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
摘要:心理育人作為一種育人理念,不僅能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嶄新的方式與方法,而且能讓教師以心理健康教育為載體開展思政教育。文章從三個方面對心理育人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進行探討,指出高校要厘清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正確抓住兩種教育之間的契合點,在心理育人與思政教育融合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力度,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并以心理疏導代替說教,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內容。
關鍵詞:高校;心理育人;思政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C444;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3-0041-04
當前,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時,一定要隨著時代發(fā)展變化而不斷地進行抉擇,選擇合適高效的方法來進行思政教育。心理育人則能夠有效地從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質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確保高校思政教育更具有科學性、實踐性,能夠根據(jù)大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來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本文對心理育人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進行探討。
1.心理育人的科學內涵
心理育人這一概念,是在思政教育“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基礎上提出來的,其主要是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對大學生進行深刻的思政教育。心理育人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心理育人的過程中,其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路徑和載體,以育人為方向和目的,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在尊重大學生心理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并且讓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真正結合在一起。教師還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時刻關注關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強化人文關懷和價值引導,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以育心為基礎、育德為方向、育人為最終目標。在向大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從多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2.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1)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聯(lián)系的。思想是心理的高層次部分,是理性的認識。心理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tǒng)一。因此,思想和心理都是人的精神現(xiàn)象,屬于不同的層次,但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共同影響著人的個體行為。個體的心理對于人的思想發(fā)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較強的心理素質能夠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對人的心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作用,能夠給人以昂揚的斗志。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能夠有效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2)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促進的。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兩種不同的學科,雖然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都能夠真正促進大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對象,都是針對大學生開展相應的教育,共同擔負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育人的過程中,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認知、價值意識、理想信念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而心理健康,則是增強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和根本。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在育人的過程中互為條件、相互作用,能共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心理育人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
心理育人就是高校根據(jù)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教育,探究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密切關系,確保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能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完善大學生的人格,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心理育人的過程中,教師從心理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能使思政教育更具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并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并且在心理育人的實踐作用下,思政教育的原有方法、理論、模式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它給教師進行思政教育帶來了全新的視角與途徑,也使思政教育的內容和范疇得到更好的拓展。在心理育人的作用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真正得到提升。
2.心理育人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體性建設
高校必須要明確相應的主體,通過激發(fā)大學生主體性的方式來進行思政教育工作,以確保思政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總體來說,心理育人能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體性建設,教師可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教學、心理咨詢、情境教學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政教育,使大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進而減輕心理壓力。教師還要通過對大學生潛在的心理困惑進行相應的價值干預和引導,幫助大學生盡可能地消除心理負面情緒。在心理育人的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從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參考大學生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心理認知等方面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心理干預,有效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偟膩碚f,心理育人能夠有效地通過環(huán)境干預的方式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發(fā)展環(huán)境,構建良好的文化氛圍,打造和諧校園。而在尊重大學生主體性的情況下,心理育人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高校多元化開展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
3.心理育人能切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主要對大學生進行直接灌輸,方式比較單一、呆板。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很難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價值理念。心理育人則注重從情感需求和心理需要的角度入手,通過人文關懷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干預,鼓勵大學生通過自我展示等方式,自覺接受思政教育,真實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干預,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心理育人還注重通過情感談話、心理咨詢、心理疏導等方式來傾聽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從微觀層面感知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以使教師更好地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進行相應的引導,幫助其擺脫思想方面的困惑。心理育人改變了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觀念和方式,使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路徑更加明晰,能切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1.厘清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是確保心理育人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實踐開展的前提條件。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雖然是兩門不同的學科,各有其獨特性,但是彼此之間相互交叉,工作內容也有重疊。因此,教師要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保證能夠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推進思政教育。教師還要采取更多的干預措施,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思政教育中,教師要利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國家的重大方針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政治素養(yǎng)。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均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化解大學生的心理障礙,思政教育則能夠不斷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時政教育等。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都能對人的意識產(chǎn)生相應的作用,二者雖然屬于不同的意識層面,但是在具體的形成過程中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強化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和吸收。思政教育能夠讓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從多角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2.正確抓住兩種教育之間的契合點
