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越
【摘要】本文從中國成年人英語口語中實際出現(xiàn)的發(fā)音問題出發(fā),以普通話發(fā)音中不存在的清齒擦音/θ/和濁齒擦音/?奩/為例,分析中國英語習得者常見的發(fā)音錯誤形式。研究對象為The Speech Accent Archive語料庫中20名普通話志愿者的錄音材料。通過對語料中所有目標齒擦音的分析,結(jié)果表明被測試者對齒擦音存在錯誤發(fā)音,同時發(fā)音的錯誤形式也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
【關(guān)鍵詞】齒擦音 二語習得 標記性假說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87-01
1.引言
在第二語言習得領(lǐng)域,語音學方面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第二語言習得領(lǐng)域中關(guān)于非母語語音系統(tǒn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語言(L1)和第二語言(L2)語音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上。90年代同期出現(xiàn)的下意識融入模型認為L2的語音被學習者根據(jù)意識里的母語相似性以母語語音識別;相似的L2語音對與L1語音對將會更容易被習得,相反,不相似的L2語音對與L1語音對將很難被區(qū)分且習得(Best, 1995)。
對中國學生來說,英語是校園學習中最常見的一門外語。截至2006年,中國有不下1億的青少年在學習英語,還有更多的成年人熟悉英語。近年來,漢語與英語語音學方面的差異逐漸成為語言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由于漢語中不存在英語中的齒擦音/θ/和/?奩/,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習得這兩個發(fā)音時遇到了很多產(chǎn)出問題。國外關(guān)于L2語音的替換音研究有很多(Wester et al., 2007):聲學角度的研究認為/f/與/θ/的相似性比/s/更高,而且/f/和/θ/的發(fā)音幾乎很難區(qū)分;從標記性差異假說角度,/θ/和/?奩/語音對與/s/和/z/語音對相似性最高,因為兩個語音對之間音位上的區(qū)別是/θ/和/?奩/語音對有標記[strident],而/s/和/z/語音對無標記;同樣的,/l/與/?奩/發(fā)音方法相似性最高,區(qū)別為/?奩/有標記[lateral],/l/無標記;另外/t/和/d/是UPSID語言中最常出現(xiàn)且最少標記的語音對,且發(fā)音方式上的區(qū)別僅為標記[continuant],所以也假設其為替換語音對。
綜上,本文預期中國的L2英語習得者在齒擦音/θ/和/?奩/的發(fā)音上會出現(xiàn)錯誤,并將/f/和/v/,/s/和/z/,/t/和/d/,/l/和/?諺/均設為預期替換語音。
2.研究設計
2.1研究對象
The Speech Accent Archive中15名普通話志愿者的錄音材料。所有受試者的年齡范圍在18-25歲,包括7名男生和8名女生,平均在中國接受英語學習教育時間為11年,平均在英語國家學習時間約為3年。
2.2.研究工具
15名普通話志愿者被要求朗讀下面的英語短文。
Please call Stella. Ask her to bring these things with her from the store: Six spoons of fresh snow peas, five thick slabs of blue cheese, and maybe a snack for her brother Bob. We also need a small plastic snake and a big toy frog for the kids. She can scoop these things into three red bags, and we will go meet her Wednesday at the train station.
