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潔
【摘要】以“趙氏孤兒”為母題改編的藝術作品及形式不勝枚舉。其中京劇、話劇、電影這三種分屬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不同藝術形式都重新演繹了此故事,且主題與價值觀念也因時代及創(chuàng)作的變化各有差異。本文選取京劇、話劇、電影三個版本改編的“趙氏孤兒”故事,從改編后的人物設定、劇情安排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發(fā)掘其主題和價值觀的變異。京劇版改編時間較早,呈現(xiàn)出的“忠義”精神符合傳統(tǒng)倫理價值觀;話劇版改編于21世紀之初,在政治權謀主題之下體現(xiàn)了對人的關照;電影版改編時間最晚,人物與劇情的顛覆性改動以表現(xiàn)人性的復雜為主題。
【關鍵詞】《趙氏孤兒》;主題;比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3-009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3.030
趙氏孤兒原是《左傳》中粗略記載的一個歷史故事,后經(jīng)司馬遷在《史記》中進一步描繪,形成故事雛形?!摆w氏孤兒”的悲劇故事從文學文本向各種藝術形式轉化,元代紀君祥的雜劇,現(xiàn)代的戲曲、電影、話劇、舞劇等都以自身的藝術特色呈現(xiàn)“趙氏孤兒”的悲劇故事,同時也借此悲劇故事表達主題思想和精神。其中元雜劇《趙氏孤兒》產(chǎn)生的影響當數(shù)前列。既因其表達的忠義精神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又因其對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及價值觀起到了極大的塑造作用。這也極大影響了后世對“趙氏孤兒”故事的創(chuàng)造表達。
不同的時代,各種藝術形式對“趙氏孤兒”的表達各自側重不同精神主題。京劇、話劇、電影這三種包括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藝術形式在情節(jié)、人物等元素上進行了改編,對“趙氏孤兒”的故事進行了重新演繹。這三個版本改編的力度和元素又有所不同,其表達的主題與精神內核各有側重。這種變化與時代的改變所造成的精神思想上的差異不無關系,同時也使不同版本的“趙氏孤兒”獲得了多重思想主題的互文性對話關系。通過對不同版本《趙氏孤兒》人物、情節(jié)等進行比較解讀,可以探究人的思想主題的不同表達及價值觀上的同一性與差異性。
一、京劇《趙氏孤兒》對傳統(tǒng)忠義精神的重現(xiàn)
1959年,王雁改編地方劇《趙氏孤兒》,創(chuàng)作出京劇版的《趙氏孤兒》劇本。京劇版《趙氏孤兒》由張君秋、馬連良、譚富英等主演,基本上沿襲了元雜劇正義與非正義對立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復仇故事及“臉譜化”的人物形象中表達忠義精神,實質上是對傳統(tǒng)故事的經(jīng)典復現(xiàn)。
改編的京劇《趙氏孤兒》主要通過對立鮮明、“臉譜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忠義精神主題。從京劇《趙氏孤兒》的人物形象設計上看,主要突出了具有儒家“忠義”精神的人物形象程嬰,以及作為非正義一方的屠岸賈這兩個人物形象。在整個戲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中,程嬰作為正面人物形象在趙家面臨危難之際主動獻子救孤,而屠岸賈則是與之對立的奸佞的非正義形象。戲曲以其獨特的方式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正如從《趙氏孤兒》京劇人物的唱詞之中可以體現(xiàn)出鮮明對立的人物特征。比如屠岸賈試圖找出趙氏孤兒下落的唱詞,“趙氏滿門俱殺盡,老夫才得放寬心,我豈能叫她留后根”,屠岸賈狡詐和狠辣的形象瞬間呈現(xiàn)于觀眾眼前。
