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旦
摘要: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獲取新知識的過程的。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獨立地解決問題,發(fā)展其思維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
關鍵詞:數學教學;問題情境;培養(yǎng)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9-0086
問題式教學模式是將問題作為學科知識建構的載體與發(fā)展學科能力的載體,以整體設計的問題鏈有機地串聯(lián)整個教學過程,并恰當地貫穿于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以教師的問題誘發(fā)學生產生疑問,進而提出問題,或者教師設計情境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通過師生對話、學生獨立思考或討論等方式解決問題。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努力使學生獲得體驗,喚起學生的思維活力,并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
一、什么是問題
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夠使學生主動地構建新知識、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或通過設計實踐活動探索完成的任務,就是問題。
科學就是探究,探究的前提是問題,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切創(chuàng)造也始于問題。一個人能否經常提出問題是衡量一個人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過去,我們比較重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卻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必須將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
二、問題的來源
問題往往產生于具體的情境之中、產生于陌生的現象之中、產生于引起矛盾的說法之中、產生于對事物或現象的深刻思考之中。
當問題解決者想讓某種情境從一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而且問題解決者不知道如何掃除這兩種狀態(tài)之間的障礙時,就產生了問題。問題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內部的困惑和障礙,二是由內部各種差異而導致解除困惑和障礙,實現轉化和變換的外在結果,問題的存在與否是相對于問題解決者而言的。
三、問題情境與數學教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縱觀數學發(fā)展史,幾乎每一次質的飛躍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可見問題是科學創(chuàng)新的起源。問題情境是一種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去克服(尋找完成任務的途徑、方式),而又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努力可以克服)的學習情境。
根據認知理論,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獲取新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使學生獨立地解決問題,發(fā)展其思維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
在課堂上,僅僅把創(chuàng)設的與目標、問題同一的真實情景呈現給學生,即使是按照其狀態(tài)發(fā)展的先后進行組合和排列,但由于學生的差異,我們感受和發(fā)現的問題是無限發(fā)散的,在有限的時空里會迷失我們的目標,無法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因此,我們應根據自己的教學模式,在平衡發(fā)展的基礎上,設置控制類問題,即為激發(fā)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提出的問題,如生活、生產、科技、實驗以及由已經學習或解決的知識和問題拓展而來的有趣、新奇、意外且必須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引領學生參與完成我們預期的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活動。
四、讓問題成為課堂的中心
問題能力的主體是學生,而學生問題能力的強弱主要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行為與教學方法。要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問題能力,就必須實施“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即讓問題成為課堂的中心。
在“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問題的精心設計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另外,學生的問題可以是教師有意誘發(fā)的,也可以是學生心理活動的表達。
五、培養(yǎng)學生問題能力的途徑
問題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是人的天性之一,從這個角度看,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是不需要培養(yǎng)的,而是需要保護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呵護學生的問題天性。但是有些教師經常訓斥學生的“奇談怪論”,或經常嘲笑學生的“無知”,殊不知,這樣做會打擊學生的問題意識,挫傷學生提出問題的主動性,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不敢向教師提出問題。因此,我們不僅要切實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還應該通過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課堂氛圍和精心預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問的機會和時間,允許學生疑問、質問、反問或追問。讓課堂上教師的聲音少一些,學生的聲音多一些。而且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不準確的問題,應該采用寬容的態(tài)度,而不是采用“堵截”甚至挖苦的態(tài)度,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或指導他解決問題。另外,教師還應該坦誠地對待學生的課堂提問,對一時不能回答的問題,教師應該如實承認,不必擔心在學生面前暴露自己的“無知”。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民主、求真的課堂氛圍,才能真正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時往往已有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心理準備,從心理層面上講,他正處于積極的思維準備狀態(tài),這時,就需要教師積極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進入解決問題的狀態(tài),或引導學生從錯誤的思維軌道進入正確的思維軌道。
總之,以問題為中心,培養(yǎng)課堂的問題式教學模式不能一蹴而就,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能力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始終保持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的活力。并逐漸增加學生對物理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筆者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取得可喜的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澠池縣第一高級中學 47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