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池
[ 關鍵詞] 中國戲曲;非語言符號;文化差異;跨文化傳播
一、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歷史進程
中國戲曲是中國的瑰寶,它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藝術,包含文學、樂曲、舞蹈、武術和雜技等。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這其中也包括各國關于文化和藝術領域的相互溝通和交流,而實際上中國戲曲在很早之前就開始對外傳播。早在13 世紀,中國戲曲就已經走出中國國門,從那個時期開始就有很多國家開始注意到了中國戲曲,這一點從一些西方國家的記載資料中可以得到佐證,馬可·波羅所編著的《東方異聞錄》中就有關于中國戲曲的記載。在之后,中國戲曲就開始逐步向外發(fā)展,發(fā)展到17 世紀時,西方就已經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中國戲曲。在意大利、法國等國還出現(xiàn)了一些將中國戲曲與自身文化進行融合的新型戲劇表演形式。在18 世紀時,西方出現(xiàn)了眾多有關中國戲曲的改編及傳播作品,比如元雜劇《趙氏孤兒》。20 世紀前半期可以說是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的高潮時期,其中主要以著名的梅蘭芳先生在美國演出為標志,梅蘭芳先生于1930 年在美國共演出72場,可以說呈現(xiàn)了座無空席的盛況。那之后雖也有眾多中國戲劇大師的訪美活動,比如張火丁等,但再無之前盛況[1]。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世界各國的藝術交流逐漸深入,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競爭不僅局限于經濟、政治等領域,藝術文化等軟實力也同樣重要。在世界信息發(fā)展的背景之下,網絡信息傳播速度迅速提升,各類藝術文化的傳播方式趨向多元,中國戲曲的傳播路徑增加,但是目前我國戲曲的傳播載體仍較為單一,并且面臨著“文化差異”“文化誤解”等現(xiàn)實性問題。
二、戲曲對外傳播的意義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凝結,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戲曲的對外傳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在現(xiàn)今信息化的時代,各國之間聯(lián)系密切,西方國家的文化逐漸滲入我國,可以說西方文化在我國現(xiàn)代文化中占據(jù)了大部分空間。如何在保護我國民族文化的同時將中國文化向外輸出是當代諸多學者的研究主題,我們可以接受這個時代的變遷,包容其他文化,但是要以保護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為前提。中國戲曲作為一個極具中國色彩的標簽,確保其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意義重大。首先,保障中國戲曲的對外傳播工作有助于喚醒在海外生活的中國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對于建立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具備一定的積極作用。其次,中國戲曲的對外傳播工作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一環(huá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戲曲文化是經過時間的沉淀而流傳下來的文化精髓,其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元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閃亮名片,其中多彩的故事,包含著歷史的故事、人民的生活、感情的美好等多方面。戲曲表演者的舞蹈動作、身法展現(xiàn)都呈現(xiàn)出獨屬于中國戲曲的節(jié)奏與韻律,融合戲曲的唱腔后,呈現(xiàn)出“詩情畫意”。在我國的藝術體系中,戲曲的角色類型有具體的劃分,生旦凈丑代表著不同的角色。另外,中國戲曲劇目一般具有較為強烈的故事性,故事情節(jié)復雜、生動。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能夠極大地幫助其他國家的人民了解中國之文化魅力,對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傳承藝術活動意義重大[2]。
三、中國戲曲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遇到的障礙
(一)文化的差異問題
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之間所存在的文化差異非常明顯,中國戲曲是在中國千年來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東方的審美認為戲曲需要有自身的特點,對于戲曲的演繹極具獨特風格,在彈唱、唱功和動作各方面要求嚴格,但是西方人就很難理解。這其中就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西方無法理解其中韻味。有一些西方人就會給中國戲曲做出負面評價,在《趙氏孤兒》這個戲曲的表演中,法國學者就做出了含糊不清、詞語累贅、情節(jié)拖沓等眾多負面評價。在法國對《趙氏孤兒》進行演繹時,就將許多詞語進行了刪改,語調進行了一定的調整,雖然這樣更加容易理解,但是卻極大地影響了其本身的藝術價值,使其失去了本身的獨特韻味。各國在文化上的差異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的道路。同時,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之間文化差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中日之間的文化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比中美之間的小,文化差異程度不同,對于中國戲曲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就不同。
(二)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
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語言源自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也只有將語言置于其本身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完全理解,否則就會有一定程度的偏差。而中國戲曲中的語言、韻腳自然是孕育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進行翻譯時就會影響其本身的含義,同時接受者理解上也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偏差,這不只是翻譯是否精準的問題,它主要在于其本身文化背景的差異。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語言理解問題,同時部分戲曲的故事背景扎根于中國特定的歷史階段,如果對其背后的歷史缺乏了解,那么就會影響對整個戲曲內容的理解,也難以了解其中蘊含的價值與意義。
中國戲劇中的非語言符號包括服飾、顏色、姿勢、手勢、目光等,這些非語言符號都帶有特定的某些含義,而這會導致置身于不同歷史文化的人在理解上會有所偏差。比如,在京劇表演中,京劇的臉譜有特定的設定,紅色代表英勇、忠貞的人物性格,多用于關羽等角色;藍色可以代表人物剛強、驍勇;黑色代表人物剛直不阿、正直無私等,這都有其默認的設定。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顏色代表的含義并不相同,許多西方人無法理解這樣的設定。在進行表演過程中的手語、姿勢、人物之間的距離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并且不同的戲劇有不同的時代背景,其服飾裝扮也隨之變化,而在西方人看來有些可能是莫名其妙、難以理解的。可以說由于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來的符號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而這些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的不同默認意義也是中國戲曲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的一大障礙。
