:“課后服務要優(yōu)先保障留守兒童、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等亟需服務群體”。以國家課后服務政策為導向,推動社會體育組織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可確保每個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成長機會,可縮小因家庭經濟差異而導致的教育不公現象,有效地促進體育教育資源共享,從體育層面維護了教育公平公正。
3 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阻滯因素
在“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的雙重要求下,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參與課后服務雖被視為是解決學生多樣化體育學習需求的有效途徑,但就其進校的過程來說,涉及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個參與主體,實踐過程中仍存在體育課后服務參與主體認知不準、體育課后服務標準不完善和相關政策制度不健全等多個阻滯因素,成為了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堵點、難點和痛點。
3.1 體育課后服務參與主體認知不準確
體育課后服務是以政府為主導,家長、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的特殊教育形式,高質量的體育課后服務離不開各方共同建設。然而,家長對課后服務性質認知模糊不清、學校對體育課后服務意義認知不準致使體育課后服務缺乏有力的支持者、執(zhí)行者,阻礙了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參與課后服務的進程,成為了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堵點。
(1)家長對課后服務性質認知模糊不清。課后服務因其在“校內開展”,“政府購買”等多種特征,致使家長在其性質的“義務性與非義務性”上的認知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這種模糊不清的認知,使得其在課后服務價值的追求上存在合目的性價值尺度與合規(guī)律性價值尺度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家長認同課后服務在解決“三點半難題”方面的作用,認同體育課后服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的價值;另一方面,由于受課后服務是“民生工程”“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場所”“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等觀念的影響,普遍認為學校理應承擔起課后服務的“義務性”責任,造成了體育課后服務是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延續(xù)的錯誤想法。這種價值需求與事實相矛盾的認知,忽略了學校體育資源(師資、經費等)的有限性,對體育課后服務的實際能力缺乏考量。家長對課后服務性質認知模糊不清,致使體育課后服務缺乏有力的支持者,造成體育課后服務經費來源受限,學校體育課后服務可為空間大大降低,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受阻,全面化、個性化的體育課后服務難以開展。
(2)學校對體育課后服務意義認知不準。《意見》明確要求:“充分發(fā)揮中小學校課后服務主渠道作用”,同時提出“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是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能力、使人民群眾具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15]。以“民生工程”定義的課后服務的初衷只是解決“三點半難題”,滿足學生放學后的“看護”。然而,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下,課后服務已然成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學校對體育課后服務意義認知不準確,學校在開展體育課后服務時出現了偏差。一方面,由于課后服務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統(tǒng)一標準,致使學校在可為與應為之間只能做出“自行規(guī)定”,在校內體育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學校為完成體育課后服務必須“任務”、落實課后服務應盡“責任”,往往以運動看護為主或以校內現有教師的專業(yè)特長開設體育運動項目,忽略了學生的運動興趣,降低了學生發(fā)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思想下,有些學校簡單地把課后服務看成查缺補漏、提升成績的機遇,存在“以體育服務之名,行文化學習之實”的現象[16]。而這種偏差化的認知,使得體育課后服務政策缺少有力的執(zhí)行者,建設性的政策意見難以落實,學校體育課后服務在滿足于“校內化”的同時,關閉了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大門。
3.2 體育課后服務管理標準不完善
自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意見》以來,我國各地中小學不同程度的開展了課后服務。面對“課后服務”新生事物,大多數教育主管部門對于課后服務的管理仍處于摸索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體育課后服務管理標準體系。其中,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管理標準缺失,體育課后服務評價標準缺失,導致了學校在引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時風險過大、動力不足,成為了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難點。
