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毛澤東實踐哲學的闡釋歷程及其反思

      2023-05-30 09:17:39彭利凱
      關鍵詞:問題意識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中國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實踐哲學”的闡釋,“實踐哲學”的資源也被引進到毛澤東哲學研究領域。以時代主題和內涵為區(qū)分,毛澤東實踐哲學經歷了“原初體系”“問題意識”和“具體形態(tài)”三種闡釋模式?!霸躞w系”的實踐哲學闡釋模式因強調理論無限性而具有思辨的體系化特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問題意識”闡釋模式成為學界的主流,也產生了較多有益的研究成果。以上兩種闡釋模式各具優(yōu)點,但卻要么過分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要么過分聚焦中國具體實際問題,與毛澤東“既要研究主義,也要研究問題”的一貫立場有一定偏差?!熬唧w形態(tài)”的闡釋模式因其具有彌補前兩種模式不足的優(yōu)點已成為一種新的選擇和潮流。

      關鍵詞:毛澤東實踐哲學;原初體系;問題意識;具體形態(tài);理論反思

      中圖分類號:A84;B0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9684(2023)03-0066-09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理論和現(xiàn)實因素不斷引導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闡釋模式由理論哲學向實踐哲學范式的轉移。正如王南湜所指出:這種實踐哲學范式的轉移分為兩個階段,既先從理論哲學轉向實踐哲學,并最終實現(xiàn)“從一種籠統(tǒng)的實踐哲學轉向回歸馬克思的實踐哲學”[1]。這一方面表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闡釋范式由理論哲學轉向實踐哲學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又指出當前學界面臨著對各種“籠統(tǒng)的實踐哲學”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并系統(tǒng)研究其內部差異以達到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現(xiàn)實任務。同樣地,毛澤東哲學的闡釋,雖然“引入了實踐哲學的資源,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局面”[2],但是到目前為止學界依然沒有對毛澤東實踐哲學闡釋模式的內部差異進行系統(tǒng)的討論。要實現(xiàn)對毛澤東實踐哲學的精確化研究并還原毛澤東實踐哲學的本來面目,對毛澤東實踐哲學闡釋歷程的梳理和反思成為一個迫切的任務。

      一、毛澤東哲學轉向“實踐哲學”闡釋模式的背景

      毛澤東哲學誕生于民族危難的緊要關頭,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自覺和具體運用的產物。自從毛澤東思想成為黨的指導思想后,對毛澤東(哲學)思想進行系統(tǒng)化的總結和闡釋,便成為毛澤東時代理論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以李達、艾思奇等為代表的我黨老一輩哲學家把毛澤東哲學置于“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①下進行總結和闡發(fā),為毛澤東哲學的系統(tǒng)化和體系化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毛澤東哲學的科學化和大眾化?!疤K聯(lián)教科書體系”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模塊的闡釋和解讀,從當代實踐哲學視角看,因其自然本體論傾向表現(xiàn)出對人類實踐能動性的忽視而具有舊理論哲學和形而上學的痕跡。因此,用“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來解讀毛澤東哲學就出現(xiàn)了對它豐富的地方性特征和積極能動性的游離,因而呈現(xiàn)出教條化、抽象化和理論哲學的闡釋特征。另一方面這種闡釋模式不僅束縛了哲學界對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經驗的全方位總結,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積極性。改革開放初,學術界逐漸意識到“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哲學束縛了人民的思想,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思想障礙?!耙虼?,沖破理論上的樊籬,實現(xiàn)理論的變革,不僅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要求,而且也是理論自身必須完成的任務?!保?]“關于真理標準問題”②的討論最開始由知識分子提出,隨后便進一步深化到學術研究視角和體系的變革。為了回應時代的需要,高清海于1985年主編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一書,此書“把一切哲學問題都放到實踐基礎上加以理解”[4]1,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實踐哲學”的根本特征。孫正聿總結到:改革開放后,中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范式轉換。“這個‘轉換的實質,就是‘從實踐的觀點看馬克思主義哲學?!保?]王南湜認為這種研究范式的轉變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闡釋模式的登場。他指出:雖然學者要么“以實踐為研究對象”,要么“將人的實踐活動視為第一活動”,要么把實踐思維“作為思維范式”來定義和闡述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內涵,但就“實踐”與“理論”二者的關系而言,學者都把“實踐”看作是“理論”的根源,把“理論”看作是“實踐”的派生物[6]。類似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毛澤東思想研究界開始了對毛澤東哲學作“實踐哲學”的闡釋歷程,逐漸注意到毛澤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同是以“改變世界”為目標的哲學,認為毛澤東哲學具有“立足于中國社會的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理論、說明理論、創(chuàng)造理論”[7],并把實踐看作是理論根源的實踐哲學特征。本文從時代線索和精神實質出發(fā),把毛澤東實踐哲學的闡釋歷程概括為“原初體系”“問題意識”和“具體形態(tài)”三種模式。

