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葉蕾
【摘 要】不同學科之間存在差異,但也存在許多共同之處。新時代背景下,為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其他學科的思想,促進跨學科知識的轉移和滲透,打破學科壁壘,培養(yǎng)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科融合 確定位置
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如何構建數學與其他學科相互融合的課堂是實踐探索的關鍵。本文以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用數對確定位置”為例,探討學科融合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實現形式。
一、融合學科特色,滲透多元思想
每門學科都有其特色以及獨特的學科思想,例如語文的閱讀能力、數學的問題解決能力、美術的審美與創(chuàng)造、科學的探究鉆研,等等。教師在數學教學設計中,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其他學科的特色,滲透其他學科的思想。一方面吸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使學生建立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廣泛運用跨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中,學生在對平面中的“冰墩墩”的位置進行描述時出現分歧(不同的表達方式),需要統(tǒng)一確定位置的方法與標準。教師順勢出示教材中“行與列”的定義,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思考問題:(1)什么叫作列?什么叫作行?(2)怎樣確定第幾列和第幾行?(3)“冰墩墩”在第幾列?第幾行?
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科的關鍵技能之一。同樣,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數學學科中也十分重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將“列與行”這種既定的文字定義直接呈現給學生。本次教學中,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理解“列與行”的定義并以此來確定位置,改變了傳統(tǒng)的先教后學的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發(fā)現問題,教師再加以引導,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還幫助教師發(fā)現了學生的問題并及時糾正。
此外,筆者還設計了“找驚喜”的游戲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練習鞏固:提前將“冰墩墩”的剪紙藏在班級的抽屜中,課件依次呈現數對讓幾個學生離開位置去找一找,找到后將剪紙送給他們作為學習禮物。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當第一個學生找到“驚喜”,發(fā)現是“冰墩墩”的剪紙作品后,同學們都發(fā)出了“哇”的感嘆。這更加激發(fā)了其他學生想要回答問題、得到禮物的欲望。
“剪紙”作為本校的特色課程是非常受學生喜愛的,將美術課程中的剪紙藝術與冬奧會熱點“冰墩墩”相結合,讓學生感受藝術與生活的融合,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且加深了學生對數對的理解。
二、運用學科知識,搭建聯(lián)結橋梁
數學與其他學科有很多共通的知識,例如語文中的“標點符號”、英語中的“字母”、美術中的“對稱關系”、科學中的“變量關系”,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搭建這些跨學科知識點的聯(lián)結,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本課中,學生學習完“數對”的定義以及表達方式后,教師呈現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5,2)不能寫成(2,5)?為什么要用到括號和逗號?”
生1:(5,2)表示的是第5列第2行,但是(2,5)表示的是第2列第5行,不一樣。
生2:用括號是為了將數對與其他數字區(qū)分開來,防止造成誤會。
生3:用逗號是為了將“列”與“行”隔開,不然就會看成兩位數“52”了。
生4:數對就是一對一對出現的數字,用括號和逗號能讓人一眼看出來。
接著教師指出,數對中的兩個數字是規(guī)定好的,第一個數字代表列,第二個數字代表行,不能任意互換。數對之所以用括號是為了表示這兩個數合起來才能表示一個位置,而用逗號隔開是為了避免看成多位數。這無形中幫助學生理解了數對的書寫格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符號意識,并與語文學科中的標點符號建立了聯(lián)系。
另外,在介紹“行與列”“數對”以及類似于數對的用幾個數字確定位置的表達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時,筆者運用信息技術呈現以下兩種實例:辦公軟件和經緯度查詢定位系統(tǒng)。先請幾個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試著在辦公軟件中插入表格,感受“行與列”,了解輸入兩個數字就可以制作出表格且數字的順序不能混淆;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表示Excel中紅色單元格的位置,從而認識到可以用字母和數字組合表示位置。打開經緯度查詢定位系統(tǒng),讓學生搜索自己想查詢的位置或者讓學生根據經緯度查詢定位。學生在此操作展示過程中,體驗、感受數學知識在信息技術中的廣泛運用,體會到知識與技術帶來的便利。
三、設計特色作業(yè),實現課堂延伸
本節(jié)課接近尾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課后延伸的特色作業(yè):請你選擇一種喜歡的方式搜集“用數對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梢允菍懽鳌⒗L畫、調查,等等。課后,筆者通過對學生的特色作業(yè)進行匯總發(fā)現,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翻閱資料搜集到了很多有趣的例子,以小作文、手抄報、數學日記、繪畫、思維導圖等各種形式呈現。如:快遞柜的編號,火車票、機票、電影票的座位號,棋類游戲中棋子的位置表示,電報密碼,等等。
設計與其他學科知識融合的作業(yè)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生活常識,又能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一)數學寫作
語文學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分為三個階段,寫話、習作和寫作。同樣,教師可以根據學段特征、語文學科特征布置數學寫作任務,針對數學學科的某一研究問題,讓學生寫出他們動手操作、實踐探究、用心感受的過程。數學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表達他們對知識點的感受和體驗,進一步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yǎng)。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在該階段已經接觸學習過看圖寫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數學故事,以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或是自己的親身感受或經歷來呈現對數學問題的發(fā)現與思考。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這一單元通過連環(huán)畫呈現了數學故事“租船”,很好地闡明了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兩種數學方法“進一法”和“去尾法”。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夠在語文寫作的訓練下,掌握寫話的能力。數學學科也可以借鑒,讓學生思考數學問題,并以數學日記、數學小報的形式呈現出來。
(二)數學繪畫
學生在美術課上用色彩、線條描繪心中所想,數學課上也同樣可以借鑒此法。學生可以用自己的畫筆描繪數學問題。例如思維導圖、數學繪本、數學小報,等等,明暗的線條、色彩的搭配、繪本故事的情節(jié),都體現著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
(三)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需要學生搜集資料,了解未知的課外知識、生活常識、數學文化,再通過簡單的測量、計算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提供合理的意見或建議,感受相關數學知識在解題過程中的意義。在完成調查報告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研究,在不知不覺中發(fā)展了數學核心素養(yǎng),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fā)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發(fā)現,教材中提供的場景圖、調查對象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提不起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地理區(qū)域特色、學校特色、學生特點等,為學生提供獨特而富有樂趣的調查研究方向。
例如,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統(tǒng)計數據的眼光放到身邊,比如,體育學科每學期會進行體質評估,學生可以從體育教師那找到最貼近自身實際情況的體質數據,并進行整理分析,還可以對本班、本年級或者本校學生的體質情況有所了解,并借此調查研究出符合本校學生實際的體質情況報告。
新課標中提到,數學課程內容可以適當考慮跨學科主題學習,可見“融合學科學習”是各學科的發(fā)展方向,也是產生創(chuàng)新成果的重要途徑,這是進入新時代的自然之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整合融入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