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肇賢
高質量的溝通往往是雙向的,同理心就是放下自己的判斷,單純地站在對方立場,聆聽他到底想說什么。不論作為一種態(tài)度或是技巧,同理心都能提升彼此溝通的質量。
增進溝通品質的第一步,是了解我們需要溝通的理由。試著找出生活中一個你想與之溝通的對象,問問自己“為什么我需要跟某某溝通?”深入思考這個問題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溝通的動機通常來自某種“不滿足”,也就是我們想要通過溝通來讓情況變得跟現(xiàn)在不一樣,不管是讓我們的伴侶停止歇斯底里的喊叫,或是讓老板良心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三年沒有加薪,這些不滿足都能引發(fā)強烈的溝通動機。
達成目標靠談判
有意思的是,當考慮使用溝通來作為手段,有時也代表我們正處于某種困境,或是缺乏更為有效的方式來改變現(xiàn)狀(頂頭上司之所以不需要跟我們“溝通”,因為他有太多方式去滿足他的不滿足)。然而當溝通的出發(fā)點是這種“死馬當活馬醫(yī)”的心態(tài)時,往往也是溝通質量不佳的時候,如果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如何讓對方有所改變時,傳達出來的就是“我希望你可以”或“我希望你不要”之類的信息,嚴格說來,這種溝通模式比較接近于“說服”。
心理學中積累了不少關于說服技巧的研究,說明人們的態(tài)度在什么情況下比較容易被改變,然而學術界對于“說服”的了解跟實際比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最著名的一個例子是,曾有個社會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無法拒絕業(yè)務員的推銷,于是致力于研究這些業(yè)務員使用的話術,歸納出了幾大原則,原來的動機是希望他的研究公之于世后,可以減少人們被強迫推銷的機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精心整理的知識后來反而成了商業(yè)營銷培訓的基礎教材。
舉例來說,社會心理學中的“得寸進尺”(Foot-in-the door)技巧就教我們一個“小心眼”:如果你想要求某人答應某件事,可以先提出一個比較小的要求,等對方接受后再提出原本的要求,那么對方接受的概率就會比你直接提出要求大。若是你曾在火車站前幫別人填過調查問卷后留下了個人資料,或試吃一小口食物后,買了原本沒打算要買的東西,很可能就是中了“得寸進尺”的招兒。
如果溝通的動機是希望對方能順從自己的意愿,市場上眾多推銷和談判的書籍中有詳細的技巧可供參考。然而溝通有時不僅只是一個讓別人聽我們說話的輸贏游戲,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還需要溝通幫忙澄清事實,或是改善人際關系,這時說服技巧就不一定幫得上忙。
真正的溝通是同理心的運用
當我們一心想說服對方時,重點在傳達我們自己的需求,這很容易落入單向的溝通模式,所以當無法達到原本目的時,我們就稱之為“溝通無效”,并為此感到沮喪或生氣。事實上,單向的溝通本來就不容易引發(fā)對方正面的回應,我們應該謹記人們多多少少都有抗拒改變的傾向,即便我們的要求從各方面看來都完全合情合理,也很少有人會爽快地承認“你說得有理,就這么辦吧”。
高質量的溝通往往是雙向的,要帶著“理解”的意圖。此時,溝通的功能主要是促進表達與談話,讓雙方都能比溝通前更了解彼此的想法,至于對方是否改變他的態(tài)度或行為倒是其次。雙向的溝通遠比說服對方來得困難,關鍵在于我們要先擱置改變他人的意圖,并有雅量去聆聽與我們不同的思維。奇怪的是,當帶著一份純粹理解的意圖去溝通,幾乎會產(chǎn)生某種程度的改變,也許是形勢,也許是對方,也許是我們自己。
基于這個理解的意圖,自然會進入所有溝通技巧的核心層面——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放下自己的判斷,單純地站在對方立場,聆聽他到底想說什么。當一個人冷漠或生氣地對待我們時,我們?nèi)绻麜簳r忽略自己的不舒服感覺,思考“他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他會有這樣的感受”“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這就是在運用同理心。
同理心是相當好用的溝通工具,但有兩種人學起來會比較困難:
第一種是對自己的感知能力很差,這類人要不經(jīng)常否認自己的情緒,可能紅著臉,大聲說我沒有生氣;要不就是對自己的內(nèi)在狀態(tài)迷迷糊糊,常常就是“悶”或“煩”,真要問他怎么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可以想見,一個對自己都不很理解的人,要去理解別人自然不容易。
第二種是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有時我們會遇到那種人,寒流來襲時才剛問發(fā)抖的你是不是感覺很冷,你還沒來得及回答,下一秒他已經(jīng)開始炫耀自己身上的新外套了??此葡喾矗瑢崉t相似的另一種類型,也就是自視甚高,時刻都在導正觀念、開導別人的那種人,這類人有時表面看來很熱心、充滿正義感,然而這是出于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yōu)越感,他們對于“教育”他人的興趣遠大于“理解”他人,他們能夠表現(xiàn)出極富同理心的樣貌,卻往往是在一個較淺的層次。
由此看來,越是能夠清楚感知自我狀態(tài)、越能夠放下預設立場的人,也就是越有同理心的人。這門心法若是練到極致,同理甚至能夠跳脫技巧的層次,成為一種本然狀態(tài)的展現(xiàn),有一種人不見得能言善辯、舌燦蓮花,但一兩句話就能觸動你,仿佛比你還了解你自己,與這樣的人說起話來非常舒服,有種被深深滋養(yǎng)的感受,這種溝通的品質之高,可比擬頂級的心靈SPA。
不論作為一種態(tài)度或是技巧,同理心都能提升彼此溝通的質量。講完了武功心法,接著來談技術層面,同理心的重點在于“以不帶評價的方式,盡可能準確地描述對方的狀態(tài)”,比如,“你說話的口氣比較激動,好像有點生氣”“剛才我說想換工作的時候,你的表情看起來蠻擔心的”“你同時要處理這么多事,壓力應該很大”“你看起來有很多心事,卻不知道要說些什么”。
讓對方聽進去你的話:學會自我表達
自我表達也是溝通過程中相當重要的部分,為了減少溝通上的問題,清楚而適當?shù)谋磉_是必需的。最好不要預設對方知道我們真正的感受或想法,即使是相當親密的人,也不見得能懂我們的心思??赡艿脑挘M量不要利用語言表達來攻擊對方,例如生氣時與其說“你傷害了我”,不如說“你這么說以后,我覺得很難過”,前者是指責控訴,后者是表達感受,兩者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在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同理心也可以作為緩沖氣氛的技巧,我們可以先以同理心的句子開頭,接著再說自己的意見,就可以讓話語聽起來比較圓融,比如與其直接說“你到底還要逃避多久,該是面對現(xiàn)實的時候了”,不如說成“我想你可能還沒準備好要面對這件事,所以需要花一點時間,但我真的覺得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這有可能使對方聽進去,或至少愿意跟你討論。
美國心理學家拉茲蘭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讓被試在讀論文時同時吃東西,結果發(fā)現(xiàn),“一般人幾個月內(nèi)就可上月球”之類無稽的說法,竟然也有不少人相信;相反,沒有吃任何東西的受試者則持懷疑態(tài)度。研究證明,人在吃東西時容易被說服,這種效果又被稱為“午餐技巧”。
當然,高質量的溝通往往是雙向的,其功能主要是促進表達與對話,讓雙方都能更了解彼此的想法。為了減少溝通上的問題,清楚而適切的自我表達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