(1)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缺乏明確的管理標準?!半p減”政策雖明確指出,針對課后服務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學校,可以適當引進有資質的社會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然而,地方教育部門尚未制定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管理標準。如準入標準、購買標準、服務標準、責任劃分等。學校在缺乏體育課后服務實施細則指導的情況下,考慮到引進社會體育組織時責任過重,風險較大,學校在“可為”與“可不為”中出現了兩難選擇,無形中減少了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機會。
(2)體育課后服務缺乏準確的評價標準。相關文件雖然明確提出要把課后服務質量納入義務教育階段學??荚u體系,但由于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學校體育課后服務質量的評價沿用了義務教育體育教學評價的方式[17],出現了評價不準確、不充分的現象。體育課后服務評價不準確主要表現為,處于起步階段的體育課后服務,其內容和形式上仍處于“鼓勵與探索”的階段,體育課后服務方案的有效性、內容的適切性等都有待考證,完全以體育教學評價方式去評價體育課后服務顯然是不準確的;體育課后服務評價不充分主要體現為,考評標準是什么、考評結果如何使用等問題都沒有明確的指導,嚴重影響到課后服務的實施效果及質量。體育課后服務由于缺乏準確的評價標準致使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效果難以表達,而體育課后服務中存在的不足難以顯現。體育課后服務管理標準不完善,造成了家長對體育課后服務信心不足、支持不足,降低了學校開展多樣化、個性化體育課后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導致學校引進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參與課后體育服務的興趣不高、意愿不強。
3.3 體育課后服務相關制度不健全
體育課后服務的意義重大,被寄予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厚望,被視為教育“破卷”的突破點。然而,隨著課后服務的快速發(fā)展,相關政策制度存在多變的困擾,相關法律存在缺失的現象,使得體育課后服務缺乏必要的硬性保障,成為了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痛點。
(1)體育課后服務政策制度多變。隨著“雙減”政策的快速落地,我國課后服務政策呈現短時間內調整大,但地方政策細則滯后的現象。自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發(fā)布以來,我國接連發(fā)布了多個相關課后服務政策及文件,如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意見》、《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廣部分地方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有關創(chuàng)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等文件都對課后服務做出了相應規(guī)定。其中能否收取課后服務費的規(guī)定變化較大,期間經歷了2017年“嚴禁收費”到2018年的“收取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最后到2021年的“合理收費”的巨大變化。有調查顯示經費不足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后服務面臨最大的困難[18],雖然各地方教育部門采取了“政府購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課后服務經費問題,但對全面的推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開展多樣化、個性化體育服務而言,仍杯水車薪。相關文件雖指出可以適當的收取部分課后服務費,但由于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收費標準,對于習慣了標準化、規(guī)范化取向的義務教育學校來說,這種多變的政策留下的操作空間比較難以把握,以至于很多學校對此謹小慎微,加之在教育亂收費的嚴苛治理下,很多學校不讓收費已經逐漸演變?yōu)椴辉甘召M和不敢收費,不組織和不參與收費活動逐漸成為很多學校首選的應對之策[19]。
(2)體育課后服務相關法律法規(guī)缺失。我國中小學體育課后服務存在目標清晰、相關法理缺失的不對等現象。主要表現為我國尚未從國家層面專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體育課后服務進行保障,體育課后服務的相關權責的判定主要參照有關學校的法律、法規(guī),其適用性有待考證。如體育課后服務中意外傷害的責任劃分,主要根據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精神和規(guī)定,而該辦法適用范圍是義務教育教學活動中造成的在校學生人身意外事故的處理,其主體責任是學校。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考慮到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高發(fā)期階段[20],學校在開展體育課后服務時存在風險,致使學校在引進社會體育組織時,于“可為”與“可不為”之間選擇了后者。另外,“雙減”政策雖把課后服務定性為一項民生工程,要求學校主動承擔課后服務責任,但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并非是義務教育工作的法定內容,相關文件也只是給出“鼓勵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探索性建議,在報酬方面未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降低了學校教師參與體育課后服務的熱情,致使學校體育課后服務內生動力匱乏。
4 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推進路徑
4.1 加強體育課后服務主體認知
