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莎士比亞戲劇漢譯譯者研究綜觀

      2013-04-10 11:57:02李濤徐芳
      山東外語教學 2013年6期
      關鍵詞:朱生豪莎劇漢譯

      李濤, 徐芳

      (1.上海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40; 2.安徽財經(jīng)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莎士比亞戲劇漢譯譯者研究綜觀

      李濤1, 徐芳2

      (1.上海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40; 2.安徽財經(jīng)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譯者參與翻譯整個過程,其角色地位不容忽視。有關譯者的研究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并逐步發(fā)展成為翻譯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自從我國引介莎劇以來,相關莎劇漢譯譯者研究得以開展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旨在結合典型研究案例,以莎劇譯者翻譯思想、譯者翻譯動因、譯者主體性、譯者翻譯策略、譯者翻譯風格為主題對莎劇漢譯譯者研究進行述評,梳理歸納近十年來莎劇漢譯譯者研究的新進展和研究特點,并指出現(xiàn)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未來在研究范圍、研究內(nèi)容、研究視角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空間,旨在推動莎劇漢譯譯者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莎士比亞戲劇;漢譯;譯者;新進展

      1.0 引言

      莎士比亞戲劇(簡稱莎劇)堪稱人類戲劇藝術的頂峰,是世界文學中的杰作。自從我國引介莎劇以來,相關莎劇的漢譯①研究得以開展并不斷深入,其中針對莎劇漢譯譯者的研究也產(chǎn)出了十分豐碩的成果。本文首先對莎劇漢譯譯者做一簡述,然后結合典型研究案例②,以莎劇譯者翻譯思想、譯者翻譯動因、譯者主體性、譯者翻譯策略、譯者翻譯風格為主題分別進行述評,梳理歸納近10年來莎劇漢譯譯者研究的新進展和研究特點,進而指出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其研究前景,旨在推動莎劇漢譯譯者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2.0 莎劇漢譯譯者簡述

      我國莎劇譯者人才輩出,涌現(xiàn)了眾多的莎劇漢譯譯者,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卞之琳、曹未風、曹禺、方平、方重、梁實秋、林紓、林同濟、孫大雨、田漢、吳興華、徐志摩、楊周翰、英若誠、虞爾昌、朱生豪、章益等。

      目前考證最早的莎劇漢譯譯者于1903年翻譯了TalesfromShakespeare③,該譯作名為《澥外奇譚》,遺憾的是譯者不曾署名。1904年,林紓和魏易翻譯了同名作品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題名《英國詩人吟邊燕語》,兩位譯者堪稱有記載的最早中國莎劇漢譯譯者。1914年,美國女傳教士亮樂月(Laura M. White)用漢語翻譯了TheMerchantofVenice(《剜肉記》),成為第一個莎劇漢譯全本的譯者。1922年,田漢翻譯的《哈孟雷特》全譯本出版,成為我國首位白話文漢譯莎劇的譯者。1957年,臺北世界書局出版發(fā)行《莎士比亞戲劇全集》,譯者為朱生豪、虞爾昌,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第一部漢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譯者。而梁實秋自1936年發(fā)表了他的首部莎劇譯作《哈姆雷特》起,陸續(xù)完成了包括37部戲劇在內(nèi)的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成為我國唯一一位獨立完成全部莎劇漢譯的譯者。此外,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最新的全部莎劇漢譯版本《新莎士比亞全集》,由方平主持主譯。

      3.0 莎劇譯者研究

      眾所周知,譯者參與翻譯的整個過程,其角色地位不容忽視。但由于原作與原作者在翻譯研究中長期占據(jù)主體地位,譯者曾一度被當作原作和原作者的傳話筒。隨著翻譯研究的逐漸深入,特別是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以后,對譯者的相關研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對譯者的角色也有了新的認識,“譯者不再是原作者的附庸”(姚君偉、姚望,2012:89)此類理念也逐漸成為譯界共識。目前譯者研究已發(fā)展成為翻譯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莎劇漢譯研究也不例外。在莎劇譯者研究的初始階段,主要集中針對個別譯者或者某個作品的多位譯者翻譯觀及其翻譯動因的論述和對比上。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針對譯者主體性、譯者翻譯策略以及譯者翻譯風格的研究也開始出現(xiàn)并得以發(fā)展,值得莎劇漢譯研究予以更多關注。

      3.1譯者翻譯思想研究

      目前針對莎劇譯者翻譯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對莎劇譯者翻譯思想的重新評述,莎劇譯本中譯者前言的闡釋,以及評析譯文從而展現(xiàn)譯者翻譯思想等方面。

