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韓夢珂
摘 要 審視語文教學生態(tài)的變化,閱讀體驗有效生長的價值追求是尊重學生原初閱讀,關注學生思維困境。重點探究閱讀體驗有效生長的路徑:尋找生長點——定向學情學況,聚焦原初問題;激發(fā)生長力——發(fā)展語感語理,導向言語智慧;推進生長力——舉辦讀書論壇,建構閱讀經(jīng)驗。
關鍵詞 閱讀? 生長力? 培養(yǎng)路徑
由知識到能力立意到素養(yǎng)立意,再到核心素養(yǎng)立意,這一演進引發(fā)了教學生態(tài)的變化:認知、內化到實踐生成,思維能力需不斷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的邏輯層面,獲得深層意義。閱讀生長力的培養(yǎng)旨在以學生為中心質性地提升文意理解力、積淀閱讀體驗的高階層次。它的核心價值追求是尊重學生原初閱讀,關注學生思維困境,尋找提升理解能力的思維方法;注重以文化人,滋養(yǎng)審美情趣、精神品格和生命情懷。
一、支架:創(chuàng)設“共享式”對話情境
對話是文本解讀的內在需求與召喚。生態(tài)化的課堂是一個學生有話想說可說會說的“情境場”,是各種觀點碰撞融合的“交匯所”。教師需努力營造良好的動力機制,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允許質疑問難,尊重異見,鼓勵創(chuàng)見;引導學生“交談”與“交鋒”,實現(xiàn)信息交互。
閱讀教學應還原為學生主動地閱讀。在這個過程中融合發(fā)展著自己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收獲著自我的成長:傳送生存方式,獲取主體精神,提高交流溝通的言語能力。一旦學生將自己投射于文本,便深化了對自我的認知和理解。
二、內核:關注認知邏輯的基點,激活思維
學生對文本原生態(tài)的感知是閱讀教學認知邏輯的基點。教學中要充分尊重閱讀原初體驗。《長亭送別》,學生普遍認為離別繁瑣、節(jié)奏拖沓、情節(jié)單調。教師應引導學生趨向心理成熟和人格完善,獲得精神成長。學生所認為的“啰嗦”,其實正是文章最大的魅力——抒情。不妨選擇最能體現(xiàn)抒情特征的“啰嗦”之“淚”作為切入點:文章將眼淚寫得多姿多彩,你特別欣賞哪一句?審美關注“淚”,激活興奮點,學生自然進入到文本營造的悱惻纏綿的意境中。同時,對“淚”背后蘊含情感的發(fā)掘勢在必行:為什么鶯鶯的眼里常含淚水?學生由賞析進入理解,強化對情景交融手法的體驗。
高中生遇到難度較大的作品或有畏懼感,或有挑戰(zhàn)欲,而這過程中需創(chuàng)設新穎獨特、深刻適切的教學情境,推動學生的思維攀爬。蘇教版、統(tǒng)編版教材選用《項脊軒志》時,都刪去了“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與“余既為此志”之間的文字:“項脊生曰……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教學中不妨圍繞這一問題,設置任務情境:文學社開展“我最喜愛的一篇文章”推薦活動,如果推薦《項脊軒志》,你覺得此段是否應該刪除。采用正反方發(fā)言的方式,在比較辯駁中深入文本,做出合理判斷,提升思辨能力。
三、踐行:尋找、激發(fā)、推進生長點
尋找生長點:定向學情學況,聚焦原初問題。學生的原初問題與教師的教學預設或許會存在落差、錯位、沖突,教師需抓主干問題尋求教學支點,在有限的課堂時空聚焦,而后把原初問題引向縱深與思辨,引向對深層意蘊的把握。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中以“任務”引導學生分析教材,勾連學生的認知與文本。
任務一,探究小說情節(jié)結構:結局安排是否合情合理?