其次,京劇對程嬰忠直正義的形象不僅在唱詞中展現(xiàn),還借人物之間的誤會來突出程嬰救孤的不易和犧牲精神的難能可貴,使這一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在京劇中出現(xiàn)了公主侍女這一形象,這一形象也被塑造成忠誠正義的人物形象。公主侍女面對屠岸賈的嚴刑拷問仍然堅守趙氏孤兒的秘密,卻恰巧撞見獻子的程嬰,將程嬰之子誤以為是趙氏孤兒而含恨被殺。這一次要人物形象雖然出場不多,但對于整個京劇所表達出來的傳統(tǒng)的忠義與犧牲精神起到了很大的渲染作用,推動孤兒復仇的進展。除卻公主侍女,此京劇中還有更多為了保護孤兒而犧牲的人物,如為保守秘密自殺的韓闕、配合程嬰獻子救孤的公孫杵臼等人。這些犧牲的人物形象都圍繞“救孤兒”這一重大故事情節(jié),彰顯出忠誠、犧牲、正義的精神品質,他們的犧牲也將趙氏孤兒的復仇推向了一個觀眾必然期待的正義結局。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念奉行佛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理論及儒家宣揚的忠義精神,而趙氏孤兒的復仇能夠使屠岸賈這種惡人得以懲罰,正義得到伸張,符合觀眾的心理期待。
京劇版的《趙氏孤兒》通過鮮明的正義與非正義人物形象對比,著重突出忠誠仁義的正義形象,復仇故事背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忠義”價值觀及精神也符合儒家傳統(tǒng)的倫理思想。而后面即將分析的話劇、電影兩個版本,相對于京劇《趙氏孤兒》對傳統(tǒng)精神的經(jīng)典重現(xiàn),其表達的主題思想與精神則是對“忠義”傳統(tǒng)價值觀進行了反思與批判,更加貼合現(xiàn)代社會追求的價值觀念。
二、人藝話劇《趙氏孤兒》對政治權謀的側重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2003年推出了話劇版《趙氏孤兒》,改編自紀君祥的元雜劇《趙氏孤兒》。這一版《趙氏孤兒》改編于21世紀之初,在主題、人物和情節(jié)皆做出了重大調整,其思想主題與京劇版相比擺脫了對“忠義”精神的致敬,體現(xiàn)了新世紀對人的關照。在元雜劇中,每個人物身上都有鮮明的“忠”“奸”特點,京劇版也同樣忠奸分明,而話劇版在人物的設計上更加側重的是將他們置于政治斗爭的陣營劃分當中,在權謀中呈現(xiàn)人物特征。比如程嬰、公孫杵臼、晉靈公身邊的太監(jiān)等人屬于趙家陣營,屠岸賈與其家將和靈獒屬于一個陣營,以晉靈公和太后為代表的王室成員屬于另一陣營。人物雖然從屬于不同的陣營,但話劇在此劃分上卻沒有突出絕對的正義與邪惡之分,而側重于突出人物性格特點和政治權謀,這對于趙氏孤兒故事的演繹來說是一個重大改變。
首先,從人物形象的設計來看,話劇對部分人物的重要程度和戲份安排做出了調整。與京劇、電影兩版《趙氏孤兒》相比,話劇十分突出了晉靈公這一人物形象。在京劇中,晉靈公是一個寵信奸臣,貪玩享樂的君主形象,全劇除卻開頭部分再無出場。電影版的晉靈公雖沒有將其塑造成貪玩享樂的君主形象,但也是一個昏庸無能、懦弱膽小之人,在整個故事中戲份并不多,其主要作用就是充當屠岸賈滅殺趙家滿門的一個借口。而林兆華導演、金海曙編劇改編的晉靈公是一個能掌控政治局勢、精于權術算計的政治家,與前面兩個版本的形象迥然相異。話劇中屠、趙之間的矛盾被晉靈公巧妙安排和利用,成為其平衡政治勢力的一個切口。而且晉靈公這個人物一直貫穿于整個故事發(fā)展的過程中,掌控全局的發(fā)展和推動故事走向,成為顯于人前的“幕后”推手,讓話劇的權謀意味更加濃厚。趙氏孤兒的故事被安置于晉靈公為平衡政治勢力的尋求之下發(fā)生,傳統(tǒng)“趙氏孤兒”的故事呈現(xiàn)的復仇對忠義精神的建構在話劇中也被解構,使得整個話劇的主題向權謀斗爭傾斜,突破了以往對忠義精神和英雄主義的追求,轉向建構政治權謀斗爭的主題。