      迄今為止,海內(nèi)外惟有梁實秋一人曾獨自把莎劇全部譯成漢語。由于意識形態(tài)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梁實秋譯本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但近年來針對梁實秋莎劇翻譯及其譯作的研究呈現(xiàn)出急劇上升趨勢,不少研究涉及了梁實秋譯莎的翻譯思想。許玲(2007)以新人文主義的核心概念“人性”論為切入點,詳盡地分析梁實秋的文藝思想對他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影響,認為他的翻譯思想和翻譯策略無不受其文藝思想的影響。王慧莉(2008)進一步闡明了梁實秋的存真翻譯思想,認為梁實秋在莎劇翻譯中力求存真,最大限度地保存莎劇的本來面貌,這也是其譯本中遍布注釋甚至保留了大量歐化語句的緣由。嚴曉江(2012)認為梁實秋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滲透著“崇真”思想,其“崇真”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注重完整引入莎劇的風俗習慣、民族心理、典型意象等文化信息;二是嘗試如實傳達莎劇的冗長定語、條件狀語從句等語言形式;三是積極引進“戲劇文本類型”以及學習西方戲劇意識。同時她還指出梁實秋譯莎的“崇真”翻譯思想與他“和而不同”的哲學傾向以及當時“歐化”風尚等內(nèi)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密切相關。這些研究從不同的側(cè)面探討了梁實秋莎劇翻譯思想,針對其莎劇翻譯思想指導下的譯本語言特征做出了合理的解釋。

      在莎劇的譯介過程中,林紓堪稱莎劇漢譯的先行者。但由于他在翻譯過程中常常“刪的刪,改的改,精神全失,面目皆非”(劉半農(nóng),2005:238),因而常常被作為改譯甚至亂譯的代表受到批評。近年來,相關研究重新審視了林紓的翻譯思想,對林紓做出了新的評價。葉莊新(2007)從文化交往視角重新審視了林紓的莎劇翻譯,認為外來文化要進入某種民族文化,必定要經(jīng)過本土文化的濾除、改造,方能被接受。而林紓痛感國弊,心懷變革社會偉志,想“多譯有益之書以代彈詞為勸諭之助”。(薛綏之、張俊才,1983:200)。此外,林紓強調(diào)中西文學思想之間的會通,又能區(qū)分文學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因此為了使勸諭能深入人心,林紓自然要把莎劇故事歸化為中國的文學傳統(tǒng),以嫻熟的譯筆對原文進行重新改寫和譯述,從而使譯本順利接通中國士人階層審美趣味和欣賞習慣,促使國內(nèi)讀者對其譯介的外國文學產(chǎn)生認同感,這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文化現(xiàn)實及其對譯者的影響”。(胡德香,2006:82)可見,林紓翻譯思想在于強調(diào)勸諭國民,在于會通中西文學傳統(tǒng),為此而采取包括刪節(jié)、改譯甚至有意誤譯等各種翻譯策略,促使莎劇在當時社會生活背景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學視野中得以傳播。

      我國莎劇翻譯史上一直存在著用散文體還是詩體翻譯莎劇的爭論,其中卞之琳、孫大雨、方平是我國莎劇詩體翻譯的代表人物。在論述卞之琳的“亦步亦趨”翻譯思想時,肖曼瓊(2010)指出卞之琳所倡導的“亦步亦趨”翻譯思想實質(zhì)在于督促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不能偏離于原文內(nèi)容,又要忠實于原文形式,在追求形式對應的基礎上再現(xiàn)原文內(nèi)容,亦即“原文處處行隨意轉(zhuǎn),譯文也應盡可能亦步亦趨,不但在內(nèi)容上而且在形式上盡可能傳出原來的意味”。(卞之琳,1989:311)而不忠實于原文創(chuàng)作形式,也就不能充分忠實于原作內(nèi)容,因為內(nèi)容借形式而表現(xiàn)。同時,肖曼瓊(2010)還指出卞之琳并沒有將“亦步亦趨”推向極端,卞之琳在主張“亦步亦趨”的同時,也贊同譯者需要對譯文做出適當?shù)淖兺?。也就是說,其倡導的“亦步亦趨”絕非詞對詞的、詰屈聱牙的硬譯、死譯。方平(1990)對卞之琳的“亦步亦趨”翻譯思想高度評價,認為這一翻譯思想要求譯本存形求神,“亦步亦趨”是譯者的最大美德。

      此外,有關朱生豪、方平、英若誠、徐志摩等莎劇譯者翻譯思想的研究也刊發(fā)不少,甚至出現(xiàn)了一批對莎劇譯者及其翻譯思想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博士論文。(高偉,2007;李偉民,2008a、b;任曉霏,2009;劉云雁,2011)譯者翻譯思想是其翻譯動因、翻譯策略、翻譯風格的基石,不難看出譯者不同的翻譯思想和譯莎的追求會促使其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進而產(chǎn)生風格迥異的譯文。因此,譯者翻譯思想的研究仍需更多關注,特別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待更新。

      3.2 譯者翻譯動因研究

      莎劇譯者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下,他們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動因亦各不相同。研究莎劇譯者譯莎動因有利于進一步探討譯者翻譯思想、譯者翻譯策略以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及文體的把握。