      在 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學界主要通過重新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凸顯其“改變世界”的特征來“建構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理論框架”[8]。這一趨勢在毛澤東哲學的研究上就表現(xiàn)為對毛澤東哲學作“實踐的認識論”和“實踐的方法論”解讀。這兩種解讀方式一方面企圖用實踐的觀點來闡釋毛澤東哲學表現(xiàn)出實踐哲學的特征,但是另一方面又仍然具有一種“原初體系”的闡釋特征。

      二、毛澤東實踐哲學“原初體系”闡釋模式及其理論指向

      毛澤東實踐哲學“原初體系”闡釋模式主張把實踐哲學資源引入毛澤東哲學的闡釋研究,它因過分強調闡釋研究的體系化而使得毛澤東實踐哲學的闡釋表現(xiàn)出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體系化特征。這種闡釋模式開拓了毛澤東哲學研究的“實踐哲學”闡釋模式,但是又表現(xiàn)出一種保守性和進一步深化發(fā)展的需要。

      (一)“原初體系”闡釋模式的基本類型

      毛澤東實踐哲學“原初體系”闡釋模式主要包含“實踐的認識論”(或可稱作“廣義認識論”)和“實踐方法論”體系兩種類型?!皩嵺`的認識論”表現(xiàn)出以實踐觀點為基礎對認識的對象和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實踐哲學的解讀;“實踐的方法論”則表現(xiàn)出把實踐的世界觀特征轉化為體系化的方法論。雖然二者都以實踐的觀點為基礎,但均因忠誠于體系化的內涵而帶有近代實踐哲學以前的舊哲學的形而上學特征。

      1.實踐的認識論體系。這一形態(tài)又可以稱作“廣義認識論”形態(tài)。廣義認識論的闡釋模式一方面追求毛澤東哲學的獨立形態(tài),以區(qū)別于“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時期把它僅僅作為蘇聯(lián)體系化哲學的注解和例證的思路。另一方面,這些學者強調毛澤東哲學在認識世界過程中的“實事求是”精神,企圖建構一種認識論的體系,并追尋一種“終極解釋”。周樹智從“立場”“觀點”和“方法”三個認識論的維度對毛澤東哲學體系進行了詳細論述,并認為“立場是前提,觀點是靈魂,方法是工具,三位一體”,其邏輯結構是“立場論→觀點論→方法論”。再者,毛澤東哲學體系又表現(xiàn)為前面三個維度的深層結構和政治、軍事哲學等應用哲學系統(tǒng)的表層結構[9]。許全興認為毛澤東關于“哲學就是認識論”的判斷具有科學性,并提出從“認識客體”“認識主體”和“認識的主客體關系”三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哲學體系進行“認識論”的新闡釋[10]。馮契認為毛澤東的“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把客觀過程的反映、主觀能動作用和革命實踐三個互相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統(tǒng)一起來”,為他建構哲學體系提供了重要的啟示[11]。他從“無知”到“知”,從“知識”到“智慧”出發(fā),建構起一個完整形態(tài)的“廣義認識論體系”,對毛澤東哲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前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擴充。

      2.實踐的方法論體系。這一形態(tài)強調毛澤東哲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和普遍性。不少學者對毛澤東的方法論體系作了論述,企圖把毛澤東哲學看作在世界觀前提下、以方法論為歸宿的新體系。滄南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哲學的能動性和方法論體系,認為“毛澤東哲學思想極端重視,并且非常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應用于實際,轉化為我們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12]41。石仲泉認為毛澤東的“思想方法論”繼承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方法論傳統(tǒng),并產生于正反兩方面的現(xiàn)實經驗總結,包含“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矛盾分析”“階級斗爭”和“獨立自主”等系列方法[13]428-496。李景源主編的《毛澤東方法論導論》,系統(tǒng)地論述了毛澤東哲學的方法論體系,認為毛澤東“方法論的基本問題”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理論和實際的統(tǒng)一、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問題[14]41。

      (二)“原初體系”闡釋模式的理論指向

      “原初體系”實踐哲學闡釋模式具有較強的體系化特征。一方面這種闡釋模式能夠統(tǒng)一大家的認識并融入了一定的實踐精神,但是另一方面這種闡釋模式又容易過分突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普遍適用性以及從實踐到認識發(fā)現(xiàn)真理的過程,并拔高矛盾的普遍性特征在《矛盾論》中的地位。

