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美 謝友良
摘 要:電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電影片名是電影內容的高度濃縮,是影片的靈魂。電影片名翻譯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影片對觀眾的吸引程度。本文試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來探討電影片名翻譯,檢驗其是否實現(xiàn)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 電影片名 “三維”轉換
一、引言
電影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隨著國際交流的發(fā)展,許多漢語影片走向國際市場,同時大量的歐美影片也不斷涌入國內市場。人們在欣賞影片的同時也是在學習該國的語言和文化。電影片名是電影內容的高度濃縮,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外國影片對本國觀眾的吸引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部電影片名的翻譯成功與否。生態(tài)翻譯學是近年由國內學者胡庚申(2008)提出的全新翻譯理論,它是“一種生態(tài)學途徑的翻譯研究抑或生態(tài)學視角的翻譯研究”。該理論強調了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多維轉換活動,給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試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來探討英語電影片名漢譯,檢驗其是否實現(xiàn)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探討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電影片名翻譯應該注意的問題及翻譯方法,最終用來指導翻譯實踐。
二、生態(tài)翻譯學
翻譯是一種“譯者適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胡庚申,2004:39)。“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指的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xiàn)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譯者適應選擇強調了譯者為中心的地位,譯者不僅要適應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以譯者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要實施對譯文的選擇。翻譯的過程是“譯者適應和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huán)過程”。譯者進行翻譯時,要進行“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相對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三維”轉換。因此,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研究翻譯活動視野更為廣闊,也更為合理。
三、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英文電影片名漢譯
生態(tài)翻譯學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至少要實現(xiàn)“三維”轉換,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進行語言層面的轉換,而且要關注文化的傳達和交際意圖的傳遞。電影片名的翻譯同樣要盡可能實現(xiàn)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做到能既突顯影片的主要內容,又能傳遞影片的文化內涵;既能提供審美愉悅吸引觀眾,又能增加票房收入。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譯者對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卑菽现赋?,影視片名的翻譯“既要符合語言規(guī)范,又要富有藝術魅力,既要忠實于原片中的內容,又要體現(xiàn)原名的語言特色,力求達到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包惠南,2001:92)。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具體表現(xiàn)為詞匯方面的選擇調整以及語言形式的適當轉換等。在影片翻譯過程中,有的片名不帶有濃郁的異域文化色彩,不會導致異域觀眾在理解和接受上的難度,因此可以采用直譯法,如《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音樂之聲》Sound of Music、《真實的謊言》True Lies等。有的影片是由名著改編而來,“改編成電影后,借助名著本身的藝術魅力和轟動效應,創(chuàng)作人員保留了原著原名(馮慶華,2005:9)”。由名著改編的影片名稱也大多采用直譯法,已為異域讀者和觀眾所接受,如《百萬英鎊》A Million Pounds Bank Note、《戰(zhàn)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等。有的根據(jù)需要適當增詞,如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生死時速》Speed、《斷箭行動》Broken Arrow等,有的則是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感情、人物或觀點進行選擇轉換,如《亡命天涯》Fugitive、《古畫之謎》Uncovered、《情暖童心》Tender Mercies、《勇闖奪命島》《石破天驚》The Rock、《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等。上述電影片名漢譯時大多采用了四字格結構,因為四字結構是漢語中常用的習慣表達,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易為中國觀眾接受。而且原片名中的名詞(或名詞詞組)等經過適應性選擇轉換譯為相應的動詞詞組,如《情暖童心》Tender Mercies、《勇闖奪命島》《石破天驚》The Rock等,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則被譯為相應的動詞詞組或名詞詞組等,如《亡命天涯》Fugitive、《古畫之謎》Uncovered等。這些適應性選擇轉換既傳遞了影片的主要信息,又滿足了中國觀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期待;既體現(xiàn)了原片名的語言特色,又能吸引觀眾,激發(fā)觀眾的觀賞欲望。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由于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往往存在著差異,為了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fā)曲解原文,譯者不僅需要注重源語的語言轉換,還需要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tǒng),并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 (胡庚申,2004:136)。