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忠武
摘 要:《歷史與社會》是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出現的一門嶄新課程。新教材在選材內容和呈現方式上的新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學習的空間。結合新教材特點,通過閱讀教材和課外延伸探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應運而生,新課程《歷史與社會》便是其一,這一新教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在教師的適當指導、幫助下,掌握學習方法,養(yǎng)成自學習慣,定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率。關于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下文將從指導學生對教材的閱讀和就課外延伸對相關知識進行收集與調查兩個方面來探討。
一、閱讀教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現代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思路是讓學生“自主學習”,也就是讓學生自己從“人類知識的寶庫”中去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新課程《歷史與社會》的文本編排和設計,為學生更有效地理解文本主要內容提供了可能。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篇章頁、課前語、閱讀卡、圖片等,可以更好地、更多地獲取文本知識。
1.利用教材篇章頁、課前語,了解本單元或本課的基本內容與基本觀點
新教材每一單元和每一課的篇首,都有一段簡短的章頁和課前語,其主要作用是介紹本單元或本課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觀點,學生課前了解了這些,不僅能了解本章或本課的知識結構大意,更能從宏觀上把握本單元或本課的知識聯系。例如,《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世界開始走向整體》的課前語……通過閱讀理解,學生不難發(fā)現本課三個主題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內在邏輯關系。主題一“發(fā)現新大陸”——主要是通過對新航路的開辟的背景、經過的介紹,說明新航路的開辟為加強各個大陸之間的聯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主題二“全球聯系的加強”——重點介紹了新航路開辟對歷史發(fā)展的積極作用;主題三“黑人是怎樣來到美洲”——主要是講新航路開辟帶來的負面影響。
2.利用“閱讀卡”,理解課文相關知識
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豐富多彩,除圖片、地圖、卡通、名人名言外,還安排了擴展性知識的閱讀卡。在這些閱讀卡中,針對初中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增添了文獻資料的數量,內容涉及歷史、自然、社會、生產、生活等方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相關知識、問題,又有利于學生拓展視野。例如,閱讀卡《春秋五霸》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落、諸侯爭霸的時代特征的理解,又使學生了解了“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兩種說法,那這兩種說法的依據各是什么呢?這引起了學生的質疑、興趣,有利于學生課外的探究活動。
3.利用教材中的圖像,從中發(fā)現知識,挖掘信息
新教材圖像系統(tǒng)完整,類型多樣,版式活潑,有地圖、景觀圖、照片、亦意圖、統(tǒng)計圖等,其中一些圖像還增加了較多的文字內容,圖文并茂,圖像內容豐富,為學生獲得知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學生自主學習了這些圖像,對本文內容或問題的理解將更為深刻。例如,《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綜合探究三“從宗教景觀看,文化的多樣性”一課,課文中共出示了三組,每組三張,共九張圖片,占了相當大的篇幅,這些圖像正是理解課文內容“不同的宗教景觀告訴我們什么”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看懂了圖像,即發(fā)現了問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二、課外延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利用教材中各種“動腦”或“動手”的活動設計,在課外進行延伸學習,可以進行資料準備和開展社會調查。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就是在教材中設計了許多的“活動”部分,以體現探究性學習的導向。教師若要充分發(fā)揮每個活動的作用,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在課外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1.親自動手制作,體驗過程,發(fā)現問題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第115頁,有一活動設計“對照雕版印刷術,想一想活字印刷術有哪些進步”。為了發(fā)現雕版印刷術的缺點,體現活字印刷術的優(yōu)點,我要求學生試用刻刀在橡皮擦上,刻出自己的姓名并“蓋章”。在制作過程中,發(fā)現許多學生由于疏忽而刻壞了字,不得不換橡皮擦重新雕刻。從中學生也就發(fā)現了,雕版印刷術的一個缺點,即字雕錯了不易修改,往往要整版抽掉另刻,而活字印刷術其優(yōu)點就是易修改,換一個字就可以了。
2.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調查
這里所說的社會調查,是指學生在課外從事社會具體實踐活動,如參觀、調查、訪問等。通過調查、從中學習社會常識,通過實踐,親身體驗事物,從而加強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增強對具體事物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與正確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調查社會的能力。實踐中,我時常結合文本活動題,指導學生分別采用查閱書籍、網絡、報紙雜志,尋問長輩、拜訪專家,深入實踐、實地調查三種途徑進行社會調查、收集信息等活動,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歷史與社會》作為初中階段新開設的一門綜合性人文社會學科課程,其新的課程、新的內容、新的要求,對承擔這門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來說,是一次新的挑戰(zhàn)、新的機遇。面對改革中遇到的難題,作為第一線教師,我們嘗試教學改革,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索、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共同出發(fā)點的教學。這樣,教師教學的方法增多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提升了。只有這樣,才能順應時代要求,完成新教材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張?zhí)鞂?基礎教育新概念:主體性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06.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新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