      朱生豪是我國莎劇漢譯的杰出代表,他譯莎期間飽受戰(zhàn)亂顛沛流離之苦,經(jīng)濟拮據(jù)又身染重病,然而其10年間翻譯莎劇31部,“傳到海外,歐美文壇為之震驚,許多莎士比亞研究者簡直不敢相信中國人會寫出這樣高質(zhì)量的譯文”。(朱宏達、吳潔敏,1996:130)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是什么因素促使朱生豪堅定譯莎信念,直至最后不惜生命代價英年早逝?楊全紅(2005)認為朱生豪之所以執(zhí)意譯莎,興趣愛好是其首要動因。他以朱生豪本人言辭舉證“余篤嗜莎劇,嘗首尾研誦全集至十余遍……”,更提出朱生豪主張“飯可以不吃,莎劇不可不譯”,是其早已將對莎劇的熱情轉(zhuǎn)化成內(nèi)在動力甚或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了。他還指出一些研究把“愛國思想”當作朱生豪譯莎的唯一動因值得商榷。

      而對此,李偉民(2008a)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張以使命感、責任感為基礎的“愛國思想”是支撐朱譯莎劇的精神支柱。他表示在飽受日本侵略者帶來的戰(zhàn)亂之苦,使得朱生豪對侵略者的仇恨轉(zhuǎn)變?yōu)橐磺粣蹏鵁崆椋⑦@種愛國熱情鑄就在翻譯莎劇的字里行間。還指出在翻譯莎劇期間,朱生豪已經(jīng)意識到翻譯莎士比亞作品,已經(jīng)不是一種單純意義上的翻譯工作了,也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個人行為。由于莎士比亞在文化上的象征意義,在中華民族正在遭受侵略者蹂躪的災難深重時刻,翻譯莎劇已經(jīng)上升到事關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文化上的尊嚴。因此他認為簡單地將朱生豪的譯莎動因歸結為“興趣”、“文化”、“經(jīng)濟”等觀點都是片面之辭。

      然而,任何行為動機都出自于對不同需求的滿足,不同時期不同境遇都會有不同的需求,進而產(chǎn)生不同的行為動機。因此把莎劇譯者動因歸結為單一的某一個層面都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傅楠(2007)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著手,重新審視了朱生豪翻譯莎劇的動因,認為朱生豪翻譯莎劇是基于他在生理、安全、愛、尊重以及自我實現(xiàn)各個層次需要上的匱乏。不同層次的需求及其滿足,交替或者同時推動著朱生豪的莎劇翻譯,而且隨著朱生豪翻譯的進展而發(fā)生變化,并最終體現(xiàn)在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上。這表明朱生豪翻譯莎劇是多種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源自單一因素的推動。

      此外,也有學者對其他莎劇譯者翻譯動因進行了探究,如嚴曉江(2007)從后殖民譯論視角分析了梁實秋翻譯莎劇的原因。這都表明相關研究人員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到從理論層面探討莎劇譯者翻譯動因,而不再僅僅局限于羅列片言只語以佐證個人主觀判斷,使得莎劇譯者動因研究進入了更廣闊的理論探討空間。

      3.3 譯者主體性研究

      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多元系統(tǒng)論、操縱理論、闡釋理論開始關注譯者、譯本和譯入語文化,極大地推動了譯者主體性的研究。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受動性、目的性特征。(仲偉合、周靜,2006;查明建、田雨,2003)其中能動性是指譯者為了理解原文,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達到和原文視域融合。受動性是指譯者的翻譯行為必然會受到社會權力話語操控,其肆意創(chuàng)造的自由受到制約。而目的性則表示翻譯行為都以譯者的翻譯目的為指引,在翻譯中譯者會協(xié)調(diào)各種翻譯手段和策略以達其目的。

      莎劇漢譯研究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近年來也受到了不少關注,主要集中于探討莎劇譯者主體性的存在以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其主體性。王珍(2010)認為譯者主體性會促使譯本形成各自的風格,而恰恰是風格的不同標示了譯者主體性的存在。她選取了莎劇名篇《哈姆雷特》的朱生豪與梁實秋譯本,從譯者時代背景、譯者生活經(jīng)歷、翻譯過程等受控于社會權利話語的各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了譯者如何受控于權利話語因素。而在其對譯本翻譯策略與語言特色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兩譯者為實現(xiàn)各自不同的翻譯目的,其翻譯策略和譯本語言特征存在差異,從而證明了譯者主體性的存在。王超(2011)把哲學闡釋學引入莎劇譯者主體性研究,從信任、入侵、吸收和補償四個步驟入手,探討梁實秋與朱生豪《羅密歐與朱麗葉》漢譯本中譯者主體性的不同作用形式。該文強調(diào)譯者在理解階段要面對來自原文的敵意和抵抗,其兼具讀者和闡釋者兩種文學身份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求得與原文的視域融合。然而事實上,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譯者受其社會權力話語制約因素的影響不會相同,因此其視域融合的程度存在差異。也就是說,不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實現(xiàn)其主體性的方式會有不同,這可能是譯者主體性之間的不同而導致譯本差異的理論根源。譬如朱生豪莎劇底本選擇過程中剔除禁忌語,而梁實秋卻盡力保留原文的所有語言表現(xiàn)形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兩位譯者在選取底本時實現(xiàn)其能動性的方式存在差異。陳靜(2011)基于解構主義視角,選取《威尼斯商人》的三個漢譯本,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來剖析莎劇漢譯,論證譯者在其翻譯策略上選擇的合理性,肯定了莎劇漢譯譯者的主體性。

