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靜
內容摘要:程少堂的語文味教學法為當代語文教育改革提供了諸多建設性意見,其中涵蓋了諸多他對語文教材發(fā)展的新觀點和新思想。本文從中總結了純化語文學科教材觀、超越原有文本教材觀、合理規(guī)劃“一語三文”教材觀、提升審美趣味教材觀等四個方面,并就他在語文教學中凸顯出來的教材觀念淺談其對當代語文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程少堂 語文味教育 語文教材
程少堂是語文味教學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核心人物,在語文教學領域頗有建樹。2015年5月8日在《南方教育時報》發(fā)表的報道《程少堂:他的語文味正在改變全國》中詳細講解了他的語文味教學對教育界乃至全國的整體影響,在引發(fā)界內外學者強烈關注的同時,以程少堂為代表的語文味教學流派也成了構建語文教育體系和研究教育美學的全新代表。同時從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中衍生出來的新教材觀念也在逐步影響著我國當代語文教學發(fā)展的步伐,為語文教材資源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教材觀,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靈活使用語文教材文本、合理開發(fā)課內外資源、使其科學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促進語文教學的教材觀念。自語文味教學法發(fā)展以來,程少堂進行了多次課堂教學實踐,由此思考和探索更加符合新課標和教育實際的教材觀念。在長期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他仔細審視教材觀念、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在教材內容合理有效的前提下尋找新穎的教學切入點,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教材觀。根據(jù)程少堂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筆者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純化語文學科教材觀
純化語文學科,即語文教材要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內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文化自信等優(yōu)良品質,使語文學科成為真正專注于中國文化的一門學科。在語文課程內容的整體統(tǒng)一、思想和諧基礎上,程少堂反思了當下語文教材內容,他認為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了太多和語文學科無關的東西,又或者是為其他學科“做嫁衣”,教材內容組織混亂。這就使得原本應帶有民族特征、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語文學科失去了該有的純潔和本真,本應群情激昂的語文課堂也變得枯燥乏味。語文味教學理念則提出,語文教學需返璞歸真,需純化語文課本、語文教學過程和語文教學方式方法,要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體現(xiàn)出先進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追求,要使語文教材能真正專注于宣揚中國文化、傳承中國理念、提升國人素質。
在程少堂主講的大型公開課“用另一種眼光讀孫犁:從《荷花淀》看中國文化”中,他從文本《荷花淀》出發(fā),在教材內容中穿插進大量中國文化,從而解讀作者孫犁。他為教材內容賦予了充滿語文味和文化性的鮮明主題,打破了以往的常規(guī)化教學,從文化的視角進行了獨具特色的演繹,其中融入了他自己的獨特感悟和生命體驗。以及在公開課“在‘反英雄的時代呼喚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細讀”中,同樣將人民英雄與當今時代背景相結合,從而呼吁學生要對人民英雄始終保持愛戴和敬畏之心,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和民族特征。程少堂從傳統(tǒng)文本中開發(fā)出獨有的語文味教學資源,將語文教材真正回歸到文化層面,為語文教材注入了激情與情感。從他的語文教學中便可看出其一方面展示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了文化熏陶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通過古典文學領略中國語言之美再衍生到歌頌人性,能將我國優(yōu)秀文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無疑是語文教學純化語文教材的典范。
語文教材和教學不只是簡單的教學工具和手段,它們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承擔著傳播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國民藝術審美的重要作用。以程少堂為代表的語文味教學本身就具備著非常濃厚的文化藝術和審美氣息,他在教學過程中就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熏陶以及他們自身的審美體驗感,以此整合教材資源,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因此,當代語文教材的編寫和使用需要具備實用性、科學性和文化性,需要具備積極的、有追求的、健康向上的教學內容,語文教師也要在使用語文教材時探索挖掘正確崇高的思想內容和與時俱進的時代觀念,來幫助學生體會到更加廣泛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各地區(qū)不同的文化差異等,將文化主題貫穿到語文教材和教學過程始終,能極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陶冶學生情操。
二.超越原有文本教材觀
超越原有文本,即將教材內容作為基本點,對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分析,超越原有的文本內容,將主題與生命體驗相結合,從中提煉出更新的教學主題,從而使學生獲得某一類文學作品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感悟,實現(xiàn)優(yōu)秀文化的價值接收。在程少堂課堂教學中,教材只是教學的某種工具,語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其中的某一篇文章不斷拓展其他文學與文化知識。語文味教學主張要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因此真正的教學內容是需要教師來開發(fā)的,只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方方面面都是課程資源。
