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琳
【摘 要】分屬兩種不同語系的漢語和英語無疑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但卻有很多的類似之處。通過對這兩種語言的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對比研究,不僅有助于學習者對有關語言現(xiàn)象的深入理解,而且有助于教師的翻譯教學實踐,進而提高學生對有關語言現(xiàn)象的認識和兩種語言的互譯能力。
【關鍵詞】對比分析 翻譯教學 翻譯能力
對比分析是語言研究的一種方法,它分純理論的研究和應用于教學的研究。解釋對比理論最有影響的著作算是美國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寫的《跨越文化的語言》(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根據拉多的觀點,學外語的學生雖然學會了不少目的語的詞,但他還有母語的語音系統(tǒng)、語法、詞匯用法等。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試圖以目的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傾向于在形式上或意義上將母語和母語文化遷移到外語和外語文化中。這一論點反映了語際遷移論的觀點:學習者所習得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母語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正面的,即正轉移(positive transfer);也可以是負面的,負轉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語干擾(mother-tongue interference)。這為學習者的語言錯誤找到了理論依據。因此,對比分析理論認為,學習者所習得語言中的錯誤是母語干擾造成的。所以,要預示學生會發(fā)生的錯誤,得先把母語與目的語比較一下。兩種語言的相同點是容易掌握的,不同點是學生的困難所在。教師如果將學生的本民族語言與他們所學的外語加以比較,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真正的困難所在,更好地組織教學。我國語言學家呂叔湘在《中國人學外語》中也指出:“對于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庇h對比分析是在長期英語教學實踐中積累的一條經驗,它在英語學習中有著切實可行的實際用處。
以下,通過對比分析英漢語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差異,來談談采取英漢對比分析這一措施的一些具體做法,兼述其與翻譯教學的關系。
一、詞義差異
因為人們生活的地域不同,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生活經驗自然存在差異,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所以,任何兩種語言在選擇詞匯時都不可能出現(xiàn)絕對的一致。學生要注意兩種語言在詞的意義、詞的搭配能力等方面的對比,看它們的對應情況如何,并根據特定的上下文選擇恰當的詞語。如漢語的“有”與英語的“to have”相同之處,在表示所屬關系時,是一致的,“有房子(錢、兄弟、姐妹)”等。英語用“to have”,但并非漢語表示“有”的其他意思也都用“to have”這個動詞。請看下列例句:
1.這臺機器有毛病。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machine.
2.他有點失去理智。
He is a bit out of senses.
3.今天有雨。
Its going to rain today.
4.虎妞說:“我有了!”
Huniu said:“Im pregnant now!”
可見,源語與譯語之間,往往沒有相對固定的詞義相對應。英漢詞字層面上有多種對應情況:完全對等;多詞同義;一詞多義;詞義交織;無對等詞語。詞義辯析則為判斷詞義準確意義的前提。教學重點應放于此處,也只有通過對比分析才能找出兩種語言表達的差異。在詞義辨析基礎上,可采用多種翻譯技巧來翻譯詞語,運用增詞法與減詞法、詞類轉譯、詞序調整,也可采用引伸法、替代法、合并法、音譯法等。
二、敘事與表態(tài)的順序差異
在對比了原文和譯文之后,我們不難看出:如果一個漢語句子有敘事部分,有表達部分,往往先把事情講清楚,最后是簡短的表態(tài)或評論。英語則相反,先表態(tài)然后說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因而英文中常用it作先行主語,以便把較短的表達部分放在前面。由此可見,學習英語重要的是學會一個新的思維方式,一種特殊的交流習慣。經過對比分析,顯現(xiàn)出英漢兩種語言的思維表達方式不同,學習者對英語中先行主語的運用更具有自覺性。之后,可結合學生以往學過的知識提出英語中先行賓語的用法,舉出諸如We think it most important that theor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actice.(我們認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十分重要的。)這樣的例句,說明英語之所以用it作先行賓語,也是為了把賓語中較短的表態(tài)部分提前,把較長的敘事部分置后。實踐證明,這一分析對比會收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大多數學生能較為準確地用英語表達下述漢語的句子:
6.史密斯太太對我抱怨說,她經常發(fā)現(xiàn)與自己十六歲的女兒簡直無法溝通。
Mrs. Smith complained to me that she often found it simply impossible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16-year-old daughter.
