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慶(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又唱瀏陽河》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達
唐 慶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傳統(tǒng)民歌《瀏陽河》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紅歌作品之一,這幾年來隨著唱紅歌的興起而廣為傳唱,歌曲中融入了湖南地方民歌的音樂元素,以此為基調(diào)激發(fā)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思維,本著對這部傳統(tǒng)歌曲的理解和敬意,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精神,創(chuàng)作了具有時尚元素的新作品。著名的作詞家,郭天柱創(chuàng)作了《又唱瀏陽河》,作品散發(fā)著時代的氣息,給人以氣象一新的感覺和體會。本文主要研究了歌曲《又唱瀏陽河》,首先介紹了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主題,分析了該作品的音樂特征,包括曲式調(diào)式的結構特征和演唱技巧;其次以中國漢語的獨有特色分析了該作品的情感表達。
又唱瀏陽河;特征;演唱技巧;情感表達
《又唱瀏陽河》是在湖南民歌《瀏陽河》的基礎上加以保留和創(chuàng)新的新民歌作品,與瀏陽河的特點一脈相承,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背景下,作詞家又增添了不一樣的味道,是革命老區(qū)面貌煥然一新的真實寫照,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的新成就?!队殖獮g陽河》作詞是郭天柱,由鄧東源作曲,原唱者是著名的歌唱家宋祖英。這首歌一經(jīng)傳唱引起廣泛的共鳴,原因是該歌通過傳唱引發(fā)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憶和眷戀,也激發(fā)了人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奮斗熱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歌曲《又唱瀏陽河》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在先前《瀏陽河》為線索的基礎上加深了人們對瀏陽河畔的情感,通過演唱激發(fā)了革命老區(qū)奮發(fā)圖強的斗志,開啟了他們對建設美好家園的向往和憧憬,這首歌中經(jīng)常再現(xiàn)老歌瀏陽河的音律,突出了新舊兩個時代精神的互相作用,給人以青出于藍的超越感。最后為引出音調(diào)前,起到了烘托和鋪墊的作用,就是在“染綠”和“映紅”這兩個地方進行持續(xù)的切分、旋律自然而然的往上行,音區(qū)和旋律的趨勢保持同步,在“流入湘江奔大海,歌聲飛遍全中國”處“清角為宮”轉到下屬調(diào) D 調(diào),總體呈現(xiàn)明亮的色彩,以及浩大的氣場,與瀏陽河的老歌保持主題上的一致。
(一)曲式調(diào)式的結構特征
曲作者對這首歌的高潮引出之前作了一些鋪墊,這些鋪墊是在《又唱瀏陽河》音調(diào)引出之前作的:連續(xù)切分歌曲的“染綠”、“映紅”、自由上行模進旋律,使用上行音音區(qū),在“流入湘江奔大海,歌聲飛遍全中國”處以原旋律的清角音作為宮音,把旋律轉到了“下屬”調(diào)D調(diào),開放屬音,起到亮化音調(diào)的色彩的作用,引出逐漸磅礴的氣勢,由此與老歌《瀏陽河》的主題相吻合。首先,以音值劃分法為例:當一個全音符作為基準時,一個全音符等于作為基準的那個全音符 ;如果使用二分法,一個全音符和兩個二分音符的效果是相同的;如果使用三分法,一個全音符需要變成三個二分音符,這是三連音。這三種便是作為基準的全音符與作為次級音值的二分音符之間可能構成的全部三種等值關系。當然,就次級結構的不同層級而言,還有四分音符構成的與全音符的等值關系、八分音符構成的與全音符的等值關系,以及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混合構成的與全音符的等值關系等。同樣,以段落組合法為例 :當一個樂段作為基準時,能夠與該樂段對應的單個段落只有樂段,即一個樂段等于作為基準的那個樂段 ;在采用二分性時,兩個樂句構成一個樂段 ;在采用三分性時,三個樂句構成一個樂段(三連音原理)。這三種便是作為基準的樂段與作為次級結構的樂句之間可能構成的全部三種等量關系。當然,與音值劃分中的原理一樣,從次級結構的不同層級出發(fā),方式有三類,其一是樂節(jié)構成與樂段的等量關系,另外一類是樂匯構成與樂段的等量關系,還有一種復雜的等量關系,即樂句、樂節(jié)、樂匯混合構成的與樂段的關系。曲式的段落可按結構中的段落層級和結構中的段落組合類型進行劃分,其中段落的層級可按樂匯、樂節(jié)、樂句、樂段、樂部等劃分;而段落組合類型有很多,有一段式一部式和混合式等等類型。從結構材料的自律性角度出發(fā),結構材料自律性的標志包括曲式結構材料的同構和有序性,更重要的是結構原理的同源性。曲式的材料的劃分標準有兩種,一種是結構中的材料順序,另外一種是材料組合的類型區(qū)別,材料的順序這里重點介紹 a/A,b/B,c/C,d/ D,e/E 這幾種順序;材料組合類型有很多,這里包括綜合型、交替型、重復型、并列型和自由型。
