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衍 發(fā)
(安徽財經大學 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
財經高校藝術概論教學中的問題解析
吳 衍 發(fā)
(安徽財經大學 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藝術概論是我國高校藝術專業(yè)基礎理論課,歷經了近百年發(fā)展,然而在重技能輕理論觀念的影響下,其教學狀況不容樂觀,財經高校尤為如此。財經高校藝術概論教學中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方面、教師方面、教材和課程安排等方面。因而需要有針對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學習理論課程的觀念意識,合理安排課程教學時間,優(yōu)化教材,解決教師缺編等問題;同時還要貼近藝術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實踐,改革滿堂灌式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教法等。只有提高藝術專業(yè)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解決藝術概論教學問題的根本所在。
關鍵詞:藝術概論;財經高校;教學問題;趣味教學
筆者曾連續(xù)兩年參加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舉辦的“美學—藝術學—設計學教學研討會”,在和與會專家及來自全國各高校教師的交流與討論中,我們都深感美學和藝術理論課程教學的困惑,尤其對藝術概論、美學概論等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感到擔憂。與綜合性高校和藝術專業(yè)院校相比,理工類高校和財經類高校的藝術理論教學狀況尤甚。我們盡管在藝術概論教學方面也作了多次改革與嘗試,但收效甚微。尤其在近幾年高等學校轉型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應用型大學已成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的定位和目標,使得多年來重視技能技法而輕視理論的傳統(tǒng)觀念愈發(fā)深入,藝術概論等基礎理論課的處境更加尷尬。
藝術概論是我國現(xiàn)代藝術教育中最先開設的基礎理論課程,有著近百年歷史。從藝術概論教材的近百年演進和體現(xiàn)國家對藝術概論教學重視的多次教學研討會中,可以看出我國藝術概論教學發(fā)展的歷史軌跡。筆者在《在探索和反思中行進——對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思考》一文中[1],對中國近百年現(xiàn)代藝術學史有所梳理,從中亦可略知大概。
1.藝術概論教材的近百年演進
1922 年,日本學者黑田鵬信的《藝術學綱要》一書被我國學者俞寄凡先生翻譯成中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成為我國出版發(fā)行的第一部藝術學著作。黑田鵬信的另一部藝術學著作《藝術概論》于1928 年由我國學者豐子愷先生翻譯并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發(fā)行。[2]《藝術學綱要》和《藝術概論》的譯介、出版和發(fā)行,開啟了我國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的先河,“它所提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問題不僅在當時為中國藝術理論體系提供了范式,而且其中的主要部分至今仍沿用在中國藝術概論的教學過程中?!盵3]1930年,日本青野季吉等人編著的反映無產階級新興文藝觀的《新興藝術概論》,由王集叢譯介、上海辛墾書店出版發(fā)行。1932年,俞寄凡編著的《藝術概論》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1948年,薩空了編寫的《科學的藝術概論》由香港春風出版社出版。民國時期這些藝術概論書籍的出版,對我國藝術教育啟蒙、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成為我國特定歷史時期文學藝術的總方針和根本指南,其作用和影響十分深遠。20世紀80—90年代,藝術概論編寫組主持編寫的《藝術概論提綱》(《藝術教育》編輯部刊印,1980)、高等藝術院校《藝術概論》編寫組主持編寫的《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以及由學者個人編寫的藝術概論,如顧永芝的《藝術概論》(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孫美蘭的《藝術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0世紀90年代,哈九增的《藝術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彭吉象的《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梁玖的《藝術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歐陽中石的《藝術概論》(中國旅游出版社,1997)、王宏建的《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等先后出版。這些藝術概論教材的出版,極大地豐富和促進了我國藝術教育和藝術理論的繁榮發(fā)展。
2000年以后,伴隨著我國大學的擴招和藝術教育的空前繁榮,由此而出現(xiàn)了一大批藝術概論教材,多達幾十個版本。2011年,藝術學獨立成為門類之后,幾年時間出現(xiàn)了10余個版本。目前高校教師經常用到的藝術概論教材就有十幾種。這些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的藝術概論教材,對促進我國藝術教育的空前繁榮,推動我國藝術學理論的豐富、完善和發(fā)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從近百年藝術概論教材來看,這門課程把人類藝術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內容主要包括或涉及藝術的本質和特征、藝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藝術的功能、藝術的種類、藝術創(chuàng)造和欣賞、藝術風格與流派、藝術鑒賞、藝術批評等諸多方面。