      第一,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絕對真理性而呈現(xiàn)出體系化特征。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界還是毛澤東哲學界,一方面表現(xiàn)出積極地用各種實踐哲學資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實踐本體論的解讀,表現(xiàn)為用“實踐本體論”代替“物質本體論”;另一方面,又依然表現(xiàn)出較強的理論哲學也就是形而上學的傾向,企圖追求一個大而全的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哲學體系,即以實踐概念為出發(fā)點,卻構建了一個理論哲學本質的體系,“確切地說不能稱為實踐哲學,而只應稱為實踐主義”[15]。筆者認為這個評價既體現(xiàn)了當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哲學闡釋的實踐取向,又體現(xiàn)了其形而上學的特征,由此王南湜把這種闡釋模式叫作“思辨的實踐哲學”[6]。這種闡釋模式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真理性和正統(tǒng)性,具有統(tǒng)一人們思想的功效和優(yōu)點,但是卻過分關注真理性原則,容易出現(xiàn)對具體價值的忽視。要為毛澤東哲學構建一個完整的體系,有的學者一方面挖掘毛澤東哲學的本體論和世界觀預設,同時強調對《矛盾論》《實踐論》等哲學作品作“脫毛化”的升華處理;有的學者認為毛澤東缺少系統(tǒng)的主體性哲學,需要對此進行完善和補充;還有學者認為毛澤東哲學有一個方法論體系,但是需要進一步提升和擴充。這些做法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過分強調毛澤東哲學的完整體系及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依附性,過濾了毛澤東哲學的豐富性和具體性,忽視了毛澤東哲學中國化特征的傾向。

      第二,更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抽象和普遍世界觀特征。這種態(tài)度有兩個傾向:一是把毛澤東哲學看作是需要升華和完善的馬克思意義上的哲學,這一作法在上文已有論述;二是強調毛澤東哲學僅僅是“作為實踐的哲學”,而不是“關于實踐的哲學”[16],把毛澤東哲學僅僅看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運用和驗證,轉而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抽象世界觀和原理性特征。這樣一種過分強調世界觀的態(tài)度會把方法論看作是世界觀的一部分,認為世界觀具有強大的方法論功能,會使得方法理論體系也具有世界觀的高度抽象性,而難以具有現(xiàn)實的方法論功用。

      第三,更強調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也就是發(fā)現(xiàn)真理的過程。改革開放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重新恢復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其實質就是強調依據(jù)實踐原原本本地認識中國社會的具體實際。在這一時期,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被科學地評判,并成為黨制定政策的依據(jù)和方向,對于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姚大志把這樣的實踐概念叫作“認識論的實踐概念”[17],他認為這種概念基本符合一般學者對《實踐論》的闡發(fā),即強調實踐是認識的根源、目的、發(fā)展動力和檢驗標準。但是,毛澤東在《實踐論》一文中指出,認識過程由“實踐到認識”與“認識到實踐”兩個環(huán)節(jié)構成,并認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于無窮”[18]296。過分強調由“實踐到認識”的決定作用就會導致對“認識到實踐”改變世界過程的忽視,造成對世界規(guī)律性的過分崇拜。

      第四,更強調矛盾的普遍性。由于“原初體系”的實踐哲學模式強調理論的無限性和普遍性,因此將矛盾的普遍性看得比矛盾的特殊性更重要,而把矛盾的特殊性看作是普遍性的注解。這種闡釋模式重點關注和體現(xiàn)毛澤東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共同本質,具有積極意義,但是也容易把毛澤東實踐哲學看作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注解而沒有獨立的地位?!霸躞w系”的實踐哲學形態(tài)強調真理的普遍性,必然導致普遍性對特殊性的“暴政”。蘇聯(lián)時代因為過分強調社會主義陣營的普遍性而對每個國家的地方經驗和具體情況視而不見,從而導致了蘇聯(lián)一度把自己當作馬克思主義唯一正統(tǒng)的代表,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大國沙文主義。這樣一種表面和諧的普遍性暗示著個性和特殊性的缺場,必然會扼殺地方的積極性和主體性,最終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分崩離析?!睹苷摗繁緛硎菑娬{矛盾特殊性,但在此處卻發(fā)生了過分強調矛盾普遍性的相反情況,所以不符合毛澤東哲學的精神實質。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暴露出來一些社會問題和具體矛盾,以及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解體等現(xiàn)實情況的發(fā)生,學界逐漸從“體系意識”轉向“問題意識”[3],即“轉換為對市場經濟確立與發(fā)展中可能引發(fā)的實踐問題的前瞻性反思”[8]。鑒于國內哲學研究的這一普遍趨勢,毛澤東實踐哲學也走向了“問題意識”的闡釋模式。

      三、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問題意識”闡釋模式及其邏輯空間

      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問題意識”闡釋模式以中國改革開放面臨的現(xiàn)實情境和問題為背景,以毛澤東哲學的具體問題為論域,具有面向問題、解決問題的現(xiàn)實精神,也凸顯了毛澤東實踐哲學在解決問題方面所具有的理論優(yōu)勢和現(xiàn)實啟示。

      (一)“問題意識”闡釋模式的基本要點

      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問題意識”闡釋模式相較于“原初體系”闡釋模式具有進一步解放思想和聚焦中國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優(yōu)點,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毛澤東實踐哲學的主流闡釋模式。受馬克思、恩格斯哲學的不同理解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問題意識”實踐哲學闡釋模式涉及毛澤東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社會實踐和馬克思、恩格斯哲學等方面的問題。