      莎劇譯者主體性研究啟示我們,在看待不同譯者及其譯本時要用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莎劇的翻譯,更多地關注莎劇譯本實現(xiàn)過程的理論緣由。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實踐中譯者主體性的三個本質(zhì)特征是作為整體而表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的,包括對原文本的選取、理解、闡釋、文本的重構以及譯本的傳播和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譯者主體性研究中,諸多研究對譯者主體性概念認識存在偏差,個別研究將譯者主體性簡單地理解為譯者能動地改寫、改編、改譯原作,這有待莎劇譯者主體性研究人員做進一步的闡釋和說明。

      3.4 譯者翻譯策略研究

      有關翻譯策略的討論較多,國內(nèi)外對于翻譯策略的定義也存在不同界定。張美芳(2004)把“直譯法、意譯法、語義翻譯法與交際翻譯法、異化翻譯法、歸化翻譯法等類為翻譯策略”,本文以此為基礎把翻譯過程中譯者所運用的各種翻譯方法都看作翻譯策略,并以此為框架梳理莎劇譯者翻譯策略研究。

      就現(xiàn)有文獻而言,目前大多數(shù)此類研究著重點在于莎劇不同譯者的翻譯策略對比,即通過個別劇本或全劇的個別語言現(xiàn)象推導揭示不同莎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翻譯策略差異,其中不乏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的佳作。也可以看出,翻譯策略最終體現(xiàn)在譯者對文字及文體的把握,理論探討無法離開對具體譯文語言的觀察分析。李燕(2008)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朱生豪和梁實秋譯本為個案,比較了兩位譯者在稱謂、典故、雙關語、猥褻語及素體詩方面所采用的翻譯策略。認為二者雖然都采用白話散文文體進行翻譯,但梁實秋主要采用了直譯策略并以加注解釋,而朱生豪則更多地采用意譯策略并對原文進行刪改以使譯文更加流暢易懂。該文在此基礎上分析認為朱生豪和梁實秋采取不同翻譯策略在于他們翻譯目的、翻譯贊助人以及他們生活的社會文化背景存在差異。據(jù)此我們可以得知譯者的翻譯策略與翻譯目的、贊助人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是分不開的,這些因素影響著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劉剛(2011)基于關聯(lián)理論,以朱生豪、梁實秋和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譯本為研究對象,從語言結構和意象兩個層面探討了《哈姆雷特》的翻譯策略。其研究結論表明:歸化、異化和補償?shù)确g策略無所謂優(yōu)劣,不同情形應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傊軌蚴棺g入語讀者付出最少認知努力,并獲得與原語讀者最相似語境效果的翻譯即為最佳翻譯。這從語用學視角論述了各種翻譯策略的合理性,是對譯者翻譯策略的開放性解讀。陳玲(2008)把翻譯策略劃分為不同的歸化和異化等級,并以此為基礎比較了朱生豪和梁實秋31部莎劇譯本中的160個獨特文化隱喻表達的翻譯策略。其研究結果表明:朱譯本較多采用歸化策略,梁譯本更傾向于異化策略,但兩位譯者在翻譯原則和指導思想上有其相似性。并且指出翻譯策略的選擇雖然受諸多因素的制約,但是這種選擇具有多變性和隨機性。隱喻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處理隱喻翻譯體現(xiàn)譯者不同的翻譯思想??梢钥闯?,與同類研究不同的是,該文提出翻譯策略并非一以貫之,翻譯策略的選擇具有一定的隨機性,這從側(cè)面反駁了特定譯者采用固定翻譯策略的武斷結論。

      胡世榮(2007)撇開傳統(tǒng)翻譯策略研究中存在作者主觀判斷的局限,嘗試運用語料庫研究方法對《哈姆雷特》和《奧賽羅》朱生豪和梁實秋譯本進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比較兩位譯者在文化限定詞、that引導從句和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 ,觀察朱生豪和梁實秋在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運用上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傾向。研究發(fā)現(xiàn)朱生豪和梁實秋譯本均采取了歸化策略,但梁實秋譯本包含了更多的異化因子,而朱生豪則更多采取歸化策略,結果表明朱生豪和梁實秋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存在不同傾向。該文開拓性地應用了平行語料庫對莎劇譯者翻譯策略進行探索研究,為譯者翻譯策略研究提供了嶄新的維度。