體育課后服務涉及學校、家庭和社會多個參與主體,是一項復雜的民生工程。加強體育課后服務主體認知是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必要前提。政府教育部門需通過加強體育課后服務政策宣傳與解讀,進一步厘清體育課后服務性質、明確體育課后服務價值與意義,從而消除體育課后服務主體認知不準確的障礙,疏通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堵點。一要厘清體育課后服務性質。厘清體育課后服務“非義務”屬性,是獲得家長支持體育課后服務建社的必要前提。促使家長認清體育課后服務的非義務性,可以獲得家長在體育課后服務經費方面的支持,為學校引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提供必要的保障。二要明確體育課后服務價值。通過政策宣傳與解讀,明確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價值蘊意,有助于激發(fā)家長參與體育課后服務建設的熱情,有助于加強家長主動承擔體育課后服務責任的意識,有助于提升學校、家長推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意愿。三要引導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建設。在明確體育課后服務性質與價值的基礎上,充分獲得家長和學校的支持,引導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開展在合理報酬范圍內的體育課后服務。
4.2 完善體育課后服務管理標準
體育課后服務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以課后服務政策價值實現為核心的管理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建立。完善體育課后服務管理標準、落實體育課后服務評價是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參與課后服務的必然要求。只有完善體育課后服務管理標準,才能增強學校課后服務建設信心,才能獲得家長的大力支持,才能有效地化解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難點。一要制定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管理標準,落實社會體育組織監(jiān)管責任。教育部門需制定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相關標準,逐步實現體育課后服務組織化、規(guī)范化管理,確保體育課后服務的有效性。(1)制定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準入標準。政府教育部門應制定統(tǒng)一的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準入標準,加強對社會體育組織的資格審查,包括組織的合法性、教職人員的專業(yè)性、運營的規(guī)范性等,確保優(yōu)質社會體育組織優(yōu)先進校。(2)制定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管理標準。學校應根據相關課后服務政策與學生體育學習需求,制定體育課后服務內容、服務標準、考核標準等,明確相關權責劃分,落實相關主體責任,引導有資質的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競標”,確保體育課后服務過程與結果“有規(guī)可循”。二要制定學校課后服務評價標準,落實學校體育課后服務責任。教育部門需完善課后服務評價體系,落實學校體育課后服務評價考核,減少實施中的缺位和推諉現象,加速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進程。(1)完善學校體育課后服務管理評價。就學校是否落實課后服務政策,是否積極組織體育課后服務,是否構建“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等開展管理評價。(2)完善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提質評價。就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是否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需求,是否構建了多元、多樣的體育課后服務內容等開展質量評價。(3)完善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效果評價。就體育課后服務是否增加了學生體育參與,是否提升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體育課后服務參與各方是否滿意等開展效果評價。
4.3 健全體育課后服務政策制度
健全體育課后服務政策制度是建構符合家長要求、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利于學校施行體育課后服務的必要保障。健全體育課后服務制度與法律體系有助于調動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能動性、主動性,提高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解決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收費等敏感問題,紓解體育課后服務的痛點。一要加快中央政府法律法規(guī)建設。完善課后服務中央法律法規(guī),制定穩(wěn)定的一貫性政策體系可為學校體育課后服務建設提供頂層指導,可有效地減少體育課后服務在決策、執(zhí)行中價值觀的矛盾和混亂,加速推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進程,使得學校體育課后服務具有保障性、延續(xù)性。參照《體育法》《教育法》等法律中關于學校體育建設的相關條款,專門制定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法律法規(guī),明確課后服務相關責權。如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或補貼標準等,從國家法律層面保障體育課后經費的穩(wěn)定性、長期性、一貫性;二要逐步健全地方政府體育課后服務政策制度。地方政府應根據地區(qū)特點,地方經濟水平,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體育課后服務政策。如課后服務收費標準、經費使用辦法等,從地方層面為中小學體育課后服務提供指導與支持;三要全面細化學校體育課后服務實施基層辦法。堅持發(fā)揮學校體育課后服務主戰(zhàn)場的作用,完善體育課后服務實施細則,制定一貫的經費來源機制,在政府購買或補貼不足的情況下,需明確學校與家庭補貼范圍與承擔的合理比例等;制定體育課后服務經費使用辦法,明確經費使用范圍、使用對象與具體標準等;制定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合同,明確社會體育組織的責任與權利。
4.4 構建體育課后服務多元合作機制