      1.以毛澤東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的關系為中心的“問題意識”。一方面,學界認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毛澤東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有重要影響作用。90年代初期汪澍白出版了《毛澤東思想的雙重淵源》《毛澤東早年心路歷程》和《傳統(tǒng)下的毛澤東》等著作,有效地聚焦了毛澤東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淵源關系。王澍白指出:“毛澤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的思想根植于中華文化土壤。湖南是他的故鄉(xiāng),因此他的思想又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19]1李銳撰寫的《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和《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等著作列舉了不少毛澤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例子,并認為毛澤東非常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和歷史作品。潘煥昭總結了國內學者對毛澤東思想來源的研究,并認為“目前有一源說、二源說、三源說之爭,多數(shù)人已經認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毛澤東思想的來源之一”[20]。另一方面,學界認為毛澤東哲學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文化。薛廣洲認為:“毛澤東哲學對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方式所作的批判性繼承,同時也是一種科學性的總結,即對傳統(tǒng)中國哲學思維方式的發(fā)展劃上了一個句號。”[21]313李維武認為“《實踐論》所闡發(fā)和確立的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湖湘學風及其知行觀在新時代的繼承與發(fā)展?!边@就指明了毛澤東的知行觀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行觀,而是帶有馬克思主義內涵的“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是對傳統(tǒng)知行統(tǒng)一觀的重要發(fā)展[22]52。許全興認為“實事求是是中國哲學的精華”,毛澤東“大大的發(fā)展了這一思想”,并“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23]272。

      2.以毛澤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為中心的“問題意識”。一方面,學界認為毛澤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屬于“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李佑新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偉大意義,并指出:“它將馬克思‘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在中國付諸實踐了,從根本上改變了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面貌?!保?4]王玉平認為在毛澤東哲學中價值論比本體論更重要,它不是抽象的思辨的體系化哲學,“而是立足于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基礎之上、具有明確價值取向的實踐哲學”[25]。另一方面,學界認為毛澤東哲學與馬克思的哲學有重要差異。姚大志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概念有兩類,“流行的實踐概念是認識論的,而始源的實踐概念是政治哲學的和道德哲學的”,“流行的實踐概念”以求真為目的,而“始源的實踐概念”以求善為目的。他認為“始源的概念”更符合毛澤東哲學的本意,區(qū)別于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流行的實踐概念”內涵[17]。文翔采納了王南湜對實踐哲學的分類,并把“有限理性的實踐哲學”稱作“辯證的實踐哲學”,又認為馬克思和毛澤東的辯證法具有重要差異,把毛澤東的辯證法稱作“實踐辯證法”,而把馬克思的辯證法稱作“理論活動辯證法”[26]。

      3.以毛澤東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心的“問題意識”。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繼承和發(fā)展了毛澤東哲學。石仲泉認為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哲學基礎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巨大發(fā)展”[27]。李捷認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實事求是”為共同的思想路線,都是在深刻把握基本國情并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產生的,以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共同的哲學基礎[28]。許全興認為毛澤東主導了20世紀中國第二次哲學革命③,并發(fā)動了第三次哲學革命④。他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的改革,都可以看成是這一革命⑤的繼續(xù)和深化,與這次社會革命相適應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我革命。”[23]559這就鮮明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毛澤東哲學的淵源表現(xiàn)為一種繼承性,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理論的形成則表明第三次哲學革命取得了成功。1996年雍濤撰寫的《毛澤東哲學分支學科研究》一書指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也呼喚政治哲學、道德哲學、領導哲學等的產生并為之服務?!保?9]5該書通過對毛澤東政治哲學等分支學科的研究,指明了毛澤東哲學對解決當下改革開放具體問題的啟發(fā)意義。

      4.以毛澤東的晚期哲學反思為中心的“問題意識”。郭建寧認為毛澤東晚期堅持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理論,如“提出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反對主觀主義,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必然與自由,宣傳辯證法,提倡照辯證法辦事等等”,但是在一些方面又違反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本質[30]205。許全興高度肯定了毛澤東哲學中“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自力更生”等理論的歷史價值,并認為毛澤東晚年犯的錯誤一方面與毛澤東對哲學原理的理解和運用上出現(xiàn)了“過分夸大精神的反作用”“過分夸大生產關系的反作用”“忽視物質生產力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最終決定作用”和“忽視對立面之間同一性”等方面的偏差有關,另一方面則在認識路線上犯了“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31]。

      (二)“問題意識”闡釋模式的邏輯空間

      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問題意識”闡釋模式以現(xiàn)實問題為中心,具有否定理論的獨立性和強調真理有用性的功利主義特征,并以倫理和政治等“始源的實踐概念”[17]為重要論域,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性”特征。“問題意識”闡釋模式下的毛澤東哲學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邏輯指向。