      自從20世紀初出現(xiàn)基于林紓莎劇譯本的文明戲改編,莎劇在我國以各種傳統(tǒng)劇種形式進行的改編和演出已有不短的歷史,但是針對我國傳統(tǒng)劇種對莎劇的改編研究仍是莎劇翻譯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針對改編莎劇的譯者翻譯策略研究更是少見。劉麗(2008)認為改編是形式最自由的一種翻譯方法,并通過對莎劇名篇《哈姆雷特》在越劇和京劇中不同形式的改編演繹進行比較,觀察分析兩個戲劇版本針對戲劇情節(jié)、人物性格進行改編的方法,進而探索“中國化”和“西洋化”兩種改編的方法特點,認為任何一種莎劇改編方法都是歸化和異化的統(tǒng)一,任何單一的改編或翻譯策略都有失偏頗,不利于莎劇在我國的傳播。隨著莎士比亞劇作在我國的傳播日趨廣泛,越來越多的莎劇被改編成我國傳統(tǒng)戲曲形式登上了演出舞臺,開展莎劇改編中的翻譯策略研究期待更多的關注。

      此外,黃澤英(2008)以莎劇譯本為研究對象,從讀者接受理論為視角探討讀者在譯者翻譯策略選擇中的介入作用。郭瑞潔(2010)以《羅密歐與朱麗葉》朱生豪譯本為研究對象,從改寫理論出發(fā)探究詩學和意識形態(tài)如何影響翻譯過程,進而造成朱生豪的雅化翻譯策略的應用??傊?,這些研究都大大豐富了莎劇譯者翻譯策略研究,推動了這一研究領域不斷向前拓展。但可以看出,當譯者在從事莎劇翻譯時,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往往受到譯者主體性的影響,還受到譯者翻譯思想、翻譯目的、贊助人、主流詩學、意識形態(tài)等多種因素的制約。

      3.5 譯者翻譯風格研究

      譯者一直被標簽為作者和原作的附屬,長期被排除在譯學研究視野之外。隨著譯學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譯者地位逐漸被凸顯,譯者翻譯風格也逐漸進入譯學研究范圍之內(nèi)。譯者翻譯風格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胡開寶,2011:109),本文采取狹義上的定義,亦即譯者在語言應用或語言表達上的偏好,或在譯本中反復出現(xiàn)的語言表達方式。

      近10年來,莎劇譯者翻譯風格研究仍在少數(shù)。龍佳紅(2003)以《威尼斯商人》為個案研究,從闡釋學中前理解的概念和語言差異兩個方面解釋了朱生豪譯者風格的顯現(xiàn)。她指出前理解,即每個人使用語言的先在性,源于個人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生活閱歷、文學素養(yǎng)、審美情趣等因素。而恰恰由于不同譯者不同的前理解,在對原文理解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視域融合”,從而產(chǎn)生翻譯風格不同的譯本。在文筆、審美情趣等方面,朱生豪與莎士比亞的前理解都存在某種程度的相似,所以部分莎劇朱生豪譯本翻譯風格與原作相吻合;又由于他與莎士比亞社會生活背景的不同,他們前理解的差別又導致莎劇朱生豪譯本翻譯風格與原作風格間的差異。其次,語言文化間的差異也使朱生豪在處理詞語轉(zhuǎn)換、句子重組乃至篇章重構有更多的自主性,從而使自己的翻譯風格在語言轉(zhuǎn)換中展現(xiàn)出來。該文從闡釋學視角較為深刻地論證了莎劇漢譯中譯者翻譯風格的存在,同時還對譯者翻譯風格的不同類型進行了界定。

      在對莎劇譯者翻譯風格研究中,高亞歐(2011)在改進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的嘗試。該文采用語料庫研究方法,對《哈姆雷特》朱生豪、梁實秋和卞之琳譯本在詞匯和句法特征上的差異進行了定量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在詞匯層面,卞之琳用詞最為豐富,梁實秋次之,朱生豪用詞最為單一;朱生豪單音詞比率明顯高于梁實秋和卞之琳譯本;人稱代詞方面朱生豪對“你”、“您”的翻譯做了區(qū)分,而梁實秋和卞之琳則沒有,梁實秋使用了極少量的“它”;此外,卞之琳譯文使用了大量北京方言詞匯和成語,梁實秋較朱生豪、卞之琳更喜歡用生僻字,并且對猥褻語翻譯毫不避諱。在句子層面,卞之琳使用了更多的嘆詞和語氣詞,口語化傾向更為明顯,并盡量避免使用翻譯體語言;而朱生豪和梁實秋的譯本中則有大量的歐化句式。就平均句長值而言,梁譯本最小,卞譯本次之,而朱譯本平均句長值最大。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莎劇朱生豪譯本并非“語言優(yōu)雅流暢”(朱駿公,1998),也并非“讀朱氏譯本時,常常不覺得是翻譯,而是一個作家在用母語進行獨立的創(chuàng)作”(同上),這顯然與我們通常了解的朱生豪翻譯風格大有不同。語料庫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將研究建立在數(shù)理統(tǒng)計和定量分析基礎上,使得研究結論更加可信,且能夠打破我們看待事物的常規(guī)思維定勢。尤為重要的是,這種研究方法支持重復性驗證研究,使得相關研究更具科學性。然而,該文僅僅以個別譯本為研究對象進而推斷譯者翻譯風格,在數(shù)理統(tǒng)計和邏輯論證上都存在風險。