2.教學討論會體現(xiàn)出國家對藝術概論教學的重視和期盼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召開了多次藝術概論教學研討會,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981年青島藝術概論教學研討會和1998年北京《藝術概論》修訂會。從歷次召開的藝術概論教學研討會來看,研討會主要就藝術概論的學科性質、教學大綱、功能、任務以及藝術概論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和討論交流。藝術概論作為藝術基礎理論課程,它的開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理論思維,了解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建立正確的藝術價值觀,增進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中國的藝術教育再一次面臨新的變革,文化產業(yè)日趨繁榮,藝術教育不只針對專業(yè)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培養(yǎng)專業(yè)畫家,更多的是培養(yǎng)具有一定藝術素養(yǎng)的應用型人才。多年一貫制的學院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無法適應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制約了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廣度和深度。藝術教育教材的創(chuàng)新不足和教材的同質化、地域化現(xiàn)狀等遠遠滯后于藝術與設計教育市場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影響藝術教育的健康發(fā)展。于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1998年5月11—14日在北京召開了《藝術概論》修訂會。會議就當時教材存在的問題、當前教學的需要等提出新的修改意見,并確定了藝術概論的修訂提綱。*參見《藝術教育》,1998年第3期,第13頁。會議為21世紀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和藝術概論教學做好準備工作。
一般而言,藝術概論課不僅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基礎課,同時也是藝術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它的開設對于幫助大學生了解并掌握藝術的基本原理、培養(yǎng)并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增強他們的人文素質和藝術鑒賞力等,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財經高校藝術學院大多數(shù)是在我國藝術教育大繁榮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因而,財經高校藝術概論教學歷史較短、起步也較晚。財經高校的學校定位和學科特色十分鮮明,這是財經高校學科布局的特色所在。財經高校以經濟類和管理類等優(yōu)勢學科為主,絕大多數(shù)學科和專業(yè)直接對應著學生的未來就業(yè),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藝術教育和教學狀況。
重視技能技法而輕視理論和人文素養(yǎng),從功利和就業(yè)出發(fā)有選擇性地學習等,幾乎成為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尤其是在高等院校轉型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為了注重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為了提高就業(yè)率,大多數(shù)高等院校把培養(yǎng)應用型專門人才作為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應地在專業(yè)設置、課程結構、教學模式等方面也進行了改革或調整。其中辦法之一就是增加技能課程和課時,減少基礎理論課程和課時。從大多數(shù)財經高校藝術專業(yè)來看,作為藝術公共課或藝術基礎理論課程,如美學、藝術美學、中國文化概論等課程大多被取消,只保留了藝術概論和中外藝術史等課程;同時藝術概論和中外藝術史的課時也被減少到30課時左右,并且安排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修讀。
從藝術概論課實際教學效果來看,教學缺乏質量,教師缺乏與學生的互動,課堂教學趣味性不夠;學生對藝術概論缺乏應有的認知和興趣,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滿意度較低。凡此種種不良現(xiàn)象,最終導致藝術概論課堂經常會出現(xiàn)講臺上很“熱鬧”而講臺下卻極為“沉靜”的尷尬狀況。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狀況不容樂觀,有其主客觀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1.學生方面
大一學生高中應試教育模式的體驗在藝術概論基礎理論課學習中仍在延續(xù)著。首先,藝術概論作為基礎理論課程,內容龐雜,涉及面廣,需要學生有大量相關的知識儲備。眾所周知,自從大學本科擴招以來,藝術學院盲目擴招藝術學生,致使當下藝術招生面臨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相當多的藝考生是因為文化課成績不理想才被迫選擇藝考,而不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情、興趣或天賦,甚至大多數(shù)藝考生的藝術功底相當薄弱,只是通過參加考前短期強化培訓班進入象牙塔的。而且,藝考生的文化課更是依靠“短平快”方式進行惡補;高考過后,“短平快”方式獲得的文化課也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謂“無文則鄙,無藝不立”,藝術需要天賦,更需要文化素養(yǎng)。所以,相當多的藝術學生本身的人文素養(yǎng)非常薄弱,進入大一年級時需要彌補其人文知識結構。其次,藝術概論課程需要學生有大量相關的觀念準備。由于大學一年級藝術生自身主觀方面的限制,他們從高考前的專業(yè)技能訓練開始就一直重視技能技藝的培養(yǎng)。當他們進入大學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延續(xù)了重技能的觀念意識,漠視理論課程的學習。他們認識不到藝術理論修養(yǎng)對藝術技能的重要性,無法體會到藝術理論對其藝術整體素養(yǎng)的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對藝術概論的學習不夠重視。畢竟,學生認識不到我國藝術教育也正在轉型中發(fā)展,“藝術學科最為明顯的變化是綜合文化進入學科教育視野、技巧之外的文化素養(yǎng)的迫切性要求加強、認可培養(yǎng)藝術家需要綜合功底的認識擴大等,某種程度改變了以藝術專才為唯一目標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4]實際上,通過藝術概論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了解藝術活動的本質、特征,學會以馬克思主義藝術思想為指導,運用所學基本理論去觀察、分析藝術現(xiàn)象、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并對其作出正確評價。同時,藝術概論課程還是我國許多院校藝術專業(yè)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可以為他們將來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師方面