運用心理育人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緊緊抓住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注重通過健全人格的方式來展開思政教育實踐。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健全的人格,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同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穩(wěn)定、健全的心理特質,從而進一步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思政教育則是在于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使其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優(yōu)秀的人格品質。因此,教師要通過健全大學生的人格,有效增強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除此之外,教師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人格教育,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個體特質,并內化為穩(wěn)定的人格品質,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yǎng)。在人格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大學生個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真正重視大學生的個體特性。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實現(xiàn)。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觀當?shù)氐牧沂苛陥@,學習烈士的高尚品質,使大學生在學習烈士的高尚品質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3.在心理育人與思政教育融合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力度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將心理育人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力度。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xiàn)。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思政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重大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而“以人為本”的新途徑,必須始終保持“開放”的狀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注重通過學習國內外優(yōu)秀的育人理念和實踐經(jīng)驗,不斷地完善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確保心理育人能夠有效滿足大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求。在思政教育中,高校要明確心理育人的發(fā)展目標和具體的工作任務,要對教師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等進行相應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引領。二是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中,必須要通過相應的心理育人來加以實現(xiàn)。心理育人要注重發(fā)揮好其育人功能,要注重通過心理育人來加大思政教育實踐力度。心理育人要根據(jù)相應的政策,開展多種教育教學活動、實踐活動等。這樣,高校教師才能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并通過相應的心理輔導、咨詢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多種心理干預,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三是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教師要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積極利用新媒體等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例如,教師可以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使大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記住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論內容,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
4.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以心理疏導代替說教
心理育人作為一種方法和手段,其能夠有效通過心理疏導或者心理咨詢的方式,對大學生的心理進行相應的干預,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在運用心理學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時,教師要不斷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多角度對大學生做好心理輔導。與西方國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我國高校教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實施的心理輔導要有別于單純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介入,應更多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轉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單純地進行,也不能僅僅依靠灌輸,要根據(jù)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適當?shù)慕槿耄⒃诖髮W生感到人生迷茫的時候對其及時進行相應的心理干預,幫助其樹立遠大的理想,把個人的發(fā)展同國家的發(fā)展緊密結合,確保大學生的思想境界真正得到提升,進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5.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內容
在心理育人背景下,教師必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拓展相應的思政教育內容。教師要制定相應的課程思政目標,對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優(yōu)化和整合,確保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課程思政教育,不斷深化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內容過程中,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確思政內容的知識性和價值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合理選擇思政內容,并適當?shù)剡\用反面教材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政教育。比如,在大學生就業(yè)與心理指導教育過程中,可以把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有效融入,降低西方不良思想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二是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思政教育內容的融合點,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真正有機結合。在心理育人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強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要將二者有機結合,真正發(fā)揮二者的教育作用。比如,在教授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內容時,要讓大學生知道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一個統(tǒng)一體,自我價值能夠很好地促進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一旦離開了社會價值,自我價值就無法實現(xiàn)。這樣,能讓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思政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心理健康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沒有從大學生的個體心理和行為特征來進行相應的教育。這就要求高校厘清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抓住兩種教育之間的契合點,在心理育人與思政教育融合中加大思想政治實踐力度,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并以心理疏導代替說教,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快樂成才。
參考文獻:
[1]張學浪.“大思政”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探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07).
[2]楊立志.全方位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論體系及其構建[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
[3]葉錦文.構建校本大思政教育體系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1).
[4]黃亞娟.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功能、途徑[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
[5]孟侖,趙暉.“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適應性研究[J].教育觀察,2021(13).
[6]王博古.大學生網(wǎng)絡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徑分析[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02).
[7]江雪茹.“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探討———以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3).
[8]施愛民,于宏.論活動滲透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模式的構建[J].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13(02).
[9]石變梅,馬建青.協(xié)同創(chuàng)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發(fā)展之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
[10]李艷玲,史文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黑河學刊,2018(05).
[11]謝敏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9(01).
A Practical Study 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n Ji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Jilin 132011,China)
Abstract: A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provide a new way and metho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enable teacher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carri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and points out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rrectly grasp the point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education,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place preaching wit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xp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education;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