任務二,探究小說主題思想: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是否真的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任務一比較簡單,細讀文本,追根溯源,學生不難找到伏筆和證據(jù),由此發(fā)現(xiàn)結局安排符合情節(jié)發(fā)展,也符合環(huán)境和生活邏輯,更符合人物性格。乍看出乎意料,其實又在情理之中。任務二的探究是有點分量的,教師可設置有思維梯度的問題鏈,讓學生邊閱讀邊評斷,邊理解邊質疑,邊沉浸邊反省,邊批判邊求證。
階梯一,瓊珊是畫家,為什么會沒有識破最后一片葉子是假的?
階梯二,瓊珊為什么將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一片葉子上?
階梯三,奄奄一息的瓊珊靠一片葉子真的就能活下來嗎?
教師可提供背景資料,引導學生在比較和對話中走向深入:歐·亨利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飽經(jīng)憂患,所以他同情小人物窘迫的生存狀態(tài),有意放大生活中的美好,讓小說有溫暖動人的結局。
激發(fā)生長力:發(fā)展語感語理,導向言語智慧。以文本的言語形式為抓手,揭示沉潛其中的奧秘,透視言語背后的情感邏輯和深層意蘊。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情境,發(fā)掘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盲點、文本矛盾對立之處或有缺憾空白的語言信息,這是學生探究的原動力。晏殊《蝶戀花》,反復品讀可發(fā)現(xiàn)詞中有很多看似不合常理其實處處彰顯巧妙的地方:菊花會感傷、蘭花會含淚嗎?明月不諳人情,女主人公怨恨它符合情理嗎?西風真能一夜間使“碧樹”凋盡嗎?主人公想騁望的是什么,天涯路真能望盡嗎?詞人關聯(lián)本不相干的景物、情理與人事,雖有悖常理,卻更委婉地表達出主人公無限的凄苦與哀愁、孤寂與敏感,在離恨的煎熬中徹夜無眠,盡管有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毫無纖柔頹靡的氣息。引導學生去探尋打破用詞規(guī)范和通常事理的“不合常理”之處,涵詠其中的妙處,就找到了解讀的最佳切入點。
閱讀中能否及時捕捉語言信息,能否在語境中切磋語義、駕馭結構、體悟情感和對話思想,是衡量閱讀體驗是否有效成長的關鍵?!冻啾谫x》,無論是“文”的價值,還是“言”的價值,都值得玩味。如何在千頭萬緒中揭示文本潛藏的意義,探尋課文的教學價值?如何在感知、頓悟語言表層的基礎上,體驗、領略文本精神,欣賞、挖掘文本內涵?如何在研讀探究中感受文言之韻、文化之美,獲得有意義的生命體驗?有老師創(chuàng)造性地抓住三個賓語前置句“何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中的“也”“哉”“乎”流露出的“氣”——“氣脈”之所在即“情脈”之所在,正是這幾個看似不經(jīng)意的虛詞透露了蘇子從隱痛走向曠達超脫的復雜心跡。由淺入深,由微觀到宏觀,通過比較,讓學生研究語氣詞的“情結”所在,從而使文本解讀獨具匠心,文言教學有序而高效。
閱讀體驗生長主張遵循文體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解讀的語理意識,將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考結合起來。
推進生長力:舉辦讀書論壇,建構閱讀經(jīng)驗。閱讀體驗有效生長,其歸宿不止于文意理解和問題消解。讀書論壇是結合課堂文本學習,在教師指導下,在課外開展自由閱讀,撰寫讀書筆記,繼而在課堂上組織討論交流閱讀心得的一種閱讀形式。要推進學生的閱讀體驗生長力,可積極有效開展讀書論壇,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壁壘,實現(xiàn)思維方式的轉換,提升思維效率和閱讀品質。如單篇的思辨性閱讀重在多元與辯證,群文的比較性閱讀重在關聯(lián)與整合,整書的開放性閱讀則重在碰撞與交融。
閱讀教學驅動著語用力、思維力、審美力和文化力的提升。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閱讀體驗有效生長關注文本增值的內生,在認知空白處、情感爆發(fā)處和思維發(fā)展處實現(xiàn)文本價值,促進學生精神發(fā)育和素養(yǎng)提升。
[作者通聯(lián):王 虹 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五高級中學
韓夢珂 浙江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