其次,從話劇的編排對整個劇情的安排來看,在為政治權謀的主題設計的同時,也試圖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話劇整個故事與京劇相比并非圍繞程嬰救孤、孤兒報仇為中心事件來改編,著重凸顯人物身上具有的“忠義”倫理精神,而是在政治權謀之下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命運,這也是相對于傳統(tǒng)“忠義”主題的一大改變。話劇中雖然總體上保留了程嬰救孤的忠義形象,但在政治斗爭中作為趙家的門客,對屠岸賈先入為主存在的敵意,為其救孤復仇增添了陰謀意味,且人物帶有執(zhí)念,使其忠義形象缺失了純粹性。但在另一方面,人物形象因其現(xiàn)實性更加豐滿、立體。故事中趙盾與屠岸賈之間的矛盾,是營造整個故事戲劇沖突的一條重要線索,占據(jù)了故事情節(jié)的多半,編劇金海曙也賦予了其合理化、戲劇化的改編,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前半部分。金海曙在展現(xiàn)二者矛盾沖突的時,賦予他們更加具有人情味和現(xiàn)實意義性格特征,但這種性格特征同樣是政治陰謀下展現(xiàn)的。晉靈公利用屠、趙二人的矛盾平衡權勢。但他們二人的矛盾是如何產(chǎn)生的,為何使屠岸賈對趙家心懷恨意?屠、趙二人之間的矛盾在元雜劇中是奸臣屠岸賈對忠臣趙盾的家族迫害,京劇也沿用了這一設定,但話劇中二人的矛盾卻相反成為趙盾對屠岸賈一家的迫害,最終只剩屠岸賈一人,流放西域。這個故事設定解構了屠岸賈的奸臣形象與趙家的忠義,尤其是屠岸賈形象的塑造,編劇增加了屠岸賈祭奠亡妻、以及在最后選擇放過欺瞞他的程嬰等情節(jié),使其形象更加富有人情意味。
再次,從話劇的結局來看,其既不是京劇中仇怨得報的大團圓結局,也不是電影版程嬰與屠岸賈在打斗中死亡的悲劇結局,而是一個陷入迷茫、事實難定,且余韻悠長的結局。正如程嬰在趙氏孤兒不愿報仇之后所說,“大道無道,大仇無仇,世事不定”,為故事的結局增加了一種悵惘與無奈之感。話劇舍棄了孤兒復仇的結局,而將孤兒不愿意復仇的原因合理化,凸顯對人的關照,擺脫他人強加的意志。“不管有多少條人命,他跟我沒關系”,是趙氏孤兒在得知真相后的決定,即便是作為“父親”的程嬰也不能將意志強加到孤兒身上。實際上原本孤兒作為此故事復仇的主體,實際上已經(jīng)轉化到程嬰身上。而程嬰讓孤兒復仇意圖的失敗,也意味著話劇對傳統(tǒng)復仇主題的顛覆,彰顯出對人的關照。故事最后晉靈公將趙氏孤兒帶進宮,將恩怨留給程嬰與屠岸賈自己解決,這使其成為整個故事的最終贏家。晉靈公的政治謀劃得到實現(xiàn),故事的政治權謀主題與人物性格的立體化也得以實現(xiàn)。
三、影版《趙氏孤兒》對人性復雜的表達
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版《趙氏孤兒》比京劇、話劇版創(chuàng)作時間要晚,相較前兩者明顯帶有對現(xiàn)代人性的反思及關注。導演陳凱歌對元雜劇《趙氏孤兒》的主題提出質疑,重新反思《趙氏孤兒》中人物行為中的人性問題,圍繞人性進行了新的改編。導演在接受電影《趙氏孤兒》的相關采訪時說“……一個人究竟會不會為了救別人的孩子,獻出自己的孩子。我捫心自問,做不到”。在陳凱歌的觀點中,程嬰為“忠義”可以決定親子的性命去換趙氏孤兒性命,又可以為“復仇”將趙氏孤兒當作復仇的工具培養(yǎng),決定趙氏孤兒的命運,這不符合現(xiàn)代人的認知。這兩點質疑是陳凱歌基于現(xiàn)代價值觀對傳統(tǒng)倫理精神的反思,電影版《趙氏孤兒》的改編就是建立在這兩點反思的基礎之上。
影片的主題主要是凸顯人性的復雜,從而人物、情節(jié)的安排上也是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改編。在人物形象的改編上,電影版的程嬰從以往的忠義、英雄形象中解放出來,變成一個世俗意義上的小人物,具有人的自私性。與京劇版程嬰主動救孤的忠義之舉相比,電影版程嬰變成被迫救孤。他在巧合之中卷入屠、趙之爭,又因巧合不得不救下趙氏孤兒。與京劇、話劇兩版中,程嬰是趙家的門客相比,電影在人物關系設定中程嬰與趙家并無主仆關系,因此更沒有救趙氏孤兒的動機。按照陳凱歌試圖展現(xiàn)人物人性復雜的主題,程嬰雖與趙家沒有多少關系,卻仍然答應了莊姬公主的請求,冒險將孤兒送出趙府,又展現(xiàn)了程嬰心中良善的一面。但在人物設定與劇情之間存在沖突,在常理上難以獲得觀眾認同。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電影其他人物上,尤其是屠岸賈這一形象,陳凱歌更是對其進行了顛覆性的創(chuàng)造,但同時也是整部電影引起最大爭議的一點。陳凱歌在塑造屠岸賈這一形象時雖然出于對展現(xiàn)人性的考慮,但人物塑造存在矛盾沖突,使整個劇情為了配合人物的復雜人性而具有缺乏合理性和前后矛盾之感。電影中屠岸賈與話劇中的形象類似,都被消解了奸惡的特征,成為受害者形象,而趙盾與趙朔相反成為權勢逼人,仗勢橫行的形象。