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麗 李海玲
(1. 新疆職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2. 新疆財經(jīng)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翻譯目的論視角中的新疆導游口譯
李海麗1李海玲2
(1. 新疆職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2. 新疆財經(jīng)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隨著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導游口譯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也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分析了新疆導游口譯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導游口譯復雜性、靈活性特征及其服務國外游客、傳播中國文化的根本目的,以目的論為指導,通過實例分析提出了類比歸化、音譯異化、增補及簡化四種可行的口譯技巧。在導譯實踐中,導譯員必須隨機應變,靈活運用各種導譯技巧,方可成功完成導譯任務。
目的論;新疆;導游;口譯
隨著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新疆作為我國最具旅游特色的重要地區(qū)之一,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各國游客。新疆旅游官方網(wǎng)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1月到2月新疆累計接待外國人160564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5.54%①。與此同時,對外語導游的需求量也急劇增加。而作為變數(shù)最大的一種特殊用途翻譯,尤其是在新疆這個異域色彩濃厚的多民族文化地區(qū),稱職的導譯員培養(yǎng)遠遠趕不上當?shù)芈糜伟l(fā)展的步伐。探討導游口譯的原則及策略,從而為導譯員培養(yǎng)提供參考和借鑒變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目前新疆導游口譯存在的問題,結合導游口譯的特征,以功能目的論為指導原則,探討導游口譯的具體翻譯技巧。
新疆正在走向世界,在樂享旅游業(yè)飛速發(fā)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快速增加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意識到導游口譯存在一些問題。
(一)在疆的高素質(zhì)涉外導游員數(shù)量匱乏
全疆持證導游中操普通話的導游占絕對優(yōu)勢,“外語類導游僅占全疆導游人數(shù)的13%?!保ù搌P等,2011)持證外語導游本身以中專和大專生為主,其外語水平有限,雙語基本功未達到應有的高度。即使是過了英語四、六級的大學本科生,在面對新疆獨特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旅游口譯時,也常常搔首語塞,無法出色完成導譯任務。當然這與缺乏系統(tǒng)正規(guī)的英語導游培訓也有很大關系。
(二) 英語導游培訓不力,正確系統(tǒng)的英文導譯資料缺口較大
一方面,新疆旅游景點眾多,多元文化背景復雜,翻譯難度大,英語導游人員需要有效的培訓與正確的參照;另一方面,相關英文旅游資料數(shù)量屈指可數(shù),且內(nèi)容多以大幅圖片為主;導譯文本更是寥寥無幾。此外,為數(shù)不多的英文旅游資料本身還很不完善,在語言、文化翻譯上存在很多問題。這樣,本身英語水平就不高的導譯員又缺少正確的參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導游服務質(zhì)量,也讓游客對該地區(qū)的旅游業(yè)發(fā)展水平產(chǎn)生懷疑。
(三) 跨文化意識和敏感度不夠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這里有著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的民族文化。在導譯過程中,對這些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介紹是導譯員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他們要做的不再是跨二語(漢英)文化的翻譯,而是跨三語(少數(shù)民族語言—漢語—英語)文化的翻譯。所以跨文化意識和敏感度對于一名合格的外語導譯員至關重要,亟待加強。
針對以上新疆導游口譯中存在的問題,從新疆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長遠規(guī)劃考慮,提高外語類導游的英語水平和口譯能力,培養(yǎng)導譯人員的跨文化意識;完善新疆英文旅游資料,特別是系統(tǒng)的英文旅游解說,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提上議事日程。