      事實上,目前莎劇譯者翻譯風格研究大都是類似的個案研究,值得引起莎劇譯者翻譯風格研究者格外注意。這也表明,基于莎劇全集譯本語料庫的譯者翻譯風格研究有待開展。

      4.0 莎劇漢譯譯者研究特點

      莎劇漢譯譯者研究近年來呈不斷上升趨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包括一系列優(yōu)秀碩、博士論文的出現(xiàn)以及相關專著論文的出版發(fā)表,整體在理論搭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主要呈現(xiàn)如下特點:

      第一、理論意識逐步增強,研究視角由內(nèi)部轉(zhuǎn)向外部。受描寫譯學理論影響,莎劇漢譯譯者研究不再拘泥于探討譯者如何忠實再現(xiàn)原文以實現(xiàn)原文與譯文間的對等,研究視角逐步轉(zhuǎn)向外部。依據(jù)諸如翻譯目的論、操縱論、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理論視角,探究莎劇譯者以什么樣的翻譯思想、采取什么樣的翻譯策略等為基礎翻譯生成漢譯譯本,并探討相關因素如何對譯者施加影響。

      第二、研究內(nèi)容更加豐富,研究深度和廣度有所擴展。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從對主要莎劇譯者如朱生豪、梁實秋的研究逐步擴展到其他莎劇譯者的探討,如對單行本莎劇譯者邵挺的研究。其二、從個別翻譯現(xiàn)象歸納翻譯規(guī)律到多種翻譯現(xiàn)象析取翻譯特征,如近年來相關研究從多個層面論述莎劇譯者的翻譯策略,包括語言文體選擇、戲劇文本需要和譯者文化傾向甚至讀者介入等方面,論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其三、研究視角更加多樣化,近年來莎劇譯者研究涉及哲學、語言學、文化學、譯介學等多個研究視角。

      第三、研究方法更新突破促使莎劇漢譯譯者研究更加科學。傳統(tǒng)的譯者研究多依賴于研究者的主觀臆想和直覺判斷,缺乏科學有效的論據(jù)支撐。而針對莎劇譯者的定量研究,特別是語料庫研究方法的應用,使得莎劇譯者研究更加科學客觀,相關莎劇譯者翻譯策略、譯者翻譯風格的定量分析研究出現(xiàn)增長勢頭?;谡Z料庫的莎劇漢譯譯者研究優(yōu)勢在于能夠打破我們看待莎劇譯者的常規(guī)思維,從而避免傳統(tǒng)莎劇譯者研究的主觀判斷;其基于大量莎劇漢譯語言成品,使得這種建立在定量統(tǒng)計基礎上的研究更加可靠,增強了研究結論的信度;尤為重要的是其支持重復性驗證研究,使得基于語料庫的莎劇漢譯譯者研究更為科學。

      5.0 現(xiàn)有研究不足與研究前景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莎劇漢譯譯者研究還存在某些薄弱環(huán)節(jié),甚至研究空白。在以上研究基礎上,本文指出莎劇漢譯譯者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拓展的研究切入點。

      第一、莎劇漢譯譯者研究的研究范圍有待進一步擴展。首先,多數(shù)研究仍只是莎劇漢譯譯者的片段研究,即從莎劇部分譯本梳理歸納譯者翻譯思想、翻譯策略、翻譯風格,缺少甚至沒有從莎劇整體語言特征來探究譯者翻譯思想、譯者翻譯風格等相關研究。二者,缺乏較系統(tǒng)的莎劇漢譯譯者比較研究,如不同莎劇譯者翻譯思想差別或者同一譯者在不同時期的差別比較。再如為什么目前對朱生豪及梁實秋的翻譯研究仍然占大多數(shù)?而針對堅持詩譯莎劇的譯者研究并不多見。這說明有必要開展散文體和詩體莎劇譯者及其翻譯思想、翻譯動因、翻譯策略、翻譯風格、譯者主體性等方面的對比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探討孰優(yōu)孰劣,相關描寫性研究和實證研究需要開展。再者,莎劇的改譯改編業(yè)已成為目前莎劇研究的新熱點,隨著莎士比亞劇作在中國的傳播日趨廣泛,越來越多的莎劇被改編成中國傳統(tǒng)戲曲開始上演,甚至搬上熒屏,而針對改譯改編莎劇的譯者研究極其少見,值得莎劇譯者研究人員給予更多關注。

      第二、莎劇漢譯譯者研究在研究內(nèi)容上不夠均衡。首先,大多數(shù)研究集中在對莎劇譯者翻譯策略、翻譯技巧上的探討,針對莎劇譯者翻譯思想、翻譯風格的研究相對較少,這也可能與研究翻譯思想、翻譯風格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有關。其次,針對朱生豪、梁實秋的研究較多,而其他譯者相對偏少,甚至一些名家譯者如曹未風很少有研究涉及,而只有全面梳理莎劇漢譯譯者翻譯思想、翻譯策略、翻譯風格等方面,才能還原莎劇漢譯譯者整體面貌。再次,多數(shù)研究仍限于作者主觀性的判斷議論,缺乏對翻譯現(xiàn)象深入的理論闡釋和令人信服的定量研究。如同為知名漢譯譯者,為什么某些譯者的莎劇譯本廣受喜愛,而另外一些譯者的莎劇譯本卻遭受冷落,相關研究缺乏精確的、有說服力的實證研究成果。