影片內容通常反映的是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等,電影片名常常負載著豐富的源語文化信息。馮慶華(2005:8)認為:“電影名稱隱含著本國的文化,本國觀眾容易接受,而在翻譯給異國觀眾時,必須采用異國各個文化層次都能接受的形式。”翻譯電影片名時要在理解整部影片情節(jié)的基礎上盡可能體現(xiàn)該影片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內容,如《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埃及艷后》Cleopatra等。影片《亂世佳人》是美國電影Gone with the Wind的中文譯名,根據(jù)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 (Margaret Mitchell) 的同名小說改編?!秮y世佳人》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作品,曾經在1939年的奧斯卡獎中奪得八項金像獎,轟動了美國影壇。據(jù)說該影片在美國首映后不久就引入中國,在中國影壇也引起過很大的反響。譯名《亂世佳人》既概括了影片的主要內容,又反映了影片的時代背景(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同時突出了主人公(斯佳麗)的形象,增加了影片的懸念,激起了觀眾的興趣和強烈的觀賞欲望。又如以人名命名的影片Cleopatra被譯為《埃及艷后》,既交代了影片中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和人物的身份,又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Cleopatra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法老,人們通常認為她為保護國家免受羅馬帝國吞并,曾經色誘過凱撒大帝及他的手下馬克·安東尼。如果采用通常的音譯法將之譯為克利歐佩特拉,大多數(shù)觀眾由于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可能因為名字冗長拗口,會失去觀看的興趣。所以,在電影片名翻譯過程中只有充分考慮到中國觀眾的語言習慣與文化接受能力,用最自然貼切的語言進行翻譯,才能使譯名完全被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指的是“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換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胡庚申,2004:138)。電影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電影片名的翻譯要關注源語的交際意圖,并且在譯文中體現(xiàn)原文的交際意圖,充分考慮到譯語環(huán)境中不同層次觀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譯名既要言簡意賅,又要生動形象;既要能夠概括影片的主要內容,對整部電影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又要能夠滿足觀眾的審美期待,激發(fā)觀眾的觀賞欲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盡可能選擇自然貼切、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xiàn)源語影片的主要內容,傳達原語影片的交際意圖,例如影片 《網上情緣》《電子情書》 Youve Got Mail、《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返老還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等。影片Youve Got Mail講述的是網絡時代的愛情故事,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通過網絡聊天(電子郵件)愛上了對方,于是約定在咖啡廳見面,結果發(fā)現(xiàn)對方竟然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競爭對手。譯名《網上情緣》既傳達了原文主要內容,又富有浪漫氣息,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了原語交際意圖的傳遞。影片The Legend of 1900講述的是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主人公“1900”從出生到死亡從來沒有離開過遠洋客輪,但是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是與普通鋼琴大師不同的是,“1900”在海上度過了他傳奇的一生。譯名“海上鋼琴師”既體現(xiàn)了主人公的身份(鋼琴師),又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海上),主人公的一生都是在海上度過。譯名《海上鋼琴師》給觀眾造成極大的懸念:“這位鋼琴師是誰?為什么會在海上(度過一生)?”從而引發(fā)了觀眾強烈的興趣和觀賞欲望。影片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講述的是一個名叫Benjamin Button的主人公,出生時是一個老頭,幾十年后越活越年輕,最終又變成一個嬰兒在襁褓中死去這樣一個奇異的故事。譯名《返老還童》言簡意賅,生動地再現(xiàn)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和傳奇經歷,因而深受中國讀者喜愛。
四、結語
電影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電影片名是電影內容的高度濃縮,是影片的靈魂。本文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來探討英語電影片名漢譯,列舉了大量事例,從“三維”轉換角度將譯文與原文進行分析比較,認為大多數(shù)片名翻譯實現(xiàn)了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考慮到源語的語言形式、文化內涵和交際意圖,又照顧到中國觀眾的語言表達習慣、文化接受心理和審美趣味,語言簡潔,形象生動,能夠引起觀眾興趣并產生強烈的觀賞欲望。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影片譯名都能為異域觀眾所接受,因此,無論是中國影片走出去,想占有更多的國外市場,還是想引入更多的歐美影片,在影片翻譯尤其在電影片名的翻譯過程中都要充分考慮到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盡可能實現(xiàn)多維度適應性選擇轉換,至少是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從而有效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馮慶華主編.文體翻譯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1-5.
(陳紅美 江蘇淮陰 淮陰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223003;謝友良 江蘇省清江中學 223001)
現(xiàn)代語文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