導游口譯作為一種專門用途口譯,在擁有其他口譯的共同特征如即席性,準確性之外,還因其特殊性有其復雜性和靈活性。“導譯是與來自海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有思想、有目的、有動機的,說本族語的人進行面對面、情對情、正式或非正式、目的性明確并且當場見效的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情感的國際(民間)交流和人際交流。其過程特點鮮明,結果直接、直觀?!保悇偅?010)大多數(shù)人認為導譯員的工作就是該語言導游詞的背誦,其實不然。一位真正的導譯員僅僅靠簡單的導游詞背誦是絕不可能出色完成接待工作的,他與正式的口譯員有同樣的口譯過程。例如在筆者帶團經(jīng)歷中,有一次,游客在吐魯番游覽時臨時要求參觀葡萄酒的制造加工場。筆者從未去過那里,現(xiàn)有導游詞也從未涉及這方面內(nèi)容。這就要求導譯員立刻與廠方聯(lián)系溝通。參觀的過程中,導譯員的任務就是交替?zhèn)髯g。要現(xiàn)場把工作人員的解說譯給游客,把游客的提問譯給中方工作人員。所以導游口譯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樣只是單純的導游詞背誦。導譯員是在名勝古跡、工廠參觀、游覽購物時的陪同譯員,是協(xié)調(diào)演出時的聯(lián)絡譯員,是宴會演出時的耳語譯員。
(一) 導游口譯的復雜性
導游服務包含食住行游購娛等等方面。與其他形式的口譯活動相比,導游口譯涉及的內(nèi)容更廣泛。在帶團過程中所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要求導游必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對漢語導游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況是英語導譯員。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講解新疆天山天池時,口譯內(nèi)容就涉及自然景觀、歷史典故、哈薩克族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而且在具體講解過程中還要針對游客的興趣和需要進行調(diào)整。此外,新疆的很多景點、食物、樂器、物品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專有名詞,英語中根本沒有對等的詞語,有些連漢語對應詞都沒有,只能音譯再加上必要的解釋讓游客明白。
(二) 導游口譯的靈活性
同其他類型的口譯活動相比,導游口譯具有更多的靈活自主性。首先,導譯員作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任務在于傳播本地區(qū)特色旅游文化,服務于國外旅游者。因此,游客的不同文化背景、旅游意圖和需求必然影響乃至決定導游口譯內(nèi)容的組成和構建。其次,不論何種目的或是形式的旅游,整個旅游過程都應該是輕松愉悅的,所以口譯過程中也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對口譯的形式進行靈活處理。導游口譯的最終目的是讓游客住得舒適,玩得盡興;吃得開心,買得順心;行得順暢,游得愉悅。那么在這個前提下,導譯員要特別注意其口譯形式,以游客的需求為出發(fā)點進行口譯活動。
目的論最初由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家漢斯·弗米爾提出。弗米爾認為翻譯是基于源語文本的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也就是說,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必須由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 無論何種翻譯,其最高規(guī)則都是“目的準則”。任何一項翻譯活動都得服務于目的?!肮δ苣康恼摰睦碚摵诵脑谟诜g的目的和譯文的功能,強調(diào)翻譯是譯者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根據(jù)客戶要求實現(xiàn)譯文預期功能的目的性行為”(方夢之等,2008)。
導游口譯,無論在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動中,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游客的各種需求,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服務。因此導游口譯自然要根據(jù)來疆游客的不同文化背景為出發(fā)點,以向其傳播地方特色文化為取向,兼顧游客不同的旅游動機,來對所有信息做出調(diào)整。導游口譯的這種突出特點顯然背離了傳統(tǒng)譯論中所提倡的一些觀點。但作為一種導游和游客之間跨語言、跨文化的面對面的交流活動,導游口譯的特征與目的論以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手段的觀點正好吻合。導譯要譯意,這也符合目的論原則。因此,目的論與導游口譯有更密切的關系,對其具有更直接的指導作用。
鑒于導游口譯的特點,筆者認為導譯員在做口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游客的感受和反應,以游客為取向,使譯語符合游客的文化習慣,從而使游客游得盡興。但與此同時,又要滿足游客出游到此地的求異心理,外國游客到新疆來就是被其獨具特色的民族風韻所吸引,所以在導游口譯時譯語還要在游客可接受范圍內(nèi)盡可能地保留本土文化信息。基于這些目的,筆者認為在具體導游口譯過程中可靈活運用以下口譯技巧。
(一) 類比歸化
由于文化上的差異,英漢互譯時有時直譯原文就會讓目標語讀者很難理解,甚是誤解。這時可以借助目標語中意義相同或相近,且具有自己鮮明文化色彩的表達法對原文加以歸化。充分考慮聽者的接受能力和審美習慣,使譯語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比如博斯騰湖北岸的游泳勝地金沙灘一般被譯為Golden Beach,在導譯過程中可以直接譯為Xinjiang Hawaii,這樣游客便很容易了解金沙灘具體是怎樣的一個景色了。再例如,火焰山通常被譯為Flaming Mountain,又被當?shù)厝私凶鱀isney Land,因為有很多孫悟空、唐僧、鐵扇公主等的塑像,這樣的介紹會給游客一種很親切的感覺, 讓他們很容易就聯(lián)想到很多有趣的人物形象。還有維吾爾語諺語“封齋三十天,終有一日節(jié)”,漢語意思是 “苦盡甘來”在譯成英文時可以譯為 “there comes happiness after suffering.”