      首先,以中國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具有“問題意識”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哲學的真理性在于解決了中國的實際問題,“問題意識”的實踐哲學強調真理的有用性,認為只有能夠解決問題、達到效用的認識才是真理。具體到毛澤東哲學上就表現(xiàn)為,在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和建設的重大成就,達到了近代中華民族渴望獨立自主的目標,因此毛澤東哲學是一種偉大的真理。對問題的重視使理論可以較好地聚焦和面向社會現(xiàn)實,但是這種邏輯如果走向極端,就會出現(xiàn)“理論也不得不頻頻‘出位,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個別事件加以論證的傾向。理論自身的統(tǒng)一性因此遭到割裂,其價值也因此遭到貶損”[3]。這種立場導致的另外一個后果就是特別關注毛澤東的政治哲學和軍事哲學所展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特征而對毛澤東關于自然和生產規(guī)律等方面的哲學論述表現(xiàn)出淡漠的態(tài)度。這就為一些學者把毛澤東哲學看作是具有“唯意志論”傾向的哲學留下了伏筆,而不符合毛澤東“既要研究主義,也要研究問題”的辯證態(tài)度[32]。

      其次,更強調毛澤東哲學的具體方法論特征?!皢栴}意識”的實踐哲學因為強調目的的善,強調真理的有用性,因此容易把方法當作真理,造成真理對價值的依附,并夸大方法論的功用。吳齊林認為五四運動時期毛澤東對杜威和胡適的實用主義哲學比較感興趣,即使后來他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實用主義并沒有被簡單地拋棄掉,他依然十分強調實用主義所推崇的注重方法和效用的基本原則”[32]。正如杜威強調實踐哲學探討的是“通過行動改變世界的方法”[33]110。改革開放以后,作為推動思想解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現(xiàn)實需要的理論表達,學界對毛澤東哲學的具體方法論特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民主集中制”在提升人民內部凝聚力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再如“統(tǒng)籌兼顧”在處理復雜矛盾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平衡性和靈活性優(yōu)勢。但是,當前有些學者對毛澤東哲學方法論功能的實踐哲學解讀,過分突出其方法論特征而忽視其世界觀前提,使這種解讀落入了實用主義實踐哲學的窠臼。如有些文章對毛澤東哲學的方法論進行夸大,把毛澤東哲學“統(tǒng)籌兼顧”等一些具體方法和策略看作是可以脫離具體社會和歷史背景的萬能方法,而呈現(xiàn)出一種形而上學的特征。毛澤東強調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思維三者是一個東西,其實暗含著從世界觀到方法論的轉變,但是如果只強調實踐哲學方法論特征,將對毛澤東的哲學產生一種片面的理解。

      再者,更強調從“認識回到實踐”來改造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實踐哲學闡釋模式,強調按照一種價值和標準來改造世界,因此實現(xiàn)這種價值和標準的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正如樊志輝指出: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的中國化使得它由社會批判功能演變?yōu)椤懊褡鍑液同F(xiàn)代國家”的社會建構功能[34]。因此,對這一維度的強調,會突出毛澤東哲學“改造世界”的功能,這對于提倡某種實干和改造世界的實用精神具有好處,但是另一方面表現(xiàn)出對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主義”特征的忽視。如上文論述的,姚大志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概念有兩類,并認為“流行的實踐概念是認識論的,而始源的實踐概念是政治哲學的和道德哲學的”,“始源的實踐概念似更合理”[17]。把這一觀點推廣到毛澤東哲學上就得出了以下結論:一般學者對《實踐論》作認識論(知識論)的實踐論解讀,而沒能對以毛澤東的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為主要內容的“始源實踐概念”作合理闡釋。與前一種觀點相反,這種觀點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表現(xiàn)出對從“實踐到認識”實事求是獲取真理的過程的忽視。

      最后,更強調矛盾的特殊性。因為“問題意識”的實踐哲學具有實用主義特征而否認理性的獨立性,并強調真理的相對性。這種觀點意味著其存在論和世界觀的前提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獨一無二性。正如不少學者認為,歐洲社會主義革命所依賴的是“新興產業(yè)工人”,在中國卻轉變?yōu)椤靶滦椭R人和農民”,中國革命表現(xiàn)出一種特殊性[35]。這種闡釋模式對于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具有優(yōu)勢,但是從《矛盾論》的精神實質來看,毛澤東一方面強調矛盾的特殊性,但是另一方面又認為這種特殊性是包含著矛盾普遍性的特殊性,所以這種觀點和立場與《矛盾論》的精神實質有差異。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中國化,因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具有不同于蘇聯(lián)和西方的特征,這也是毛澤東本人當初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時就已經意識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并把這個問題看作關系到中國革命和建設能否成功的生死攸關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過分強調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特殊性,將沒法對其基本規(guī)律生成一種框架式的分析,使其成為脫離世界歷史發(fā)展趨勢的孤立個體而與毛澤東哲學的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價值取向相違背。畢竟毛澤東本人在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從來都沒有放棄“國際主義”和世界無產階級兄弟情感,他也一直把中國革命和建設看作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及世界歷史的一部分。而“問題意識”的闡釋模式有忽視這一至關重要價值前提的傾向。

      毛澤東哲學“原初體系”的闡釋模式過分突出體系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性,忽視了毛澤東哲學作為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理論所蘊含的“問題意識”精神;而“問題意識”的模式又過分突出中國的具體實際而忽視了體系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性,在理論上表現(xiàn)出實用理性的傾向。歷史的發(fā)展推動著毛澤東實踐哲學向“具體形態(tài)”闡釋模式的轉變。