三、主體意識與客體意識的差異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譯文必須符合譯入語民族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因此,不同的思維方式對翻譯的理解和表達有著極大的影響。中國哲學強調悟性,強調天人合一,人與客觀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張人對自然、社會的參與,主體介入客體,客體融入主體。因此,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了強烈的主體意識,這種主體意識在語言上體現(xiàn)為:句子多以人或隱含以人開頭,漢語中處所、地點也常常作為主體看待出現(xiàn)在句子的開頭。而英語民族由于受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和理性主義的影響,強調理性,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物我二分,主客分明,強調客觀性,客體意識突出。在語言上則體現(xiàn)為主語的客觀性,句子常以物體、抽象概念、抽象名詞作主語。如例5中甚至用沒有實際意義的代詞it作形式主語,以體現(xiàn)英語客體意識突出的特點。英語中被動句的頻繁使用也是英語客體意識的體現(xiàn)。從這一點出發(fā),學生在英漢互譯時,必須從符合譯入語表達方面的主體意識或客體意識的宏觀角度思考問題,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漢譯英語以物體、抽象名詞、抽象概念以及非人稱用代詞it作主語的句子時,應轉換成以人或隱含以人開頭的句子,以符合漢民族強調主體的思維方式,突出主體的自我中心性。例如,
7.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大學英語》精讀,董亞芬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冊)
托馬斯?杰弗遜為美國的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同樣,英譯漢語句子時,也要作相應的轉換,選擇符合英語強調客體意識的主語,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例如,
8.他開車時心不在焉,幾乎闖禍。
His absence of mind during the driving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
9.熱烈歡迎世界各地的客商來此建立和發(fā)展貿易關系。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warmly welcom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對于上述兩個句子,學生多譯為:
He was absent minded when he drove his car and he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
We warmly welcome customers around the world to come her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學生的這兩個譯句明顯體現(xiàn)出漢民族主體的自我中心性對翻譯的影響,第一句譯文突出的是“他”的一切行動,是他闖禍。第二句譯文增添了漢語中隱藏的主語“我們”,強調的是“我們”的態(tài)度。雖然也能達意,卻不符合英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因此,只有不斷地向學生輸入主體意識與客體意識差異的知識,才能在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里形成有關的知識體系,內化成先在的知識,從而給翻譯以宏觀的指導,提供方法論的幫助。
四、形合與意合的差異
英語重形合(hypotaxis),對語法形式極其重視,在句子行文中注重運用各種有形的聯(lián)結手段(多用結構詞或虛詞)來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表現(xiàn)形式嚴密地受邏輯形式支配;漢語則是語義型語言,重意合(parataxis),沒有形式上的語法區(qū)別,表現(xiàn)形式受意念引導,不用或很少用結構詞或虛詞,行文具有隱含性。
請看下列一組分別從英文和中文作品中選擇的具有對應性的話語:
10.“Dear dear,think of me,if you wont think of yourself.What should I do when you die?”(O.Henry,The Last Leaf )
11.“爹,你就是不為自己著想,也得為我想想,也得想到……俺娘。”(劉思成:《兩代艄公》,《小說月報》1988年第4期)
學生懂得形合與意合是英語和漢語在句法結構上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后,便不難將例句10譯為比較地道的漢語:
“哎呀!你就是不為自己著想,也得為我想想,你死了我怎么辦呀?”(譯文中省略連詞when,if.)
將例句11譯為比較地道的英語:
“Dad,think of me …and my mammy,if you wont think of yourself.”(譯文中增補了連接詞if.)
總之,在教學中,應將翻譯的原則和方法建立在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漢語與英語的對比基礎上,著力探討兩種語言在翻譯中的異同之處,對翻譯的動態(tài)過程進行認真研究。翻譯活動是一種復雜的思維活動,翻譯教學中應傳授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探索合理的教學方法,從而有效的進行翻譯技藝的學習與應用,提高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羅伯特?拉多.跨文化語言學[M].密西根大學出版社,1957,12.
[2]張震久,袁憲軍.《英漢互譯基礎》?緒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張海濤.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北京:中國翻譯,1999,(1).
[4]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5]但漢源.意合與形合:英漢翻譯中的邏輯關聯(lián)映現(xiàn)[J].外國語,1996,(1).
[6]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