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鑫
摘 要:與其他國家的英語學習者相比,我國大學生極少閱讀純正的英文書籍或者期刊雜志。大學生的詞匯習得僅限于課堂教學。本文試著從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可理解性輸入的角度,結合閱讀對英語詞匯的作用,探討適合我國大學生詞匯習得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可理解性輸入;閱讀;詞匯習得
語言最基本的結構就是詞匯,詞匯習得是外語學習中最基礎的一環(huán)。盡管很多大學生已經(jīng)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但是對詞匯意義的理解僅停留在與母語對應概念的認知層面上。由于脫離了自然的目標語環(huán)境,學生對詞匯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因此,探索出一種適合我國大學生詞匯習得的方法是迫在眉睫的。
1.輸入假設與可理解性輸入
關于二語習得理論,美國著名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曾提出過五個假設,其中,輸入假設是克拉申理論的核心。因為它解決了語言學習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怎樣習得語言。輸入假設認為學習語言的唯一途徑就是接受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衫斫庑暂斎耄╟omprehensible input),其內(nèi)涵指的是學習的語料總體難度不超過學習者的理解范圍,但是又要比學習者現(xiàn)階段的程度要向前一步。假設學習者目前的水平是“i ”,那么更高一個階段的水平就定義為“i+1”,輸入需要提高,但是又必須是學習者可以觸及的范圍之內(nèi),如果語言輸入水平為“ i+2”,則遠遠超過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那這種語言輸入就是無效的。
詞匯學習,毫無疑問是語言教學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大學生的詞匯習得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他認為單純主張語料輸入是不夠的,學習者需要的是“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
2.習得與學習
克拉申理論的核心就在于“習得”和“學習”的不同。他認為習得和學習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學習過程。兩者的不同之處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①從語言環(huán)境來看,習得是一種自然的學習過程,是指學習者在自然的目標語環(huán)境下習得語言的;而學習, 是在非自然的目標語環(huán)境下進行有意識的學習,比如在教師組織下的課堂教學。②從語言的目的來看,習得是以實際交流思想為目的,在自然的目標語環(huán)境中用其進行生活工作和交流;而學習則是以系統(tǒng)學習專門語言知識為目的。③從語言的本質上來看,習得是在真實的目標語環(huán)境中自然習得,這種知識儲存在大腦的左半球語言區(qū),隨時可以進行語言輸出,是一種隱性知識;而學習是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一種學習過程,并不能直接用于輸出,而是用來進行對語言輸出的監(jiān)控。
我國大學生主要是通過語言課堂教學來對英語進行學習的,缺少真實的目標語環(huán)境。對詞匯的認知也只是停留在與母語概念對等的基礎上,然而一門語言同另一門語言是很難詞詞對等的,況且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社會屬性和特征。正是因為如此,教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更應該發(fā)揮習得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作用,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從而讓學生能自然地習得詞匯。
3.可理解性閱讀輸入與詞匯習得
很多大學生通過刻苦努力,甚至通過背誦四六級詞典的方式來記憶單詞。但是這種簡單記憶與母語對等詞匯的方式并沒有“天道酬勤”。因為不同語言之間,本來就不存在絕對的對等。一旦學生只是簡單地把目標語詞匯和母語詞匯畫上等號,在實際語言輸出中,即書面寫作、口頭表達、翻譯等,就會出現(xiàn)大量詞不達意甚至令人誤解的情況。
研究表明,提高大學生詞匯數(shù)量和質量的最有效途徑是可理解性閱讀輸入。詞匯習得的方式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我國大學生并不缺少直接的詞匯習得,在英語教學課堂上的學習就是最直接的,嚴重缺乏的是間接的習得方式,而間接的詞匯習得是語言學習的精粹所在。與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我國大學生極少閱讀純正的英語書籍或者刊物,這必然會造成對英語詞匯理解的偏差。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還應該積極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和接觸真實的語料,從而能夠自然地習得詞匯,使課堂上的顯性知識內(nèi)化為下意識的隱性知識。
參考文獻:
[1](英)庫 克.第二語言學習與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Essex:Longman Group Limited, Larsen,1985.
[3]鄧躍平.可理解性輸入對大學生英語詞匯習得的作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01).
(作者單位:隨州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