教師在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中起著關鍵的主導作用。課堂教學趣味性不夠、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滿意度較低等,在很大程度上與授課教師有關。除了要求教師要有勝任教學的各方面知識素養(yǎng)外,也要求教師有端正的教學態(tài)度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同時也要求教師“具有心靈育化、情感滋養(yǎng)、求知激發(fā)和形象示范等方面的美育功能”。[5]
像大多數(shù)高校教師一樣,財經高校的教師,除了要完成一定課時量的教學任務外,還必須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務。同時,學生大規(guī)模擴招以后,財經高校教師缺編嚴重,即使學院在引進人才時,多年來也一直傾向于引進藝術專業(yè)實踐教師,致使藝術理論課教師相當缺乏。比較而言,藝術理論課教學難度大,專業(yè)課教師一般不會選擇理論課教學。所以,藝術理論課教師需要負擔全院、全校的基礎理論課程或公共課教學,教學科研任務十分繁重,就藝術概論這門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來說,一方面,由于授課對象往往分屬于繪畫、書法、雕塑、建筑、設計、音樂、舞蹈、戲曲、影視等不同的專業(yè)方向,需要教師具有不同藝術門類的專業(yè)知識和人文素養(yǎng)。因為授課教師自身知識結構的局限,所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盡管相較于藝術專業(yè)實踐課教師來說,理論課教師長于系統(tǒng)的理論思維訓練,理論視野相對開闊,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系較強,但是受累于專業(yè)實踐,很難將抽象的藝術理論與感性的藝術實踐結合起來,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3.教材方面
在中國百年現(xiàn)代藝術教育史上,盡管作為藝術基礎理論課程的《藝術概論》教材歷經多次修訂、補充和完善,到21世紀以來竟達幾十個版本之多,然而從實際教學來看,目前還很難發(fā)現(xiàn)一種通俗易懂的既適合于教師講授又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材?,F(xiàn)在通用的教材,除了藝術專業(yè)院校自己編訂的教材外,一般院校大多使用北京大學彭吉象主編的《藝術學概論》和中央美術學院王宏建編寫的《藝術概論》等。通過筆者多年實際教學來看,這些教材雖然體系完備,知識范疇廣博,但是同質化程度高,特色不強,針對性、實用性、前瞻性和示范性不夠,且遠遠滯后于迅猛發(fā)展的藝術教育、紛繁復雜的藝術現(xiàn)象和蓬勃發(fā)展的藝術市場。無論哪個版本的教材,涉及的知識范疇都大致相似。藝術概論體系龐大,內容繁多龐雜,寫作體例上更多傾向于寬泛的鋪陳式結構,偏重于抽象的理論性闡述,各種各樣的理論觀點表述過多,形象化的描述過少,往往會把一些生動樸素的藝術現(xiàn)象或藝術事實用一種枯燥晦澀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利于喚起初學者的興趣。
所以,與藝術專業(yè)課相比,理論課的內容相對枯燥,致使藝術概論課容易被學生忽視。尤其是對于剛剛邁入大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面對如此繁多陌生的內容,其難可想而知。藝術概論課向來都是十分難講授的課程,內容幾乎面面俱到,若要講得味重色濃、從容酣暢實在很難,往往浮光掠影,未能深入講解。
4.課程安排
據(jù)調查,近年來財經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管理模式,實施按專業(yè)大類招生,學生進校學習一到兩年后可以再次進行專業(yè)分流,以全面體現(xiàn)“寬口徑,厚基礎”的原則,從而優(yōu)化課程體系,努力構建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拓展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努力實現(xiàn)“知識探究、能力提升、素質培養(yǎng)、人格養(yǎng)成”四位一體,形成培養(yǎng)與學校辦學特色相適應、社會轉型發(fā)展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按照學校專業(yè)大類招生,第一學年安排全校公共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教學,因而,藝術專業(yè)基礎課,比如藝術概論和中外藝術史等,均安排在第一學期修讀。
大多數(shù)財經高校一般把藝術概論課程安排在第一學年,這種課程安排事實上不利于學生對藝術概論課程的學習。一方面,藝術概論作為一門加強藝術專業(yè)學生自身理論修養(yǎng)的學科,除了與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和藝術學科緊密關聯(lián)外,還涉及美學、哲學、文藝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經濟學等更多領域的學說和理論,同時它還是聯(lián)系公共文化類課程與專業(yè)基礎理論課程的橋梁與紐帶,范圍廣博,內容龐雜,艱深難懂。另一方面,藝術學生剛剛進入大學,文化課基礎十分薄弱,缺乏必要的與藝術概論課程密切相關的知識儲備和觀念準備,比如學生在對中外藝術史、各門類藝術、哲學和藝術美學等課程缺乏學習和了解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對抽象的理性知識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對于從宏觀角度去理解的藝術基本原理更是感到迷茫。所以很多藝術專業(yè)的大一學生認為,藝術概論課學起來猶如云里霧里一般,感覺十分艱深難懂。再者,由于近幾年的擴招,藝術理論課教師嚴重缺編,教室等也十分緊張,往往需要幾個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合班上課,致使課堂紀律難以維持,師生互動等常規(guī)教學活動難以開展,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水平的發(fā)揮,教學效果難以提高。