(三)傳播內容不完善
中國戲曲的結構是屬于“一本四折”,但是因為內容過于復雜、時間過長,所以大部分是抽取其中一部分進行演繹,如果只是將原著中的一折拿出進行演繹,這段戲就稱為“折子戲”。而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西方對于歷史、文化、戲曲構架不理解,只對一折進行演繹會導致觀眾很難對整個戲曲進行全面的理解,無法準確掌握其精髓,這就使得西方觀眾很難與中國戲曲產生共鳴,因此無法欣賞中國戲曲的優(yōu)美與獨特韻味。傳播內容不完善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中國戲曲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難度[3]。
(四)傳播媒介單一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一般情況下,跨文化交流的戲曲表演主要是面向國家領導人和學者的需要,是國家之間進行政治外交活動的方式之一,而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沒有發(fā)揮實質性的作用。雖然中國戲曲也會在民間進行表演,但是傳播效果并不明顯,沒有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導致中國戲曲失去了許多的宣傳機會。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應該與當代的科學技術相融合,結合新時代的傳播工具,充分利用網絡的力量來縮短時間、空間距離,更好地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因此,傳播媒介和力度的不足嚴重影響了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程度。
(五)政治及經濟因素
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還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等。首先是經濟因素,這個因素在美國的表現(xiàn)較為明顯,在中國戲曲進入美國時,在美國得到了相當好的反響,特別是在舊金山一帶,在中國戲曲進行表演時可以稱得上是座無虛席,得到了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但是在美國經歷大蕭條時期之后,中國戲曲在美國的傳播就遇到了障礙,當人們被經濟因素所困擾時,很難分心于藝術方面。其次是政治因素,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也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政治因素,當一個國家與中國建交并且關系良好時,他們更容易接納中國文化的輸入,而中國戲曲是中國文化的凝結和精髓,因此國際關系的相關因素也影響著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相關工作。
影響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因素眾多,多方因素導致現(xiàn)今的傳播困境,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道路仍然艱辛且漫長。
四、中國戲曲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的具體建議
(一)盡量縮小理解誤差
首先,重視翻譯工作。努力提高翻譯人員的翻譯技巧,盡力縮小其中的理解誤差。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展示出文字特色,還要展示出戲劇的精髓,適當加入對歷史背景的相關介紹。其次,中外學者也要適當加強溝通,不斷提升翻譯能力,在輸出文化的同時也加強對于其他文化的相關了解,方便進行更適用于當?shù)匚幕姆g方式。除此之外,在進行演繹之前,表演者應對該段戲曲進行相應的文化背景介紹,如加入獨白或背景音等,減少其他國家人民對戲曲文化背景的空白感與陌生感。在演繹后多調查外國觀眾的觀后感受,在保持原有韻味的基礎上努力建立與外國觀眾的聯(lián)系。最后,要慎重選擇向外傳播的戲曲類型和劇本,盡量選擇西方國家更能接受的段落進行演繹,充分考慮中外文化差異,本著求同存異的理念進行選擇[4]。
(二)重視媒體的宣傳,擴寬宣傳渠道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在時代的信息接受越發(fā)便捷,網絡已經成為現(xiàn)代傳播的重要方式。中國戲曲應該多利用網絡渠道進行傳播,讓全世界更多地接觸并了解中國戲曲的魅力所在。比如,鼓勵戲曲大家在網絡上講述戲曲知識,對于經典片段進行演繹并加大宣傳,也可搭建互聯(lián)網交流平臺,及時更新戲曲知識和相關表演信息,打破信息壁壘,讓更多的潛在觀眾了解到中國戲曲[5,6]。
(三)提升戲曲文化傳播者的專業(yè)素質
戲曲文化主要是通過表演者而展現(xiàn)的,因此表演者水平能力直接影響著整個戲曲的表現(xiàn)水平,也影響著觀眾的理解程度。因此,戲曲文化傳播者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戲曲文化跨文化傳播的質量。首先,應提升文化傳播者的自我意識,傳播中國文化是一項神圣且意義重大的工作,相關從業(yè)人員在國外進行表演時就是鮮活的中國名片。其次,要以人才為導向,不斷完善戲曲教育方式,多層次地培養(yǎng)傳播工作者,擴大人才培養(yǎng)的數(shù)量及層次,將培養(yǎng)內容從局限于表演和唱段,擴展到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編劇、導演、燈光等各方面的學習,擴大學生的中國戲曲知識及表演方面的知識范圍,全面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同時,也應鼓勵學生及相關從業(yè)者在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之上進行創(chuàng)新式發(fā)展,在傳承中緊跟當今時代的特色,編創(chuàng)出更適合、更新穎、更具文化內涵的新劇本。也可通過在唱腔、表演方式等方面的提升,豐富戲曲文化內涵,結合國外觀眾的審美需求,了解文化差異,同步更新戲曲表演中的配樂、表演、呈現(xiàn)方式,提升國外觀眾對中國戲曲文化的情感體驗,在激發(fā)觀眾興趣的基礎上,有效傳遞中國戲曲的藝術形態(tài),潛移默化地傳遞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價值觀念,講好中國故事[7]。
五、結語
中國戲曲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推動海外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形式與突破口,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有助于推動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喚醒海外華人對于故土的思念,同時也有助于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海外人士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相關工作,合理選取戲曲節(jié)段,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提升相關人員的傳播能力,努力探索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有效途徑,提升中國戲曲的國際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