      四、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具體形態(tài)”闡釋模式及其理論優(yōu)點

      “具體形態(tài)”闡釋模式的內涵表現(xiàn)為由毛澤東所開拓,以解決中國近現(xiàn)代民族解放和現(xiàn)代化為總目標,并對馬克思主義和世界文明具有重要貢獻的實踐哲學新形態(tài)?!熬唧w形態(tài)”的實踐哲學闡釋模式強調毛澤東哲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成功解決近代中國民族解放具體問題的歷史現(xiàn)實,以及相較于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獨立主體地位和中國特征,認為毛澤東哲學是一種融“普遍性”與“特殊性”為一體的“具體”存在。這一闡釋模式既保留了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根本精神,又面向中國社會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毛澤東實踐哲學“具體形態(tài)”的闡釋模式出現(xiàn)在21世紀初,2008年西方金融危機客觀上加強了中國的道路自信,在黨的十八大后,中國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立場成為這一闡釋模式發(fā)展的重要推手。

      (一)“具體形態(tài)”闡釋模式的基本類型

      毛澤東實踐哲學“具體形態(tài)”闡釋模式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對毛澤東哲學總體作“實踐智慧”的闡釋,二是對毛澤東哲學作政治哲學的闡釋,三是從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對毛澤東哲學作新的闡釋。

      1.實踐智慧的具體形態(tài)。實踐智慧的具體形態(tài)指出毛澤東哲學是形而下的實踐和形而上的智慧的“辯證結合”,這表現(xiàn)出一種“實踐智慧”的特殊形態(tài)。孫正聿認為毛澤東的辯證法區(qū)別于恩格斯的理論辯證法和列寧認識論的辯證法,表現(xiàn)為一種實踐智慧的辯證法形態(tài),并認為“毛澤東的‘實踐智慧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正確道路”[36]239。如吳齊林所言,毛澤東“既要研究主義,也要研究問題”的辯證態(tài)度,突顯出對形而下的“問題”和形而上的“主義”的辯證結合的實踐智慧。陳龍等認為毛澤東哲學的特征,“集中表現(xiàn)為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具體、特殊而復雜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付諸實踐所需要的實踐智慧”[37],這就指明了毛澤東哲學實踐智慧典型特征的產生根源。

      2.政治哲學的具體形態(tài)。政治哲學形態(tài)認為我們需要從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民族解放和富強的根本政治問題出發(fā)來探討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定位問題。胡為雄認為毛澤東哲學本質上是一種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政治哲學,“是一種與中國的社會政治革命和倫理觀念變革緊密相連的哲學”[38]12-16。常利兵從政治學哲學的角度對《實踐論》進行了新的闡釋,認為毛澤東撰寫此文的目的是清算各種“左”和“右”的思想錯誤,“培養(yǎng)和塑造革命干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工作作風”[39],以便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政治運動中來。包大為在《毛澤東的解放觀:政治哲學內涵與當代指向》一文中,從解放的總問題出發(fā)對毛澤東哲學的政治內涵和意義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指出毛澤東“找到了真正的解放主體””抓住了客觀的解放條件”并“創(chuàng)造了有效的解放空間”[40]。

      3.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王立勝認為要真正實現(xiàn)對毛澤東哲學的完整理解,需要提出一種新的哲學研究范式,即“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41]的研究范式。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區(qū)別于以往把毛澤東哲學僅僅看作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和執(zhí)行的觀點,而把毛澤東哲學看作“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具有主體地位的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毛澤東哲學之間實現(xiàn)了一般和具體的辯證統(tǒng)一。胡為雄認為毛澤東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形態(tài)”,其根據(jù)是毛澤東哲學在“思想體系的話語方式、理論構成及其社會功用方面”都體現(xiàn)出獨立的中國特征[38]1-6。單繼剛認為毛澤東哲學滿足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創(chuàng)性”“繼承性”和“主體性”三個主要特征,其中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和“實事求是”認識路線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階級理論和矛盾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的科學繼承,“反對本本主義”等觀點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性的延伸[42]。

      (二)“具體形態(tài)”闡釋模式的理論優(yōu)勢

      區(qū)別于以上兩種形態(tài)的實踐哲學,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具體形態(tài)”闡釋模式,符合毛澤東“既要研究主義,也要研究問題”的立場,具有以下理論優(yōu)勢:

      第一,實現(xiàn)了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實踐智慧”等形態(tài)把實踐的價值性和智慧的真理性辯證地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了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符合毛澤東哲學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的本質定位。

      第二,實現(xiàn)了認識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辯證統(tǒng)一。政治哲學的具體形態(tài)體現(xiàn)出從“實踐到認識”的“認識世界”過程,又表現(xiàn)為“從認識到實踐”的“改造世界”過程,體現(xiàn)了毛澤東哲學的“實事求是”和革命理想性的“辯證綜合”。