著名語文教育家王榮生教授在《走進課堂--高中語文新課程課例評析》中高度評價了程少堂的課例教學《荷花淀》,他指出:教師是課程資源,學生也是課程資源,這一點在這一堂課中得到生動展示。程少堂致力于打破對《荷花淀》解讀的常規(guī)范式,從文化的視角來解讀《荷花淀》,獨具慧眼,有所開掘,有所發(fā)現(xiàn),并且把它們化為課程內容在課堂上進行生動深入的演繹和妙趣橫生的展開[1]。在《荷花淀》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原有教學內容之外,他通過教材內容擴展到了《詩經(jīng)》《向死而生》《老人與?!芬约鞍精神等教學內容,有著很廣的知識跨度和知識維度。整堂課都是以師生互動的形式進行的,如討論女主人公是否不知羞恥的問題,讓學生們運用現(xiàn)代觀念充分發(fā)表個人意見和進行人物評價,還通過女主人公的形象討論將《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晴雯等人物形象結合起來共同分析。在《詩經(jīng)·子衿》教學中同樣穿插進了《離騷》《雷雨》《紅樓夢》《蒹葭》等大量優(yōu)秀的經(jīng)典文化名篇,體現(xiàn)出程少堂不被教材所束縛以及靈活的思維模式,同時也充分順應了新課標中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盡管近些年來語文教材一直在更新?lián)Q代,現(xiàn)如今中學語文教材已經(jīng)由最初的人教版替換為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但是無論怎樣更新,教材編寫的內容畢竟有限,如果僅憑借教材上的教學內容想要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如今就有很多語文教師被已有教材束縛頭腦,為了追求高升學率,將目光放在提高成績上,鎖定一成不變的教材內容,始終無法突破禁錮、更新新穎的教學主題和教育觀念。在程少堂的語文教學中,他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都設置了獨特而富有新意的教學主題,超越已有的文本內容,將課內外教育資源充分整合,通過不斷地擴充新知識和回顧舊知識充分體現(xiàn)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因此,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師生都需要從傳統(tǒng)的教材觀念和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更加靈活合理的使用教材資源,語文教材內容只是為下一步語文教學活動做了一個標準范式和開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充分開拓學生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學會并更新自己的學習內容。
三.合理規(guī)劃“一語三文”教材觀
所謂“一語三文”,是為實現(xiàn)語文味教學的系統(tǒng)追求,建立起的以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為主要教學內容和教學結構而形成的語文教學模式,其中語言是中心點,文章是重點,文學是美點,文化是亮點,這四個環(huán)節(jié)是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逐步深入遞進、系統(tǒng)的網(wǎng)狀結構。一般來說,教材要同時體現(xiàn)出這四種要素,在“一語三文”教學模式中,語文教材要在遵循語文味教學法基礎上,既不能將四者混為一談,又要形成四種要素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要體現(xiàn)出語文教材內容的程序性和結構性,又要形成語文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和諧性。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要通過語言學習語言特色和寫作邏輯,通過文章理清文本脈絡與邏輯,通過文學探討個性情境與形式美,再由文化解讀拓展文本、實現(xiàn)價值推送。這四種要素在語文教材中的作用、地位各不相同,但又缺一不可。只有將四種要素共同整合到教材中,營造教學意境,構建教學藝術,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在“一語三文”教學模式中,在程少堂教學課例《詩經(jīng)·子衿》中,由“風”組詞帶出“風蕭蕭兮易水寒”以及“青青子衿”是否可以換成“青青子衣”等基礎語言積累屬于語言教學;他通過講解二三段能否調換位置的文章結構問題以及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與特征方面是文章教學;在解釋“風”時引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詩經(jīng)》的三大類別“風”“雅”“頌”、以及利用“衣領”特點,講到了《雷雨》、《安娜·卡列尼娜》等經(jīng)典作品中的一些細節(jié)內容等為文學教學;后期他講到了鄭國的民歌經(jīng)濟等情況,并哼唱《在水一方》以及將文本與生命體驗相結合的教學主題則為文化教學。而《荷花淀》教學同樣極富創(chuàng)新意義,最初由《西游記》案例講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將學生由文化帶入文章,并且又在講解“海燕”和“烏云”時將它們放在典型的中國意境中去理解意向、品味含義,以及課堂后期強調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內心和諧之感等,將文化元素貫穿全文。程少堂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將“一語三文”四個方面展示的非常到位,并且能合理的將其運用起來幫助學生全面清晰的理解教材內容。
程少堂始終認為在課堂上滲透中國文化元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即在自然的狀態(tài)中植入真情、滲透文化,用“文化主題”貫穿文本的學習是語文味教學理論和實踐探索的創(chuàng)新舉措,由此讓學生達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和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2]。因此,當代語文教師在使用語文教材時,需要合理使用語文教材中的四種要素,將其整合起來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在訓練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理清文章脈絡與邏輯,深入滲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遞積極的價值理念,由此將中國文化貫穿全文并滲透其中。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合理設計教學模塊,巧妙運用教學要素,讓學生在沉浸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能具備積極的價值理念,為國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符合時代要求的全方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四.提升審美趣味教材觀
