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文教育 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8B-0068-01
語文是一門反映人們現(xiàn)實與精神生活的深刻性、豐富性與廣闊性的學科,直接影響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與個性。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币虼?,語文課堂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要讓學生在厚實而凝重的人文氣息中接受熏陶,塑造學生的精神和靈魂。然而在中考的驅使下,教師與學生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教材上,把重點放在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與理解上,對文章進行注釋式、肢解式的分析;學生應有的課外讀物被種類繁多的輔導書、參考資料占據;教師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不同題型的解題思路,造成“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踏踏實實”的局面。這樣的教學只會將學生培養(yǎng)成考試機器,而不可能塑造出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真正意義上的“人”。本文基于初中語文的課堂特點,闡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簡要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人文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第一,從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來看,語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現(xiàn),是思想交流的工具,這就更加突顯出語文這門課程的人文性質。語言應該是一種實踐性的、現(xiàn)實性的意識,無論何時都離不開它要表達的思想與內容。初中語文課程就是要教會學生有情感地表達,若是將重心完全放在應付考試上,語文課程將失去其意義。
第二,從人文內涵來看,語文教材由文質兼美的文章組成,包含著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學生讀完后能夠獲得人生的啟迪和心靈的激蕩?;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應該能在審美上給人愉悅、在感情上給人熏陶,就此看來,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能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多姿多彩、深刻而細膩。
第三,從教學過程來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聽說讀寫是語言表達與思想交融相互作用的過程。例如,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先讓學生在字、詞、句、段、篇這五個方面層層推進地理解全文內容,循文求意;接著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將以上五個步驟反過來,了解文章的布局以及中心思想,因意悟文。如果只是對文本本身進行機械的分析和講解,而不深入理解其包含的思想內涵,就只能是膚淺的教學,不能達到人文教育的效果。
第四,從語言的影響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風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與思想內涵。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實際上是作風的教育,教師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是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二、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一)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決定了其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人文教育的關鍵性作用,教師的思想傾向、言行舉止與道德修養(yǎng)都是初中生學習與模仿的榜樣。因此,想要加強對初中生的人文教育,就應首先提高初中語文教師的整體素質,構建人文素養(yǎng)深厚的教師隊伍。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通過自身道德修養(yǎng)、思想品質、治學態(tài)度、精神風貌的提升來提高綜合素養(yǎng)。教師通過這些品質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能讓其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真諦、洗滌凈化心靈,達到自身素養(yǎng)的提高。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價值
初中語文課程中的文章大多貼近生活,目的是讓學生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美好。教師在授課時應抓住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深入分析,打破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例如,在講授《我與地壇》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文章所表現(xiàn)的母愛的偉大,還可以將同樣講述母愛的課文《合歡樹》進行比較,讓學生對比這兩篇同樣寫母愛的文章所表達出的不同層次,教會學生理解課文中母親歷經磨難逆境求生的堅強,讓學生學會感恩。同時,讓學生仿寫一篇歌頌母親的作文,使其更加深刻地體會母愛的偉大。這樣,人文教育就能落到實處了。
(三)崇尚“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是要讓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在課程結束后,可以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客觀正面的評價,讓學生獲取自信心,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時,可以引用教材中的例子來正確引導學生平時的行為,例如《五人墓碑記》一文的主旨是基于義而死,教師可以適時教導學生凡事三思后行,切莫意氣用事,鼓勵學生以寬容大度、正義勇敢的態(tài)度面對事情,做一個志向高遠的正人君子。通過人文教育的滲透,學生會逐漸修正自身言行,形成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
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蘊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這是開展人文教育的文化基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才能適應新時期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要求,才能讓語文課程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情感、陶冶學生心靈的基石。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