      第三,實現(xiàn)了本體論(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辯證統(tǒng)一。毛澤東實踐哲學“具體形態(tài)”的闡釋模式使馬克思主義自然主義的本體觀走向中國具體革命、建設的社會本體觀,其方法論也由抽象的方法論走向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問題的方法論。因而可以說毛澤東哲學既是本體論(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并且由抽象走向了具體。

      第四,實現(xiàn)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tǒng)一?!皢栴}意識”的闡釋模式因為過分強調真理的相對性,因此其存在論的前提是矛盾的特殊性。相反“原初體系”的闡釋模式過分強調理論對世界的總體性把握,其存在論的前提是矛盾的普遍性?!熬唧w形態(tài)”的闡釋模式實現(xiàn)了一般和特殊的結合,而表現(xiàn)為一種具體的存在。這種立場真正符合了毛澤東在《矛盾論》中一方面強調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并貫穿事物發(fā)展過程始終的觀點,另一方面又強調“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相區(qū)別的觀點。

      第五,“具體形態(tài)”的闡釋模式以新的人類文明形態(tài)的理論自覺為前提?!熬唧w形態(tài)”的闡釋模式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中國具體革命實踐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交融,因此是一種人類新文明形態(tài)下的實踐哲學。毛澤東哲學一方面繼承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理論而與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具有同質性,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行關系而與傳統(tǒng)實踐哲學具有同構性,另一方面還是中國革命和實踐的理論總結。這三方面的交融狀態(tài)最終導向了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tài),這種文明形態(tài)既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而表現(xiàn)出社會主義特征,又不同于蘇聯(lián)社會主義而表現(xiàn)出中國實踐與文化價值的差異性。因此毛澤東哲學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早期革命和實踐的理論表達。

      五、結語

      毛澤東哲學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走上了實踐哲學的闡釋模式,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原初體系”的實踐哲學闡釋模式仍然呈現(xiàn)出理論哲學的痕跡,保留了理論哲學的本質特征,它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哲學的理想形態(tài),所以總是渴望從那里來找到毛澤東哲學的世界觀前提以完善毛澤東哲學體系,并認為毛澤東的“實踐辯證法”有待提升到“理論活動的辯證法”。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問題意識”闡釋模式契合了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獨立自主地研究和解決新情況、新問題的現(xiàn)實需要,但由于過分強調“問題”而對(馬克思)“主義”有忽視和消解的傾向。以上兩種實踐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傾向于分離和對立,并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離與對立為前提。鑒于此,毛澤東實踐哲學“具體形態(tài)”的闡釋模式成為一種新的選擇和趨勢?!熬唧w形態(tài)”的實踐哲學闡釋模式認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矛盾的普遍性以特殊性為前提。近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是中西方文明沖突和傳導的結果,并不是獨立于世界歷史之外的“世外桃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是對世界歷史實踐普遍性的理論表達,所以毛澤東哲學的本體論和世界觀根植于世界歷史趨勢下中國自身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是一種社會本體論。以“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過分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貌似這種原理不需要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就能存在。這種基本原理往往催生“蘇聯(lián)中心”或“西方中心”論,并形成了對東方特殊性的壓抑。蘇聯(lián)的解體已經表明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觀是錯誤的,而且危害極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應該來自于歐洲、蘇聯(lián)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qū)馬克思主義實踐的最大公約數(shù)和普遍基礎,而不應以歐洲和蘇聯(lián)的馬克思主義為基本原理,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看作他們的注解和例證。強調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來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形態(tài)”闡釋模式,更符合毛澤東哲學的本質和主旨。

      [責任編輯:張思軍]

      注釋:

      ① 所謂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是指20世紀30年代在斯大林授意和指導之下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學者編寫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其后該書作為《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第4章第2節(jié)廣泛流傳,學界一般稱之為“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 此體系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劃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塊,并把歷史唯物主義當作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和推廣,而辯證唯物主義則分為本體論、認識論和辯證法三個小領域。

      ② 1978年5月10,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tài)》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fā)表這篇文章并全國轉發(fā)。此文鮮明地指出,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效地回應了當時各種教條主義和唯上唯書的僵化思維,此文隨后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揭開了全國“關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序幕。

      ③ 馬克思主義哲學代替資本主義哲學的革命——筆者注。

      ④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筆者注。

      ⑤ 毛澤東領導的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筆者注。

      參考文獻:

      [1] 王南湜.現(xiàn)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三個核心問題——一種基于回歸馬克思實踐哲學范式的考察[J].哲學研究,2012(3):3-9.

      [2] 羅伯中,彭利凱.論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去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化闡釋”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0-16.

      [3] 穆南珂.喧囂與騷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學術性”和“現(xiàn)實性”問題[J].哲學研究,2004(4):3-8.

      [4] 高清海.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 孫正聿.從實踐的觀點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范式轉換[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11):1-10.

      [6] 王南湜.馬克思哲學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實踐哲學[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1):55-63.

      [7] 王玉平.毛澤東“實踐哲學”解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6):54-57.

