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新課標對習作的核心要求就是讓小學生寫“個性作文”。如何引導小學生寫出有創(chuàng)意的習作呢?本文對此從激發(fā)興趣、讀寫結合、多寫多練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習作指導;興趣;讀寫結合;多寫多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兒童生活千姿百態(tài),具有萬花筒的特點??墒?,我們布置作文題目時,課堂里往往長吁短嘆聲一片。這是怎么啦?習作這么痛苦?在這種痛苦的狀態(tài)下,學生寫出的往往是空洞無物、東拉西扯、無病呻吟或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非個性化作文”,很少有個性化的佳作出現(xiàn)。
《語文課程標準》就明確指出:“習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這就要求習作應以兒童生活為出發(fā)點,通過實踐活動、口語交際、習作訓練,把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生活,通過對生活的傾聽,自主的情感體驗,敞開心扉的傾吐,一個七彩的世界在孩子們心間,洋溢著真情的筆端編織了出來??梢姡抡n標對習作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求小學生寫“個性作文”。如何引導小學生寫出有創(chuàng)意的習作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fā)興趣,調動習作積極性
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是作文的首要任務。盡管興趣有先天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培養(yǎng)和引導。我們在教學中可巧妙地加以誘導和激發(f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并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喚起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表現(xiàn)欲,同時我們要引導、鼓勵學生去創(chuàng)造性地習作。作文沒材料就像裁衣無布,做飯無米。因而我們應引導學生養(yǎng)成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的習慣。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孩子在實踐能力和作文素材積累方面具有優(yōu)勢。他們會干農活,放牛、喂雞、趕鴨;夏天時常上樹捉知了,下河摸小魚小蝦;捉迷藏、翻跟頭。有著這么豐富的課余生活,老師應鼓勵學生把所見所聞寫成日記或作文,并讓他們消除各種顧慮,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學生會興趣大增,習作起來就不愁“無米下鍋”了。
二、讀寫結合,打造習作方舟
讀寫結合不僅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且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在學生的習作教學中,必須要讀寫結合,進行長期的積累,反復的歷練,把生活與習作結合起來,打造習作方舟。
模仿范文進行習作,是學生習作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指導學生從課文中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角度或比較適合于遷移的局部去進行模仿。有的是模仿課文的段式寫的,比如學習了《北大荒的秋天》,模仿第四小節(jié)的寫法寫“校園一角”的一個片斷。有的是利用教材的內容練寫;有的是句式練習。在學習了《西湖》后,要求學生用“好像、猶如、如同、仿佛、宛如”從中任選兩個說話。我把閱讀教學和指導學生的作文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很容易掌握作文中如何采用對比、比喻和排比等手法來豐富自己的語言。在單元習作中,有很多同學都會運用本單元的比喻、排比、擬人等手法來把文章寫生動具體。記得有位同學寫學校里的楊樹時,這樣寫道:“教學樓前是一排楊樹,像列著整齊隊伍的士兵,為我們守衛(wèi)著整潔的校園,像一把把擎天的巨傘,為我們遮擋著夏日的驕陽,像一位慈祥的母親,讓我們在她溫暖的懷抱里,盡情地玩耍,盡情地歡笑。”學生能寫下這樣的語句,是與教師平時“讀寫”緊密結合分不開的。
三、多寫多練,功到自然成
通過大量的課內外閱讀,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大量的習作素材,說寫訓練使其掌握了一些習作技能,但這些還遠遠不夠。要想掌握習作規(guī)律,還應多寫多練,才能真正寫出好的文章。教師可以布置周記,讓學生把每天聽到、看到、讀到和想到的一切用最貼切、最恰當?shù)恼Z句,以最合理的順序記錄下來,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學生自會把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寫成文章了。這樣,習作時就不會無話可寫、胡亂應付了,因為學生已經(jīng)愿意把一切訴諸文字、展示心聲。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改寫、縮寫練習,進一步提高其習作能力。
指導小學生習作還有很多其他方法,但是只有培養(yǎng)了習作興趣,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所以,指導閱讀、留心生活、說寫結合、多寫多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運用文字,創(chuàng)造出佳句,寫出井井有條、文采飛揚的好文章。
現(xiàn)代小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生活的天地比較狹窄,生活的環(huán)境比較單一,這就要求老師要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提高對生活的認識,從而為習作奠定基礎。
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舉辦紅領巾電臺、電視臺節(jié)目,辦娃娃文學社;也可鼓勵學生自辦手抄小報,開展小記者活動,城鄉(xiāng)學校學生互相通信,走出校門去植樹、做環(huán)保工作,星期天去敬老院,還有幫鄰居阿姨看孩子、去市場買菜等等。教師盡可能帶學生到外面去看一看,做一做,比如星期天去掃街道,作為人民服務的“小紅帽”,早上帶學生去菜市場做志愿者,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這種實踐活動,不但能得到市民的認可增加學生的自豪感,還可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高尚的勞動情操,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精神也會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大自然的美到處皆是。孩子領到野外,可以把學生的視野領向更廣闊的空間,為兒童打開更多的認識世界的窗戶,拓寬兒童施展才能的天地,讓學生在大自然的無字書中,張揚個性,讓孩子們寫自己的話,在筆下流淌真心與真情。在習作這方天地里,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放飛浪漫的詩情,編織屬于自己的七彩世界。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