(二) 音譯異化
新疆作為我國民族風情最濃郁,地域情調(diào)最顯著的地區(qū)之一,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節(jié)日、風俗、特色食物和手工藝品。大多數(shù)的民族風情習俗都是用本民族語言表達的,這無疑給導游帶來了很多難題。為了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讓游客感受“異域”風情,滿足其出行求“異”的文化心理,在翻譯過程中宜采用音譯法。例如,塔吉克人喜愛的樂器“納依”譯為“Nayi”;民族風味小吃“油塔子”,英譯為“Youtazi”;維吾爾族傳統(tǒng)花帽“朵帕”,譯為“Doppa”。在導譯實踐中,借助于現(xiàn)場實物,這種音譯異化的處理是完全可以為游客所接受的。然而,如果現(xiàn)場沒有實物,那么這種保留原語文化的直接音譯法往往難以讓聽者真正明白其所指。因此,增補是導譯實踐中的另一翻譯技巧。
(三) 增補
增補是指通過釋義、補償、加注等技巧,對有關內(nèi)容適當增加外國游客理解導譯文本所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不了解新疆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國內(nèi)人,新疆獨特的文化背景都是一個難點,更別說對外國友人了。因此,為達到傳播源語文化和服務譯語游客兩者間的平衡,音譯或意譯加必要的解釋被廣泛采用。例如前面提到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風物,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可以這樣譯:“Nayi”(a short flute made from the wingbone of the eagle);“Youtazi”(steamed flaky buns);“Doppa”(Uygur embroidery hat)。再比如,哈薩克族的民間傳統(tǒng)游戲姑娘追,英語譯為girl chasing,如果在解說時直接把這個信息傳遞給外賓的話,他們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淵源的,所以要增加解釋 “a traditional Kazak game, in which young people express mutual admiration and also exhibit horsemanship.”。還有哈薩克族的叼羊大賽被譯為goat chasing,也一樣要增加相關信息幫助游客更多地了解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It is a game played on high days and holidays by shepherds of Kazak people,a competition of strength, bravery and horsemanship.”再如天池中有一景叫作定海神針,英譯為“Magic Needle”,而事實上是指一顆榆樹。如果直接把這個信息傳遞給游客,大家一定摸不著頭腦,這就要求導游在解說時再把神話傳說背景介紹給游客。“It is the only elm in the Heavenly Lake at such high elevation, no matter how high the lake level is, it had never reached the root of the elm.”
(四)簡化、概譯
在景點參觀過程中有一些標牌或是石刻是沒有英文對照的,這就要求導譯員現(xiàn)場進行視譯。在視譯時,對石刻上的古詩詞或是描述性美學信息進行必要的刪減和簡化是可取的。但前提是依然能有效地傳遞原文信息,而不是隨便的胡亂刪減。比如郭沫若當年為天池所寫的“一池濃墨盛硯底,萬木長毫挺筆端” 被譯為 “There is a pool of dark ink filling the bottom of an ink-stone, there are thousands of the woods with long hairs erecting their tips of the writing brushes.” (楊忠橋等,2004)估計導譯直接把這兩句譯給游客也并不會讓他們對天池產(chǎn)生好感。再如清代林則徐當年為吐魯番題的詩“日藏地窨夜出作”被譯為 “people in Turpan hide themselves underground daytime and go out to work in the evening.”(新疆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2001)這種直譯并不能幫助游客體會吐魯番的熱或是讓他們明白為什么吐魯番會以火洲著稱。 所以在景點講解時遇到古詩詞應盡量避免直譯問題,可以簡化一筆帶過,也可以用解釋性概譯最終達到讓游客理解并接受導游員所傳遞的信息即可。
導游口譯隨著新疆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文章簡要分析了新疆英語導游員所面臨的問題。作為推介旅游資源,傳播本土文化的重要使者,導譯員肩負著重大的職責。導游口譯,有別于其他口譯形式,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游客的各種需求,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服務。因此就導游口譯的特征而言,以目的論的翻譯原則作為指導是極為恰當?shù)?。然而,面對新疆濃郁的民族風情,深厚的地域情調(diào),導譯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難題,這就要求導譯員隨機應變,靈活運用各種口譯技巧完成導譯任務。在實踐中,目前最為提倡的是音譯加解釋的翻譯方法,這樣既保留了原語的文化色彩,又把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傳遞給了外賓??傊?,要想做一名稱職的導譯員,能夠把新疆傳統(tǒng)的特色文化完美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還需要不懈的努力。
注釋:
① 2015年2月入境旅游統(tǒng)計信息[EB/OL]. 新疆旅游官方網(wǎng),http://zw.xinjiangtour.gov.cn/gov/front. do?method=view&id=35465.2015-03-30.
[1] 陳剛.旅游英語導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 崔鳳,安瓦爾·買買提明.新疆導游員職業(yè)素質(zhì)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以烏魯木齊市為例[J]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3] 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用翻譯綜合教程[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 楊忠橋,李欣,閻泗軍.新疆旅游導游辭[M].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5] 新疆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編. Tour in Turfan [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1.
2014-12-10
李海麗,女(漢族),新疆職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口譯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