      第三、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有待拓展。在理論探索層面,雖然有部分研究也從哲學、語言學、文化學、文學等角度探討個別莎劇漢譯譯者特征,但缺乏從前沿理論如模因論、評價理論、程式性語言、構式語法等視角對莎劇漢譯譯者在翻譯策略選擇等方面的探討。而且現(xiàn)有部分研究在套用西方理論構架時,對其相關概念并沒有深入把握,只是簡單地按照個人理解進行闡釋。因此,有必要厘清一些翻譯術語的概念和界限,不要顧此而言他。在研究方法上,基于語料庫的莎劇漢譯譯者研究仍大有可為。目前國內(nèi)唯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莎劇英漢平行語料庫由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胡開寶教授主持研發(fā),其領導的團隊近年來在基于語料庫的莎士比亞漢譯研究領域多有建樹。目前基于語料庫的莎劇漢譯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莎士比亞戲劇英漢平行語料庫的應用研究尚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朱宏達、吳潔敏,1996)有關其莎劇漢譯譯者的研究話題眾多并不斷有新的突破,而平行語料庫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更客觀更科學地開展莎劇漢譯譯者研究,這種以數(shù)理統(tǒng)計為基礎的定量和定性整合研究方法前景極其廣闊,有利于莎劇漢譯譯者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6.0 結語

      莎劇博大精深,相關漢譯譯者十分眾多,對莎劇漢譯譯者的研究路徑也紛繁不一。本文以莎劇譯者翻譯思想、譯者翻譯動因、譯者主體性、譯者翻譯策略、譯者翻譯風格為主題,述評了近10年來莎劇漢譯譯者研究的現(xiàn)狀,梳理歸納了莎劇漢譯譯者研究的新進展及研究特征,并指出現(xiàn)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新的研究切入點,從而為進一步拓展莎劇漢譯譯者研究奠定基礎。

      注釋:

      ① 本文所涉及的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均指以漢語為譯入語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譯本,不包括中國境內(nèi)其他語言的莎劇翻譯譯本。據(jù)考證,我國最早的莎士比亞戲劇譯本是 1842 年出版的滿文譯本。

      ② 本文所指典型案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核心期刊與一般期刊刊發(fā)論文若屬同一主題,則選核心期刊刊發(fā)論文;優(yōu)秀博士論文與優(yōu)秀碩士論文若屬同一主題,則選優(yōu)秀博士論文。

      ③ 作者為英國散文家查理士·蘭姆(Charles Lamb)及其姐姐瑪麗·蘭姆(Mary Lamb)。

      [1] 卞之琳. 《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譯本說明[A]. 卞之琳. 莎士比亞悲劇論痕[C].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前言.

      [2] 陳靜. 從解構主義視角看《威尼斯商人》的三個中譯本[D]. 南京財經(jīng)大學, 2011.

      [3] 陳玲. 莎士比亞戲劇隱喻翻譯策略研究[D].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8.

      [4] 方平. “亦步亦趨”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談卞之琳先生的翻譯思想[J]. 外國文學評論,1990,(4):114-116.

      [5] 傅楠. 從“需要層次理論”看朱生豪莎劇翻譯動因[J]. 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5):122-124.

      [6] 高偉. 文學翻譯家徐志摩研究[D].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7.

      [7] 高亞歐. 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研究——以《哈姆雷特》中譯本為例[D]. 曲阜師范大學, 2011.

      [8] 郭瑞潔. 朱譯莎劇雅化策略的文化視角[D]. 四川外語學院,2010.

      [9] 胡德香. 解讀錢鐘書的文化翻譯批評[J]. 山東外語教學,2006,(3):81-85.

      [10] 胡開寶. 語料庫翻譯學[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11] 胡世榮. 基于語料庫的梁實秋和朱生豪翻譯《哈姆雷特》和《奧賽羅》的翻譯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 2007.

      [12] 黃澤英. 從接受理論看梁實秋的莎劇中譯[D].湖南師范大學, 2008.

      [13] 李偉民. 愛國主義與文化傳播的使命意識——杰出翻譯家朱生豪翻譯莎士比亞戲劇探微[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8a,(2):131-134.

      [14] 李偉民. 把美與詩凝鑄在與莎士比亞的對話中——方平先生對莎作的翻譯與研究[J]. 外國文學研究, 2008b,(5):131-136.

      [15] 李燕. 《羅密歐與朱麗葉》兩種漢譯本的描述性研究[D]. 中國石油大學, 2008.

      [16] 劉半農(nóng). 中國現(xiàn)代散文經(jīng)典文庫·劉半農(nóng)卷[M].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5.

