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滌非
學校德育評價中的時代遭遇分析
張滌非
德育工作是我國歷來的工作要點,但是在德育工作的實施力度上卻有待加強。不僅是因為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深刻認識到德育工作對學生以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沒有從根本上確立德育工作的地位。有的時候將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但有的時候卻并沒有強調。從本質來說,德育工作對于社會價值觀的走向以及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不僅是對社會價值觀的標志,也是社會價值觀的前提。德育工作不僅需要有明確的目標,也需要有有力的監(jiān)督控制環(huán)節(jié)來保證其實施的有效性。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把握,德育工作的開展就會受到阻礙。
學校德育評價在對學校的培養(yǎng)階段中不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夠確保德育工作的進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與新時代社會的期待相比,德育效果仍有一定的差距,德育評價主體普遍單一。產(chǎn)生這種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從實踐上來說,這和德育評價在許多學校的實踐中普遍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有很大關系。德育工作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書面上和應付檢查上,說起來重要,寫起來非要,但同時又做起來難要,忙起來不要,而沒有將它真正運用于德育實踐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中去。而在操作過程中,學校德育評價往往只是對教師的權威方面過于重視,沒有將學生與教師放在同一個平面上進行交流。德育評價的目的是需要讓學生充分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加到對道德方面的評價和培養(yǎng)中來,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但這種已經(jīng)被歪曲了的評價風氣讓學生成了被評價的被動角色。沒有能讓學生在其中自由自主地發(fā)揮,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因此也就容易讓教師和學生都對德育評價抱著敷衍地態(tài)度來對待。
德育評價依舊是采用輔導員等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操行評語或者課堂的教育和考試等方法來進行。但是通過這種方法來進行的德語評價,有教師才擁有德育評價的權力,而學生只是評價的客體。輔導員等教師只是通過對學生的印象和了解來給學生寫評語,并不是經(jīng)過了仔細的思考,以及固定的標準來進行,因此顯得不客觀。如果是通過課堂教育以及考試來進行的德育評價,只是讓學生對德育的正確性有了解,并不能真正地讓學生以這樣的方式方法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他們只是知道而已,并不是素質水平就高尚,盡管道德認知的提高也是增強個體品德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它卻并不是全部。
學生的操行評語,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操行評價雷同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實在令人擔憂。對于學生道德操行的評定千篇一律,諸如“成績優(yōu)秀,學習態(tài)度端正” 、“積極參加班集體活動”、“熱愛勞動,尊敬師長,團結同學”…… 全是一些空洞無力的空話、套話,完全沒有一點實際、個性化的內容,缺乏實踐意義。另外這種恭維式的套話還會產(chǎn)生很多不良的影響:首先,對于夸張的表揚,雖然也有真實的成分在,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容易讓難有自知之明、不夠明事理的學生產(chǎn)生一種飄飄然的錯覺,真以為自己了不得,從而驕傲起來,讓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有失偏頗,沒有達到真實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目的。而且,過度的表揚會讓表揚這種方式在學生及其家長對學生的真實情況產(chǎn)生誤導,不利于了解。
學校德育評價的根本目的本在于通過對當前德育效果和德育工作的評價,得出用來指導后面的德育工作的反饋信息,從而提高德育效率,并指導學生的道德素質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因此評價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作出所謂的終結性評價,將學生分等分級,而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發(fā)展。但在新時代仍有很多學校忽視了這一點,依然過分強調德育評價的鑒定性、終結性,評價的結果就只是一個分數(shù)或等級就草草了事。像這樣的評價當然顯得不夠真實,讓被評價的同學沒有切身的體會和感受,當然就不能夠對自己的言行進行修正。因此,這樣的評價當然也就不能夠讓其發(fā)展功能體現(xiàn)。
總的來說,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夠是一言堂。也就是說,對于學生的評價,不能夠只是學生的輔導員,或者班主任來說了算。他們看到的可能只是學生的一面,有的學生可能在輔導員或者班主任面前的表現(xiàn)會跟他們平時的表現(xiàn)不同,比如有的學生在班主任面前會緊張木訥不會說話,但是在同學中卻樂觀開朗收到喜愛;有的同學在老師面前喜歡表現(xiàn)樂于助人,但對待同學卻不夠友善顯得冷漠,這些都有可能發(fā)生。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多方面共同進行。不僅僅是輔導員等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的家長以及其他教師管理者也應該要參與其中。只有通過多方面綜合進行的評價,才能夠克服主觀的影響,盡量減少個人對于學生好惡的主觀因素,實現(xiàn)對學生客觀中肯的評價。如果能夠形成這樣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將教師、學生以及家長有機聯(lián)系起來,還能夠讓學生、教師和家長都對評價結果重視起來,這樣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學生的評價需要本著客觀、中肯的標準和原則,這樣做出的評價才能夠合乎標準。但是班級里的學生人數(shù)眾多,但老師只有幾個,要對如此多的學生進行透徹的了解,本身就是意見非常復雜的事情。教師要對學生的資料要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學生的家庭情況,父母的態(tài)度以及個人愛好等等。同時對于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態(tài)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評價應該從多方面考慮,綜合各種因素來進行。只有通過詳細的了解以及認真的思考后,得出的評價才是中科而客觀的。否則就有可能一俊遮百丑、一葉障目,從而有失公允。同時德育評價方法也不要定期化、公式化,并不一定非得等到某一特定時期才進行總評,還可采用網(wǎng)絡交談、單獨交談的形式來進行評價,比如以多種類似班會等形式進行的評價。評價的語言也需要注意。應該盡可能地用建議或者提議的語言來對評價進行描述,而不應該用批評地語句來進行評價。同時,不一定都要將評價落實到紙上,結合口頭評價的效果也不錯。
德育的范圍很大,包括很多。對于這樣一個需要長期注意觀察的內容,應該建立一個長期具體的考核制度。而過只是通過幾句話的評價來對學生日常的表現(xiàn)進行描述,不僅對學生的評價有失偏頗,也不能夠讓學生對于評價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就不能夠達到德語評價所要達到的效果。比如一次拾金不昧、一次救人或一次大額的捐款等行為。也可以具體細化到打掃衛(wèi)生、關上長流水、熄掉長明燈、刮風下雨時關好窗戶玻璃等小事,這些事情雖然瑣碎,卻可以小中見大,從中折射出學生品德的高尚、思想的純樸、心靈的美好。所以學生這些生活中鮮活的細節(jié),是解決德育評價內容模糊的良方、良策。4、評價目的應當長遠化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完美的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再好的學生也會有某些方面的缺點,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然后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對于沒有能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學生我們也不應該氣餒放棄,而應該通過啟發(fā)和教育,讓學生明白自己欠缺的地方再哪里,有針對性地去努力,從而在原來的基礎上進步。因此,應該是循循的感化,是慢慢的滲透,是無聲的滋潤。因此學校德育評價應當不急不躁,積極引導學生逐漸地健康成長,從而向教育的終極目的發(fā)展。
[1]劉玉祥.學校德育評價的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9.
[2]何穎.加強學校德育評價制度建設與學生發(fā)展的關系[J].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2007.1.
[3]游苑苑.新型課堂下學生德育課成績評價方案設想[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7.
(張滌非:河南大學,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教育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