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麗
【摘要】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運用于我們的音樂教學同樣適用,然而就目前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音樂教學方式距離這一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本文以音樂欣賞為例,著重探討在音樂教學中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音樂欣賞。
【關鍵詞】初中音樂;音樂欣賞;聆聽;探討
如何從教學模式上進行調整,讓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有更大的提升,這是一個擺在音樂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本文將以“聆聽”音樂入手,主要以提高學生形成良好的聆聽音樂方法,來提高其整體音樂素養(yǎng)。
一、強調教學方法
在教學的設計環(huán)節(jié),改變以往更加注重單個作品,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方法上;具體的步驟可以表述為:體驗方法—識別方法—實際運用三個方面。這樣不但容易明確教學目標,而且能夠形成科學的規(guī)律,改變了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缺乏系統(tǒng)性的不足。
關于教學內容的表述,可以詳細的列出五個小項和兩個大項:首先,識別音樂結構,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囊括了引導學生聽清“引子”和“尾聲”;聽清“主題”和“連接”;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聽”包括橫向聽、縱向聽和縱深聽三個方面。這樣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最大程度的拓展學生的音樂接觸面,而且教學思路清晰,便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熒屏歌曲《雪絨花》的學習中,學生熟悉樂曲過后,讓學生反復聆聽,通過自身的思考找到歌曲中的主題以及連接部分,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的理解歌曲含義,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及延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以“內容”為輔,“形式”為主
“聆聽”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確定“如何進行聆聽”的教學主線,教導學生關注“音樂的形式美”而并非傳統(tǒng)教學中讓學生們領略“音樂表現(xiàn)的是什么”。
在“引子”和“尾聲”的聆聽環(huán)節(jié);首先,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聆聽感悟和思考來分辨出樂曲中引子和尾聲的起始位置,這是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基礎和重點;其次,在“主題”和“連接”段的聆聽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性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或交流找出其中的不同特征和相關關聯(lián),這樣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激情和對于樂曲主題和連接句的識別能力。
同樣,在“橫向”聽節(jié)奏環(huán)節(jié),要最終指向均衡穩(wěn)定和短促跳躍兩種不同性格的節(jié)奏組合,給學生營造出一種相互對比的美感,而并不僅是膚淺的讓學生感受音樂內容和情緒的抒發(fā);在“縱向”聽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聆聽多種樂器組合,培養(yǎng)學生捕捉大鼓和大镲的印象,讓其在視覺、聽覺等主觀感官中去感受更加豐富的音響,而并不是得出類似“雷鳴電閃”的抽象意向;在“縱向”聽的環(huán)節(jié)中,除了要讓學生獲得相關音樂知識、領略背景文化,還要讓學生切實體會到音樂中的“優(yōu)雅”氣質,不能讓學生的感官僅僅停留在類似“熱情奔放、歡快愉悅”等膚淺的情緒感受上。
例如八年級下冊的戲曲《唱臉譜》,對于初級接觸的學生來說這種類似京劇唱腔又像通俗歌曲的藝術形式的歌曲讓他們很難接受,這就需要教師在歌曲背景、文化上給予一定的引導,讓學生在有一定基礎的情況下去“聆聽”很容易從反復的聆聽過程中感受到這首歌的快感,喜歡上這種形式的音樂,對于學生的音樂面來說也有很好的拓展作用。其次,結合聆聽教育來看,學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并結合自己的感官體驗很容易找到一種適合自己學習音樂的方法。
三、“接受”為輔,“運用”為主
在課后的總結環(huán)節(jié),應該圍繞“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聆聽才是正確的”為主線來進行,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該音樂具有怎樣的藝術特征和傳達的情感”的觀點、方式。
在課堂延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具體的提出以下三個建議來引導學生“用怎樣的方法去聆聽音樂”,而不是引導學生如何去接受音樂具有怎樣的藝術特征和其傳達出的情感,這也是強化“授人以漁”,弱化“授人以魚”教學行為最直觀的體現(xiàn),具有很好的科學性。
在教學設計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出受到了形式主義美學觀的影響。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透露出了一定的人文性、實踐性。學生并不會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對音樂的聆聽方法的教學而覺得音樂學習枯燥無味;相反,對比傳統(tǒng)音樂教學還更加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以及對知識的求知欲。此外,教師從聆聽教學入手,能夠更多的增加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進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這些都是有益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此外,從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通過探討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聆聽音樂的方法,這也是符合我們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也最大程度的滿足了學生基本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
以“方法”的傳授為教學最終目標,通過具體的實踐讓學生自行總結出如何聆聽音樂的方法為實際教學過程,然后引導學生熟練運用為教學環(huán)節(jié),從第一步到最后一步,這個過程很好的詮釋了“授人以漁”的特征,并且這樣的教學框架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音樂教學方式中系統(tǒng)性、科學性、結構性的缺乏。
再比如教材中的《友誼天長地久》的學習,引導學生要從哪一方面入手進行學習,并且在這其中應該帶著怎樣的情感去“聆聽”歌曲,讓學生結合自身經驗總結學習方法,對于學習興趣以及音樂面的拓展幫助巨大。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整體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對于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的要求,包括音樂教學在內的所有科目教學都應該探討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進步,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我們必須客觀的認識到,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依然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聆聽”音樂教學方式則很好的提供了借鑒經驗,我們應該以此為基點,大力思考、大力探討,以尋得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靳廣龍.淺談如何上好初中音樂欣賞課[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論壇,2012,06:24.
[2]田彩霞.如何提高初中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2:63-64.
[3]李春梅.淺談如何提高初中音樂欣賞課的有效性[J].教師,2014,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