      [17] 劉剛. 從關聯(lián)理論視角看《哈姆雷特》的翻譯策略[D]. 廣西民族大學, 2011.

      [18] 劉麗. 莎劇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的歸化與異化[D].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8.

      [19] 劉云雁. 朱生豪莎劇翻譯——影響與比較研究[D]. 浙江大學, 2011.

      [20] 龍佳紅. 論譯者風格的顯形[D]. 華中師范大學, 2003.

      [21] 任曉霏. “譯者登場”——英若誠戲劇翻譯系統(tǒng)研究[D].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9.

      [22] 王超. 斯坦納闡釋翻譯觀與譯者主體性研究[D]. 長沙理工大學,2011.

      [23] 王慧莉. 翻譯家梁實秋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08.

      [24] 王珍.《哈姆雷特》兩個中譯本的譯者主體性分析[D]. 山東大學, 2010.

      [25] 肖曼瓊. 翻譯家卞之琳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2010.

      [26] 許玲. 梁實秋的新人文主義思想與莎劇翻譯[D]. 安徽師范大學, 2007.

      [27] 薛綏之,張俊才. 林紓研究資料[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

      [28] 嚴曉江. 理性的選擇人性的闡釋——從后殖民譯論視角分析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原因[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5):48-51.

      [29] 嚴曉江. 論梁實秋譯莎的“崇真”思想[J]. 渤海大學學報, 2012,(4):71-74+178.

      [30] 楊全紅. 朱生豪譯莎動力談[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5,(6):112-116.

      [31] 姚君偉,姚望. 譯者如何存在——論譯者文化身份的建構方式[J]. 山東外語教學,2012,(5):89-94.

      [32] 葉莊新. 跨越文化的戲劇旅程[D]. 福建師范大學, 2007.

      [33] 查明建,田雨. 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 中國翻譯,2003,(1):21-26.

      [34] 張美芳. 翻譯策略二分法透視[J].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3):1-6.

      [35] 仲偉合,周靜. 譯者的極限與底線——試論譯者主體性與譯者的天職[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42-46.

      [36] 朱宏達, 吳潔敏. 朱生豪傳[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

      [37] 朱駿公. 朱譯莎劇得失談[J]. 中國翻譯, 1998,(5):25-27.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udies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ors of Shakespeare’s Plays

      LI Tao1, XU Fang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It is more than impossible to ignore translators since they are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Recentl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attracted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which accounts for an essential are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Shakespeare’s plays wer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relative studies on these translator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studies of the last decade on the English-Chinese (E-C) translators of Shakespeare’s plays in terms of translator’s translating thoughts, motivation, subjectivity, strategy and style. Based on the review, the featur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studies are discussed and new direction is provided on aspects of the scope, contents, and methodology for further studies in this field.

      Shakespeare’s plays; Chinese translation; translator; new development

      2012-12-18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語料庫的莎士比亞戲劇漢譯研究”(項目編號:08BYY00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英語程式語研究的理論建構及應用”(項目編號:12JJD740010)、安徽省省級人文社科項目“英漢翻譯中源語透射效應的多樣本翻譯語料庫研究”(項目編號:2011sk163)、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第六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EAP漢譯中源語透射效應的多樣本翻譯語料庫研究”(項目編號:ZGWYJYJJ2012A33)階段性成果。

      李濤(1981-),男,漢族,安徽宿州人,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料庫翻譯學、莎士比亞戲劇翻譯研究。 徐芳(1981-),女,漢族,安徽黃山人,助教。研究方向:翻譯學、應用語言學。

      I046

      A

      1002-2643(2013)06-0100-06

      猜你喜歡
      朱生豪莎劇漢譯
      論朱生豪的愛情觀
      天如愿地冷了,不是嗎?
      中外文摘(2020年13期)2020-11-12 13:05:19
      《李爾王》漢譯的序跋研究
      英語否定詞的分析與漢譯
      朱生豪與宋清如
      保健與生活(2019年7期)2019-07-31 01:54:07
      敘事策略:對照莎劇,看《牡丹亭》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西方譯學術語的漢譯現(xiàn)狀與思考
      新時期莎劇的戲曲改編歷程述評
      談談柯爾克孜語中“bay”、“-bay”和“bek”、“-bek”的漢譯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7
      一笑低頭意已傾
      愛你(2015年24期)2015-05-24 07:46:49
      眉山市| 都匀市| 本溪| 正定县| 陆丰市| 广元市| 阿拉善盟| 高邑县| 宁津县| 越西县| 辛集市| 布尔津县| 双辽市| 武城县| 科尔| 嘉善县| 杭锦后旗| 来安县| 泰来县| 池州市| 黎平县| 宜兰市| 建德市| 阿图什市| 镇康县| 修水县| 牟定县| 平定县| 五家渠市| 孟州市| 福泉市| 囊谦县| 永和县| 内黄县| 都匀市| 平江县| 台湾省| 宝兴县| 皮山县| 新绛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