構建體育課后服務多元合作機制是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參與課后服務的必由之路。課后服務主體各方共同參與、協(xié)商合作是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長效機制,可有效地促進體育課后服務健康、持續(xù)、高質量的發(fā)展。一要采取“政府+家庭+學?!钡捏w育課后服務經費供給形式。一是建立以政府購買為基礎的、普惠性、公益性的體育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基本體育學習需求。二是建立以政府購買、家長補貼為經費來源的個性化體育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樣化體育學習需求;二要采取“校內+校外”的體育課后服務內容供給模式。一是發(fā)揮學校體育課后服務主戰(zhàn)場的作用,積極組織校內專業(yè)教師參與體育課后服務,形成以校內教師為基礎的體育課后服務供給模式。二是根據學校學生體育學習個性化需求,引進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構建校外教師為補充的多途徑課后服務供給模式;三要采取“社會組織+學校+家庭”的體育課后服務協(xié)同治理模式。通過學校牽頭,以社會體育組織、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的聯席會方式,制定課后服務方案、服務標準,簽訂體育課后服務合同,實現對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全過程、全方位的監(jiān)管。
5 結 語
社會體育組織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被視為是解決學生多樣化體育學習需求的有效途徑,存在多點價值蘊意,備受社會各界和家長的殷勤期待。但社會體育組織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涉及政府、學校、家庭等多個主體,是一項復雜的民生教育工程,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諸多阻滯因素。通過加強體育課后服務主體認知、完善體育課后服務管理標準、健全體育課后服務政策制度、構建多元合作機制等多重路徑可有效地推動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課后服務的進程,以此滿足學生多樣化體育學習需求,實現體育課后服務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4_546566.html.
[2] 黃桑波.我國體育體制轉軌與全民健身活動的角色轉換[J].體育文化導刊,2004(5):6-8.
[3] 夏貴霞,馬蕊,王華倬.政府購買青少年課外體育服務的地方實踐與制度創(chuàng)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報,2016,39(2):84-91.
[4] 胡偉.論我國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制度的完善[J].體育與科學,2016,37(1):30-39.
[5] 吳建喜,陳海鵬.體教融合背景下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進校園的問題審視和優(yōu)化策略[J].體育學刊, 2022,29(4):119-125.
[6] 崔晴.小學生課后服務的目標、內容與特點[J].教學與管理,2018(26):7-9.
[7] 鄒敏.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屬性及權責問題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20(3):32-36.
[8] 馬瑩.中小學課后服務供給保障的制度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2(3):21-28.
[9] 孫綿濤,鄧純考.錯位與復歸—當代中國教育政策價值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0):17-20.
[10] 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發(fā)布[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21,42(9):1281-1282.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中國教育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21:21.
[12] 程繼隆.社會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5:30.
[13] 殷國龍.當前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現狀及完善策略[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4(3):78-82,128.
[14] 游莎,周先進.彈性離校背景下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內涵、價值與目標[J].教學與管理,2020(9):31-35.
[15]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17-03-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16] 張紹清,趙敏,溫金福.“雙減”背景下體育課后服務開展現狀與改進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22(8):40-42.
[17] 張強峰,雷雨星,郭汝,等.我國中小學體育課后服務的實施困境與突破路徑[J].體育學刊,2022,29(3):113-118.
[18] 周磊.讓放學不再比下班早[N]. 湖北日報,2021-06-29(007).
[19] 楊清溪,鄔志輝.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落地難的堵點及其疏通對策[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1,41(Z2):42-49.
[20] 李彥龍,常鳳.“雙減”政策下我國中小學課后延時體育服務時效與保障[J].體育學研究,2022,36(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