基于上述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需要有針對性地豐富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學習理論課程的觀念意識,合理安排課程教學時間,優(yōu)化教材,解決教師缺編等;同時還需要貼近藝術專業(yè)大學生的專業(yè)實踐,改革現(xiàn)有教學模式和教學教法,為其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拓展提供指導和啟發(fā)。當然,這些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時一日之功,需要在長期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繼續(xù)嘗試和探索。而且,近年來高校實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要求改革現(xiàn)有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并針對藝術概論教學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等,提出了一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比如,強調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實際教學中要有選擇性地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和實踐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要運用互動式教學方式,以及互動式教學和學生自主教學相結合,強調情景體驗式教學,同時創(chuàng)新考核評價體系,如此等等。毫無疑問,這些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對于解決藝術概論教學問題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不斷耦合,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檢驗其教學改革效果。
首先,針對藝術概論內容繁多龐雜、艱深難懂,而課時量又相對較少等問題,我們可以選擇藝術概論中的五六個專題來講授。比如,我們選擇“藝術的本質”“藝術的發(fā)生”“藝術的門類及特征”“藝術的內容和形式”“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等專題,把這些內容講透徹,講得味重色濃、從容酣暢,比在有限的時間里浮光掠影地講授所有概論內容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上述所謂創(chuàng)新教學原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能否產生較好教學效果之關鍵,即在于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因此,我們要熟練運用趣味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際教學中來,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尋求快樂。而趣味教學法正是這樣一種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而愉快的氛圍中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的一種教學方法。所以,在藝術概論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盡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于那些抽象深奧的藝術原理和相當多的理論觀點,教師不能向學生強行灌輸,而是需要用大量的材料實例做支撐,并盡可能地用一些感性的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事實上,教師列舉藝術實例的過程,實際就是某一理論觀點展開的過程。當然,藝術實例并非是可有可無地隨手拈取一例,只有材料實例越恰當、越典型、越透徹,才可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這樣教學效果也就會越好。所以,如何提高藝術專業(yè)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
另外,如何將趣味教學法運用到課堂實際教學中呢?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設計好趣味教案,盡可能使課程教學資源變得更加生動豐富而充滿趣味性,使之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滿足其好奇心、好勝心和榮譽感;另一方面,又要組織調控好教學過程和教學手段,使之充滿趣味、娛樂,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能夠進一步激發(fā)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譬如,我們在闡述王宏建編著的《藝術概論》中“藝術形象是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或者強調藝術形象是“在個別中顯示一般,在特殊中表現(xiàn)普遍”時,學生可能對感性與理性、個別與一般等概念的辯證關系不甚理解,我們不妨引用馮友蘭《三松堂自序》中的一則笑話來幫助學生理解:柏拉圖有一次派人到街上買面包,結果那個人到了街上去后空著手回來,說沒有“面包”,只有方面包、圓面包、長面包,沒有光是“面包”的面包。柏拉圖說,那你就買一個長面包吧。結果那個人還是空著手回來,說沒有“長面包”,只有黃的長面包、白的長面包,沒有光是“長面包”的長面包。柏拉圖又說,那你就買一個白的長面包吧。結果那個人還是空著手回來,說沒有“白的長面包”,只有冷的白的長面包、熱的白的長面包,沒有光是“白的長面包”的白的長面包。就這樣,那個人跑來跑去,結果總是空著手回來,買不來面包,柏拉圖于是就餓死了。[6]266通過這個形象生動的故事,學生就能對哲學或藝術學中關于感性與理性、個別與一般的關系有了很好的理解。
再如,在講解藝術作品“意境”這一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范疇時,可將理論闡釋與藝術欣賞結合起來。王宏建編著的《藝術概論》在講述“意境”時,編者宏觀地從中國美學史上最早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中的“意象”說和“境界”說談起,中經唐代的“取境”“緣境”理論,再到明清兩代朱存爵、葉夔、王夫之、笪重光等人的意境關系及其相關主張,再談到近代文學家林紓對于“意”的重視和美學家王國維的“境界”說,直到現(xiàn)代美學家宗白華的《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關于“意境”的闡釋,其間還談到許多相關概念及彼此間關系,都是一些純理論性的相當寬泛的鋪陳,也沒有與具體作品相結合。老實說,作為研究是可以的,但作為教材未免太深奧了。這種純研究性的藝術史論文章,一般不具備相關知識儲備的研究生也看不懂,更遑論剛剛步入高校的大一學生呢!所以若不結合具體作品而按照教材對學生灌輸,枯燥乏味的理論講解只能讓學生興味全無、懨懨欲睡。其實,我們講解藝術作品的“意境”不過是要告訴學生,意境是藝術家藉藝術作品中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手法來營造一種含蓄蘊藉、意味無窮的審美境界。