(二)作品內(nèi)特殊的裝飾音
這首歌還運用了滑音的藝術手法,歌者有時候根據(jù)情感表達的需要,對基本曲調(diào)中的某個單音做向上的滑進叫做上滑音,而對其中的某個單音向下的滑進叫做下滑音。歌曲中運用上滑音有利于使歌詞更具有形象化,有利于聽眾對瀏陽河畔的進行情景再現(xiàn)。而運用下滑音可以是唱腔更加富有美的感覺,也起到了烘托景致的作用。在歌曲的藝術表達中還采取了“欲強先弱”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它獨特的作用。在我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中,這種“欲強先弱”的方法是在幾千年的音樂發(fā)展過程中通過古人總結出來的,它不僅增添了旋律的流動感,而且在詞意和情感變化的過度方面作用突出。在歌曲演唱中有時會發(fā)揮畫龍點睛的作用。宋祖英在演唱《又唱瀏陽河》這首歌中將這種手法運用的淋漓盡致。需要注重的是,在演唱的過程中不能機械性的展示“滑音”的靚麗音色,應該在恰當之處使用滑音的技巧。
中國漢語的特點及咬字習慣造就了《又唱瀏陽河》的成功,這也是中國民族唱法的特質(zhì)所在,這種特點在韻律方面很有講究,強調(diào)字頭、字頸出聲,字腹較長,收聲字尾,吐字方法多樣,這種表達方式更有利于體現(xiàn)歌曲的地方味道。其唱腔的旋律很有地方特色,音調(diào)的特征和共鳴等很多方面具有強烈的地方審美觀念,語言韻律也很有個性,代表著湖南地方特色。咬字是中國的民族唱法的基本要求,咬字是行腔的一種手法,沒有咬字的效果就沒有行腔的存在。民族唱法訓練先以咬字為基礎。漢字的聲母和韻母在咬字方面作用是很大的。美聲唱法與漢語相結合,對于聲母的發(fā)音,是發(fā)聲的方式與把握發(fā)音的部位兩者相融合的過程。韻母發(fā)聲時聲音可以自由延長和調(diào)控音量,原因是用韻母發(fā)音的源頭是聲帶,而聲帶是不受任何因素干擾的。所以唱歌時聲音的發(fā)聲主要通過母音在產(chǎn)生作用,并成為樂律和音色的前提,母音還能起到美化音色的作用,實現(xiàn)共鳴的效果。
中國的漢字在發(fā)音時還講究抑揚頓挫,也就是“四聲”,作曲家在作曲時需要花大量精力放在旋律上,使之能夠表達出歌曲應有的韻律,因此,滑音可以起到裝飾音的作用,對聲音進行潤色,歌者在演唱時會隨機應變,通過自己對作品閱讀的能力和對歌詞本身的理解,進行對音調(diào)的裝飾,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歌曲情感的表現(xiàn)手法有很多,其中也包括音色的變化,音色變化是通過母音的音響進行變化,通過音色的變化來體現(xiàn)歌曲中情感元素的變化,音色不能主動尋求變化,它的變化要隨著歌曲的內(nèi)容和情感的變化而做出適時的改變。
不同的歌者有自己不同的音色特點,如果歌者的基本音色是以明亮為特色的,就不適合再做出相應的變化,否則聲音會太刺耳而變得影響整首歌的情感表達。反正本身很厚重的音色就不能再繼續(xù)追求厚實,否則聲音會變得沉悶而沒有活力,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音色雖然跟人的先天因素有關,但是可以通過后期的訓練來加以彌補的,通過不同的母音練習來達到調(diào)整音色的作用。
民族歌曲的創(chuàng)造是我國勞動人民辛勤智慧的藝術結晶,是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產(chǎn)物,它的產(chǎn)生是不同地域文化影響的結果。民族歌曲的演唱感情真摯,語言簡潔凝練,富有哲理。歌唱民族歌曲重在情感的表達,在演唱民族歌曲的過程中,只有注重情感表達才能真實的表達作品的用意和蘊含的中心思想,表現(xiàn)出最佳的藝術效果。歌曲演唱并不是純粹的技巧表演,更應該是情感的表達和流露,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和溝通,要突出體現(xiàn)傳統(tǒng)民歌在情感表達方面的功能。我們要注重《又唱瀏陽河》演唱的情感表達方式,特別是對于我們年輕一代的聲樂藝術學習者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1]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
[2]冷文銘.論喚起演唱激情的基本能力、方法途徑[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2(1).
[3]譚錫頤.淺析情感表達在聲樂藝術中的價值[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1).
唐慶(1979—),男,漢,山東淄博,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鋼琴系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聲樂鋼琴藝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