本文對英語短文中出現(xiàn)的11個含齒擦音單詞進行標注,并收集15篇錄音材料中出現(xiàn)的共165次齒擦音進行分析。
2.3研究結(jié)果
通過對普通話志愿者朗讀錄音材料進行分析,165次齒擦音的發(fā)音形式見下表,最左列為所有目標替換發(fā)音,右側(cè)將清齒擦音/θ/和濁齒擦音/e/按出現(xiàn)在音節(jié)首和音節(jié)尾的不同位置進行分類。
由于短文中沒有單詞的音節(jié)末尾出現(xiàn)/θ/,所以沒有數(shù)據(jù)采集。由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所有齒擦音的發(fā)音正確率都極低,音節(jié)首的/θ/和/?奩/正確率分別為58%和36%,音節(jié)末尾的/?奩/的正確率僅為7%。音節(jié)首的/θ/唯一出現(xiàn)的替換音為[s]占42%,音節(jié)首的/?奩/出現(xiàn)的最高頻替換音為[d]占43%,音節(jié)末尾的/?奩/出現(xiàn)的最高頻替換音為[s]占40%。/?奩/無論在音節(jié)首或音節(jié)末尾都有出現(xiàn)少量的其他替換,比如:在音節(jié)首單詞中僅一名男生在6個單詞中5次使用[l](單詞brother 除外),僅兩名男生使用 [z] 共7次;在音節(jié)末尾單詞中出現(xiàn)替換音 [θ] 3次,[z] 2次,[t][d][f]各1次。
3.討論
由結(jié)果我們可以看出,盡管/f/和/v/在聲學上相似性更高,但幾乎沒有人使用。/d/和/s/占據(jù)近一半的使用率,/s/高達42%的使用率證明被試者在替換音的選擇上的確傾向于相似性更高的語音,而作為/s/的語音對/z/的使用并沒有達到很高,相反的,音節(jié)首/?奩/的替換音使用率為/d/(43%),音節(jié)末尾/?奩/的替換為/s/(40%)和/z/(12%)。對于/d/的使用,我認為仍然是被試者傾向于相似性更高的語音,雖然/d/和/z/在發(fā)音方式的相似性上貼近,但/d/作為標記性最少使用頻率更廣的語音體現(xiàn)了更強的偏好性。由于漢語單音節(jié)末尾沒有輔音的特點,被試者也選擇了標記性更少的語音做替換(/θ/[?鄄voice]和/?奩/[voice],/s/[?鄄voice]和/z/[voice])。雖然/l/的使用僅為個例,但也反映了在替換音的選擇時傾向使用相似性更高的語音,因此可以進一步進行測試是否由于被測試者無法區(qū)分/l/與/?奩/才導致錯誤出現(xiàn)。
4.結(jié)論
本文通過對語料庫中的15名志愿者的語料抽樣分析,發(fā)現(xiàn)L1為普通話的成人英語學習者在齒擦音的發(fā)音上的確存在很大的問題,最主要的替換音位/s/, /d/,及次要的替換音包括/t/, /z/, /l/等。由于這15名志愿者在國內(nèi)受過的平均英語教育為11年,在英語國家的時間平均為3年,我推測該15名學生的英語口音都會由于充分的英語曝光時間(包括留學考試口語的準備)而產(chǎn)生改變,因此他們的口語發(fā)音準確率相對于沒有充分的英語曝光學習者是否會更高也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但本文對二語習得的語音方面也提供了一些實用性的素材,普通話的英語學習者的確傾向于選擇與L1更相近且更容易發(fā)音的語音作為替換音,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抓住小學時期(嬰兒期至青春期之間)著重培養(yǎng)對英語齒擦音的教育。通過訓練(包括接收和產(chǎn)出兩方面)學生區(qū)分齒擦音與不同輔音之間的差異,來幫助學習者更好的掌握地道的英語發(fā)音。
參考文獻:
[1]Best C. T. A direct realist view of cross?鄄language speech perception. In: Strange W. (eds) Speech perception and linguistic experience: Issues in cross-language research. York Press, Timonium, MD, (1995)pp 171–204
[2]Brannen, K. The role of perception in differential substitu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Revue Canadienne de Linguistique, (2002)47, 1-20.
[3]Flege, J. E. The production of “new” and “similar” phones in a foreign language: evidence for the effct of equivalence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Phonetics, (1987)15, 47-65.
[4]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5]Wester, F., Gilbers, D. & Lowie, W. Substitution of dental fricatives in English by Dutch L2 speakers. Language Sciences, (2007)29, 477-491.
[6]陳樺. 2011. 二語語音習得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方向. 外語與外語教學,6,12-15.
[7]鄭占國.語言類型標記性假說與中介語音系習得.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4.6,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