藝術家通過藝術作品把自己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等灌注到客觀景物當中,通過虛實相生等藝術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出一種能使欣賞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心馳神往的審美境界。我們可以用元代畫家倪云林的《幽澗寒松圖》為例,從“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和“言外之味”等三個方面深切剖析這幅作品意境的內涵,把學生帶入到一種比較真切的藝術氛圍之中,然后我們再引導學生由此及彼地聯(lián)想到他們在以往欣賞其他藝術作品時所產生過的感受。比如宋徽宗時,北宋畫院多以命題畫方式來招考畫師,其實就是創(chuàng)造繪畫意境來表達詩意,像其中“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畫者畫一舟人臥于船尾,手橫一支孤笛,正悠然自得,以示無人之意。再如我們讀王維的山水詩《山居秋暝》時,感覺到詩人在置身于景中抒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整首詩情景交融,以景傳情,雖無一字直接言情,然而又是字字言情,于詩情畫意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凡此等等,在這樣欣賞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再進行理論解析,告訴學生“意境”重表現(xiàn)、重抒情,并以創(chuàng)造景物意象為主,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讓人們感悟出無窮的意味;藝術作品的這種意境之美正在于其若有若無的朦朧美,從有限到無限的超越美,天然、樸素、純真之美。我們如果像這樣解讀藝術概論中的抽象概念,就可以避免隔靴搔癢式的空洞闡述,學生也容易理解。所以,對一個藝術理論課程教師來說,我們需要在紛繁復雜且又宏大無比的藝術寶庫中反復地爬剔、選擇和比較藝術實例,而不是把太多的精力耗費在排列和組織那些遠離具體藝術實踐的空泛而抽象的藝術概念上。
參考文獻:
[1] 吳衍發(fā).在探索和反思中行進——對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思考[J].美與時代,2011,(5):17-23.
[2] 吳衍發(fā).中國藝術學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黑田鵬信“一般藝術學”思想述略[J].美與時代,2012,(7):20-25.
[3] 彭修銀,李穎.日本作為輸入西方文藝思想的“中間人”對中國現(xiàn)代文藝學的影響[J].文藝理論研究,2007,(4):106-112.
[4] 周星.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藝術學學科建設的思考[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0,31(1):19-24.
[5] 吳衍發(fā).教師角色的美育功能[J].美與時代,2009,(1):122-124.
[6]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1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曹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14-0043-06
收稿日期:2016-04-22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藝術學經典理論文獻研究(2010JDXM002)
作者簡介:吳衍發(fā)(1974—),男,安徽金寨人,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講師,藝術學博士,主要從事藝術美學、藝術學理論研究。
An Analysis on Art Introduction Teaching Problem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WU Yan-f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As the ar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art introduction has been for nearly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history, but its teaching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especially for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while valuing artistic skills but ignoring artistic theory. Viewing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in teaching problems on art introduction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the reason mainly lies in four aspects: students, teachers, textbooks and course arrangem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nrich the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theory and arrange reasonably teaching arrangement, optimiz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olve the shortage of teachers. What’s more, the existing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were also reformed by closing to the art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fter all, it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art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rt introduction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above.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art; universiti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eaching problems; interest teaching
【教育教學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