提升審美趣味,程少堂致力于語文教育美學的新追求和審美快感,倡導語文教學要滲透生命體驗,即學生要從中感悟豐富的文學趣味和獨特的美學藝術,通過教材內容去體悟生命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審美,達到理想情感的追求與升華。所謂“語文味”,是一種“文人語文”,意在展現(xiàn)文人的情感和文人趣味,要求教師把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文本的思想內容、情感有機交融[3]。程少堂非常追求語文教學中的幽默性,認為語文教材中需要有體現(xiàn)文人趣味的內容,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感受文學趣味,提升學習興趣。另外,語文味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在語言文學特點基礎上對我國本土文化的美學追求,一個“味”字道出了它與中國古典詩味美學之間深刻的聯(lián)系,“味”是中國古典詩論的核心范疇,也是漢語言的最高美學范疇[4]。程少堂便是從審美的角度使用教材,教學充滿了濃厚的幽默和趣味性,將審美趣味深深植根于語文教學。
在《詩經(jīng)·子衿》課例教學中,程少堂以“男同學長得英俊,女同學長得很漂亮……現(xiàn)在你們可不能談戀愛??!你們年齡還小”導入,還始終將“真棒”“最好的學生”等鼓勵性話語用在教學中,以通俗化和幽默的方式體現(xiàn)文學趣味,極大調動了學生投身課文的興趣,創(chuàng)設了和諧的教學氛圍。此外,本課的主題“用優(yōu)美的漢語描繪優(yōu)美的人性--《詩經(jīng)·子衿》”,程少堂以充滿詩意的主題體現(xiàn)了他對文化審美的重視和追求。另外,他尤其重視學生朗讀課文的情緒和情感,學生朗讀時要注重情緒飽滿,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在講解到詩詞結構調換順序時,他在審美心理學的角度上分析人物心理的落差之感,在教學過程最后的改寫環(huán)節(jié),又將瓊瑤歌詞引進課堂,讓學生借用歌詞意境用現(xiàn)代漢語改寫《詩經(jīng)》,學生興趣正濃時將詩味教學推向高潮?!逗苫ǖ怼方虒W中,他同樣要求學生讀出課文的詩情和韻味來,并從課文中圍繞水生嫂拓展故事情節(jié)最后衍生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由此引導學生學習感受“中和精神和中和之美……是教人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使之處于自然和諧狀態(tài),并教人學會詩意地生活”,這也是程少堂將語文味和審美思想注入語文教學的根本體現(xiàn)。由此來說,教師在使用語文教材進行教學時需要充分體現(xiàn)文學趣味和審美性,助力語文教育更好發(fā)展。
在大環(huán)境的驅使下,如今的語文教學似乎已經(jīng)變了味道,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被禁錮在一種應試思維下,形成了以教材文本內容為主線的應試答題模式。語文課堂呆板枯燥,學生缺乏興趣,師生都在摸索語文考試的答題模板,這就使得程少堂主張的語文味教學黯然失色。程少堂主張用和諧得體的幽默渲染學習氛圍,當然語文教師的教學激情也需要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諧統(tǒng)一,既提升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拉近了師生距離。他對激烈競爭下的“應試教育”就非常不贊同,語文教材不能成為一種模板,要具備豐富的文化理論知識和實踐形式,而學習語文知識理應是多角度、多形式、全方面的,能讓人感悟人生真諦并享受其中的。因此當代語文教材要以美觀、多樣化和個性化形式呈現(xiàn)語文教學內容,而教師在使用語文教材時要充滿激情并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念,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是通過教材內容先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再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和個性有趣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從語文學習中去感受文化熏陶的樂趣和體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培養(yǎng)他們自身的文化氣息和審美鑒賞能力,在語文教材和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從而享受有意義的生活。
本文以程少堂教育思想和語文課堂教學為支撐,引用了語文味教學法和程少堂的教育理念以及經(jīng)典教學課例,淺析了從中衍生出的純化語文教材觀、超越原有文本等幾點語文教材觀念,由此總結出現(xiàn)代教育中語文教學值得借鑒的新觀念。基于此,程少堂的教材觀將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與積極的情感價值觀念恰到好處的融入語文教材和教學過程中,符合了當今新課標下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和學生學習語文的實際情況,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為新一代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靈感??偠灾?,程少堂的教材觀是充滿靈活性和多樣性的,是不被某一方面所局限的,在未來的語文教學發(fā)展進程中,我們需要辯證地挖掘和借鑒程少堂教材觀念和教學實踐中的先進思想和重要價值,以促進當代語文教育教學更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梁青.程少堂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研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8(8):30-33.
[2]錢冰山.文化滲透:“語文味”教學的重要元素——以程少堂《荷花淀》教學實錄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2013(2):11-14.
[3]葛福安.程少堂語文味教學的創(chuàng)生性[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13(3):31-33.
[4]梁青.語文教學的中國味道——程少堂之語文味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9(4):4-7.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