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忠青
摘 要:《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九年義務(wù)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在接觸洪宗禮教材的一年多時間里,本文就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一是要準確把握教材;二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三是要科學變通教材;四是要巧妙延伸教材。
關(guān)鍵詞:蘇教版 挖掘教材 拓展讀寫
著眼于未來發(fā)展的素質(zhì)教育,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度罩屏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九年義務(wù)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在過去的一年里,筆者接觸了全新的教材——由洪宗禮編寫的蘇教版《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的歷練,讓筆者感觸頗深,新教材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是重視學生讀寫能力的訓練。目前正處在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軌時期,新課程計劃有時候讓教師覺得進度很緊,教師往往為了完成教學內(nèi)容,而忽略了學生的讀寫時間;也有老師放寬了學生的讀寫時間,卻讓教材成了輔助材料。教師或者講得太多,學生或者練得太少,雖然使用了新教材,但學生的讀寫能力卻沒能真正提高。那么怎樣使用好新教材,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使教材真正服務(wù)于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呢?筆者的做法是:
一、準確把握教材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載體和手段。這套教材思路清晰,以七年級下冊為例,一至六單元重點突出,分別是人物風采、童年趣事、建筑藝術(shù)、動物世界、信息傳播、詩詞拔萃,既有時代性,又有歷史性。同時現(xiàn)實情況也擺在老師和學生面前:一篇課文所涉及的知識面廣,知識點多,而在一堂課中,教師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那么怎樣準確把握教材呢?
如,在教學《國寶——大熊貓》這一課時,帶學生初讀1、2自然段后,學生對熊貓為什么有如此貴賓級的待遇產(chǎn)生了興趣。從問題入手,讓學生認真讀一讀第4自然段,讓同學們找出特征性的詞語:憨態(tài)可掬、舞蹈、漫不經(jīng)心、笨拙、蹬皮球。然后討論為什么這樣的大熊貓能引起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guān)注呢?再次帶著問題朗讀,使學生體會到: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也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瀕危動物。讀到此處作者的感嘆自然成了學生的感嘆了,這樣來把握教材,往往能事半功倍。因為語文學習是講究語感和依賴語言環(huán)境的,抓住了教材的特點,把握了教材,才能水到渠成。
二、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中的各種類型的課文,都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范例。本教材所選都代表了不同領(lǐng)域中的經(jīng)典,不注重發(fā)揮教材的示范功能,豈不可惜?以讀導寫,以讀促讀,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如魏巍的名作《我的老師》,這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無論是在情感熏陶上還是在寫法上都是值得利用的。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蓄含在平實的字里行間的細膩的情感?!皟H僅這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好像”、“輕輕”、“敲”、“笑”,用詞何其平實,又何其包蘊深情。欲行又止的一瞬,溢出蔡老師的愛生之情,兩個笑字足現(xiàn)師生之間融洽的感情。又如“我還記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看她收拾這樣那樣東西的情景。”一個副詞“默默”,兩個動詞“站”、“看”,真乃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的動作、靜態(tài)的描寫,勝過千言萬語,學生對老師依依惜別之情盡在不言之中。
三、科學變通教材
語文教材是根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編寫的。在編排上有的是縱向的,有的是橫向的。對于一篇課文來說也有橫向文路和縱向文路,習作訓練也不例外。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并不一定適應(yīng)我們實際的教學活動,可以進行科學的變通,打破原有結(jié)構(gòu),在順序上作一些調(diào)整,使之變?yōu)檫m宜于課堂運作的教路。如寫申請書,是一次比較枯燥的習作訓練。筆者在課堂上首先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情景:我們班同學要入團了,請同學們幫個忙為該同學寫一則申請書。利用學生樂意為老師幫忙的心理,引入課題,先讓學生嘗試寫“申請書”,再進行正面引導,然后將錯例分解,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相異點上,再創(chuàng)設(shè)情境試寫申請書。通過比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兩種申請的不同之處,掌握了規(guī)律,學會了運用。
四、巧妙延伸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顧振彪先生認為:“寫作與閱讀結(jié)合,一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聯(lián)系課文進行寫作,就在應(yīng)用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應(yīng)用把課文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二是提高寫作能力。以課文為寫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寫作訓練,尤其利于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痹摻滩闹泻芏嗾n文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了練筆的機會,因此我們可依托課文又可超越課文,找準訓練點,在讀寫的結(jié)合點下功夫,使閱讀與寫作互為手段,互為目的,豐富學生語言實踐的形式。如學完了《再別康橋》后讓學生試著寫《鄉(xiāng)愁》的小詩,學生的習作還真有模有樣。在教讀《春》一課時,根據(jù)課文的教學重點:一是細致觀察景物,抓住特點描寫;二是運用了是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設(shè)計了一道以《校園的早晨》為題的口頭作文。要求:抓住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學生在進行口頭作文時,抓住了熱鬧的特點,運用大量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如一位同學抓住了三幅圖畫,將早晨師生們的互動比喻為三支交響曲:寢室——起床交響曲;操場——運動交響曲;教室——學習交響曲。比喻十分新奇而貼切,而對早晨景物的描寫,運用擬人化手法就更為生動傳神,有一位同學緊緊抓住湊熱鬧的湊字:鳥兒在窗外嘰嘰喳喳地學,樹葉兒偷偷飛到窗前來聽,就連樹、花、草也受了感染,在那里搖頭晃腦的模樣兒很有趣,太陽公公捋著胡須,露出贊許的微笑。更有一位同學,能夠從以往學過的事例中舉一反三,這位同學用以靜襯動的景物描寫方法,用校園周圍早晨的靜來襯托校園的鬧。這樣巧妙地拓展了讀寫內(nèi)容,延伸了課堂。
實實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會學生讀寫聽說能力,這是語文教學最根本的問題。而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能靈活運用教材,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訓練,貫穿于學生的每一步學習中,一定能使學生的讀寫水平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
3.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
作者單位:江陰市周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