      [8] 何萍.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研究的當代價值——以中國理性思維方式的建構為主線[J].哲學動態(tài),2020(9):5-15.

      [9] 周樹智.毛澤東新哲學體系探原[J].人文雜志,1994(6):16-34.

      [10] 許全興.毛澤東改造哲學體系意見淺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3):97-104.

      [11] 馮契.智慧的探索——《智慧說三篇》導論[J].學術月刊,1995(6):3-23.

      [12] 滄南.毛澤東哲學思想[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13] 石仲泉.毛澤東的艱辛開拓[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14] 李景源.毛澤東方法論導論[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

      [15] 白剛.“從辯證唯物主義”到“政治哲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態(tài)演變及內在邏輯[J].求是學刊,2018(5):1-10.

      [16] 徐長福.關于實踐的哲學與作為實踐的哲學——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范式的危機與出路[J].學習與探索,2008(6):51-54.

      [17] 姚大志.兩種實踐概念[J].天津社會科學,2021(6):4-13.

      [1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 汪澍白.傳統(tǒng)下的毛澤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20] 潘煥昭.國內毛澤東思想研究的歷史進程及其特點[J].教學與研究,2000(7):57-62.

      [21] 薛廣洲.毛澤東的超越——毛澤東哲學與中西哲學融合[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22] 李維武.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重讀毛澤東《實踐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3] 許全興.毛澤東與中國二十世紀哲學革命[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

      [24] 李佑新.毛澤東實踐哲學論要[J].哲學研究,2007(12):12-17.

      [25] 王玉平,李志源.論毛澤東實踐哲學的價值取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43-47.

      [26] 文翔.從實踐哲學理解毛澤東實踐辯證法[J].探索,2012(6):172-176.

      [27] 石仲泉.毛澤東哲學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09(2):5-12.

      [28] 李捷.從毛澤東思想到科學發(fā)展觀——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系探源[J].教學與研究,2008(7):5-19.

      [29] 雍濤.毛澤東哲學分支學科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30] 郭建寧.艱辛探索的哲學軌跡——1956至1966年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1] 許全興.晚年毛澤東研究的若干問題[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0(4):6-13.

      [32] 吳齊林.現(xiàn)代西方的實用主義與毛澤東的實踐哲學[J].江蘇社會科學,1997(5):88-92.

      [33] 杜威.確定性的尋求:關于知行關系的研究[M].傅統(tǒng)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4] 樊志輝.“實踐哲學”本土化視野的價值與誤導[J].學術研究,2004(1):13-19.

      [35] 馮建華.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建構的視域轉換[J].江蘇社會科學,2019(2):13-20.

      [36] 孫正聿.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6.

      [37] 陳龍,李佑新.實踐哲學視角下毛澤東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9-11.

      [38] 胡為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毛澤東哲學思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

      [39] 常利兵.政治學視域下的《實踐論》新探[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0.

      [40] 包大為.毛澤東的解放觀:政治哲學內涵與當代指向[J].社會科學輯刊,2021(4):12-19.

      [41] 王立勝.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范式下的毛澤東哲學研究[J].哲學動態(tài),2021(4):5-10.

      [42] 單繼剛.“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可能[J].中國社會科學,2022(5):46-64.

      Abstract:Since the mid1980s,with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s “practical philosophy”,the resources for practical philosophy has been introduced to Mao Zedong's philosophy research.Based on the theme and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Mao Zedong's practical philosophy experiences three interpretation modes of “original system”,“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specific form”.The practical philosophy interpretation mode of “original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ulative systematization because it emphasizes the infinity of theory.Since the mid1990s,the interpretation mode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Mao Zedong's practical philosophy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academia,producing more useful research results.Although the two modes of interpretation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the interpretation mode of “original system”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either overemphasiz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or focuses too much on specific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which has a certain deviation from Mao Zedong's consistent position that we should study both the doctrine and the problems.The interpretation mode of “specific form” becomes a new choice and trend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making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first two modes.

      Key words:Mao Zedong's practical philosophy;original system;problem awareness;specific form;theoretical reflection

      猜你喜歡
      問題意識
      問題驅動模式下高等數(shù)學目標、路徑與課程建構研究
      淺析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如何提升公共決策中領導干部的“問題意識”
      讓問題意識走進數(shù)學課堂的重要性
      考試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2:30:54
      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24:39
      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提升策略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恰當處理“教”“學”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文理導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8:22
      問題意識與專題化教學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7:22
      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建昌县| 和田县| 洛隆县| 京山县| 普洱| 珲春市| 博湖县| 南岸区| 武夷山市| 黄大仙区| 石门县| 宁晋县| 南阳市| 通许县| 邮箱| 鄢陵县| 灵武市| 齐齐哈尔市| 平顺县| 高安市| 平顶山市| 武山县| 加查县| 松原市| 安泽县| 莱西市| 布拖县| 汉阴县| 托里县| 桓仁| 赤城县| 冀州市| 萝北县| 肇庆市| 墨竹工卡县| 三都| 繁峙县| 台北县| 鄯善县| 盐津县|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