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棟 于淼
摘 要:文章介紹了四個精巧的實驗,有的用簡單器材對比出新,有的用大學實驗遷移改造,有的用自制教具激發(fā)興趣,還有的將學生實驗補充完善。
關鍵詞:彈力;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自制教具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5)6-0056-2
第十一屆全國青師賽上,筆者參加了比賽,上課題目是《彈力》,獲得了一等獎。這個獎項的獲得,主要應歸功于我們整個物理組設計的精巧實驗?,F(xiàn)在向同行介紹一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 對比實驗區(qū)分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
過去的實驗常常都是對比彈簧和橡皮泥形變的區(qū)別,雖能說明問題,但學生對此習以為常,沒有什么“驚艷”的效果。
我們改進的實驗器材簡單易得、實驗操作富有趣味、實驗結果簡潔明了。
如圖1所示,實驗器材是等長的鋼鋸條和鋁條。教師演示時,將它們并攏,握住下端。嘴里一邊說“鞠躬”,一邊扳動上端使它們形變。接著嘴里說“禮畢”,撤去外力。當學生發(fā)現(xiàn)鋸條可以恢復原狀,而鋁條無法恢復時,有的因?qū)嶒瀸Ρ榷@呼,有的則因語言幽默而微笑。
2 借助“測量楊氏模量”實驗,將金屬絲微小形變放大
常見的演示實驗是演示玻璃瓶、硬質(zhì)桌面的微小形變。但很多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見過,實驗缺乏新鮮感。為此,我們借助“測量楊氏模量”實驗將金屬絲微小形變放大,這不但具有新鮮感,還能很好地說明人教版教材中細線的彈力方向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如圖2所示,A是鋼架,B是鋼絲上固定端,C是鋼絲,D是鋼絲下固定端,E是重物,F(xiàn)是光具座,G處兩個共線的底角釘安放在水平槽里,H為光具座和鋼絲下固定端的連接杠桿。當鋼絲被重物拉伸發(fā)生微小形變時,杠桿帶動光具座轉(zhuǎn)動,這樣被光具座反射的激光束就發(fā)生了偏移。實驗時,教師先放上重物,反射光斑移動,然后再拿走重物,光斑又恢復原位置,這說明鋼絲發(fā)生了微小的彈性形變。
當然,本實驗裝置稍顯復雜,需要詳細講解才能使學生明白實驗原理。
3 用彈簧繞制器現(xiàn)場制作彈簧
如果學生能夠現(xiàn)場制作一個彈簧,并用它來探究“胡克定律”,那么學生必然興趣濃厚,求知欲望也能有極大的提升。
如圖3所示為彈簧繞制器,A為曲柄,B為曲柄鋼絲固定孔,C為繞線盒,D為繞線盒出絲孔,E為鋼絲。制作時將E從D穿出,固定在B上,一邊轉(zhuǎn)動A,一邊用力向下拉住,這樣繞制出來的彈簧間隔勻稱、彈性良好,既可以當拉簧用,也可以當壓簧用。
4 利用壓簧探究胡克定律
歷屆賽課,教師們在實驗上無不推陳出新。比如用兩組彈簧、一根皮筋做對比。既能說明胡克定律,又能發(fā)現(xiàn)勁度系數(shù),還能說明并不是所有的彈性物體都滿足彈力和形變量的正比關系。
我們又進一步豐富了此實驗——用螺母和壓簧探究胡克定律。如圖4所示,A為制作的壓簧,B為壓簧指針,C為刻度尺,D為質(zhì)量為30 g的螺母。實驗中,學生不斷地把D壓到B上,記錄數(shù)據(jù),畫圖尋找規(guī)律,實驗效果非常好。
當然,此實驗還有需要改進之處。比如,螺母不能加太多,因為一方面壓簧容易彎曲,另一方面螺母和鐵桿摩擦影響變得顯著。但如果螺母數(shù)量控制合適,實驗效果還是非常理想的。
此外,還可以給學生幾個質(zhì)量很大的鉤碼,讓彈簧超出彈性限度,進而說明胡克定律的成立條件。
(欄目編輯 王柏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