陳凱歌一面將屠岸賈塑造成一個心狠手辣之人,但在面對程嬰妻與程嬰漏洞百出的理由時,卻選擇相信程嬰只殺掉了一個嬰兒,使劇情有些刻意為之之感。如果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屠岸賈因為對趙氏孤兒產(chǎn)生了父子親情而不忍將其殺害具有合理性,那么此時誓要殺盡趙家滿門的屠岸賈卻在漏洞百出的情況下放過另一個孩子就顯得有些不合常理,這也是影片備受詬病的一點。但屠岸賈形象無疑是陳凱歌重點塑造的人物,其對人性的展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父子親情上。屠岸賈在前期的忍辱負重、殺伐果斷的性格特點,到了后期被濃厚的父子親情替代。在影片中出現(xiàn)的父子郊游、練劍、打鬧等情節(jié),將屠岸賈深沉的將軍形象從高處拽入世俗之中,具有小人物的塵世氣息,但卻消解了整個故事作為悲劇的崇高性。
影片對“趙氏孤兒”故事悲劇表現(xiàn)是建立在父子親情的破裂之上。影片的后半部分情節(jié)著重展現(xiàn)孤兒與屠岸賈和程嬰的父子親情。程嬰對趙氏孤兒總是嚴加看管,被塑造成一個“嚴父”的形象,而屠岸賈則相反被塑造成一個“慈父”的形象,與趙氏孤兒玩笑打鬧,教其劍術棋藝,可以說趙氏孤兒實際上有兩個父親。而最終在趙氏孤兒復仇的打斗中,程嬰與屠岸賈戲劇性的被殺,趙氏孤兒完成了復仇,卻也殺掉了兩個“父親”。影片的結局與傳統(tǒng)趙氏孤兒的復仇悲劇相比,成為另一種意義上“子殺父”的悲劇。
四、結語
京劇、話劇與電影三個版本對“趙氏孤兒”故事的改寫各有側重,在人物、情節(jié)等的改編上表達了不同主題,體現(xiàn)出了不同的價值觀念。京劇版主旨在于宣揚忠義的價值觀,孤兒復仇的故事具有傳統(tǒng)儒家倡導的倫理色彩,這與其創(chuàng)作的年代較早及戲曲“臉譜化”的舞臺表演元素有關。林兆華導演的話劇則具有對“忠義”的批判意識,認為程嬰堅持讓趙孤復仇不過是所謂的“愚忠”,最終沒有復仇的結局讓程嬰的謀劃成空,也是導演與編劇對個人被強加意志和程嬰“愚忠”的不滿,但政治權謀斗爭是話劇的核心要素。電影版《趙氏孤兒》創(chuàng)作與前兩者相比時間最晚,且與京劇、話劇相比,其關于人性復雜的主題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更加貼近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念。但是影片又不著眼于體現(xiàn)人的“善”與“惡”,而是表現(xiàn)人的復雜性和可變性,將以往存在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拉進了現(xiàn)實。陳凱歌對人性主題的表達雖然具有時代進步性,但是在劇情的合理程度和戲劇矛盾的處理上存在不少缺憾。
從這三個版本的改編所表達的主題思想與精神的分析中,或許會得到一些新的認識。每個版本的改編背后都有價值觀變遷的原因所在,從而導致改編的主題思想出現(xiàn)變異。對于“趙氏孤兒”經(jīng)典母題的重新演繹,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表達中也需要權衡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兩者之間的關系,使藝術對人的思想的影響向積極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揚.身份凝視 價值思辨——當代話劇舞臺上的《趙氏孤兒》的文化價值觀[J].戲劇文學,2021,(12):95-99.
[2]田欣欣.論電影《趙氏孤兒》價值觀的建構及缺憾[J].電影文學,2015,(03):45-47.
[3]劉麗文.論人藝版話劇和電影《趙氏孤兒》對傳統(tǒng)寓意的改寫[J].藝術百家,2013,29(01):62-67.
[4]張立環(huán).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趙氏孤兒》當代闡釋中情與理的轉換[J].電影文學,2012,(14):81-82.
[5]郗新蕊.戲曲的敘事——京劇《趙氏孤兒》和豫劇《程嬰救孤》之比較[J].戲劇文學,2005,(0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