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指導(dǎo)學(xué)生翻譯古漢語,有兩個標準——“字字落實”、“文從句順”。這兩標準的貫徹不是機械的,而是要綜合考慮的。筆者在此選取了高中語文課本上的一句翻譯,作一商榷。
關(guān)鍵詞:古詩文;“者”;“一言”;翻譯;商榷
作者簡介:郭寶玉(1978.11-),男,漢族,西北大學(xué)研究生,榆林市第一中學(xué)語文教師。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2--01
《論語·衛(wèi)靈公》中有一句話“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人教版高中課本《先秦諸子選讀》把其譯為“有一個字而可以終身去實踐它的嗎”。這個翻譯值得商榷。
我們先不論翻譯是不是符合古人原意,先來看看這個翻譯后的現(xiàn)代文本身。此句明顯是遵循翻譯中的“字字落實”原則,即一詞不落地對照翻譯,這就語法而言,是病句。此翻譯句,有三處不妥:一處是把原句中“者”理解為“的”,“它的”成了的字短語;一處是把“言”翻譯為“字”; 一處是把“行之者”中“之”譯為“它”。
一、原文中“者”的翻譯
原注釋譯 “者”為“的”,與“它”,構(gòu)成“的”字結(jié)構(gòu)的短語,很不合理。所謂“的”字短語,是將助詞“的”附著在詞語后面構(gòu)成的具有指稱作用的名詞性短語?!暗摹弊侄陶Z表示動作的發(fā)出者、物體的領(lǐng)有者、性質(zhì)特點的所屬者等意義,如“賣菜的”意思是賣菜的人。在具體語境中,的字短語本身意思就很完整,不需在后面再加其自身所指代的人、事、物等,加上反而是贅余。但從課本注釋來看,即使把“之者”翻譯為“它的”,并不具有“的字短語”的功能,其后面還需要添加一個中心語“字”字;否則,就是病句。
“的”有個功能,就是作為助詞,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或已然的語氣,如“這句話是很對的”。但在原文語境中不好解釋,因為原句中沒有肯定或已然的語氣。由此看來,把“者”直接翻譯為“的”不太妥當。
那么,“者”在原句中到底有什么功能或作用呢?
“者”字有一個用法——輔助性代詞,與一系列詞語構(gòu)成“者”字結(jié)尾的短語,表示人、事、物、時間等。《說文·白部》:“者,別事詞也?!比纭墩撜Z·子路》:“近者悅,遠者來?!?/p>
“者”與“乎”在古代經(jīng)常連用,如: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苯裉煜碌脽o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
以上三例,“者乎”中的“乎”都是語氣詞,可譯為“嗎”;而“者”屬于輔助性代詞,其作用就是“與一系列詞語構(gòu)成‘者字結(jié)尾的短語,分別表示人、事、物、時間等”,譯為“……的人(事、物等)”。我們討論的句子也有同樣的“者乎”一語。結(jié)合語境,“者乎”中的“者”也是輔助性代詞。
那么“者”在原句中該如何翻譯呢?
從下文孔子的回答(其“恕”乎)來看,“恕”是一個字,所以上文“者”應(yīng)該譯為“……的字”。
二、原文中“言”字的翻譯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原句按課本原注釋就成為“有一個字而可以終身去實踐它的字嗎”。這很顯然還有問題,前后不通順。原句中“言”意思是“字”,“一言”就是“一個字”,但直接翻譯出來,讀起來就很別扭,屬于語意重復(fù)。古漢語也有專門的量詞,但一般很少加在數(shù)詞與中心語之間,翻譯時往往是視情況而加的。這里“一言”可以翻譯為“一個”,修飾句子后面的“者(……的字)”。
原句中還有“而”字,這里作連詞,表示“一言”與“可以終身行之”之間的并列關(guān)系,無需翻譯。
如此,原文就可以譯為“有一個可以終身去實踐它的字嗎”。但此句仍需要推敲,“它”由“之”譯出,在句中有指代不明的嫌疑。
三、原句中“動詞+之者”結(jié)構(gòu)的翻譯
原文中有“動詞+之者”這樣的結(jié)構(gòu),而這樣的結(jié)構(gòu)在《論語》還有不少。
1)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因為對自己節(jié)制、約束而犯過失的事,總不會多的。)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懂得的人不如喜愛的人,喜愛的人又不如快樂的人。注:孔子的這句話應(yīng)該是在談到對待知識學(xué)問等時說的,不可能很突兀地直接這樣說。所以,筆者認為,句中的“之”沒有實在意義,并非大家通常理解的指代“知識學(xué)問”的代詞。)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4)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5)然則從之者與?
6)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7)汝以予為多學(xué)而識之者與?
以上是《論語》中幾則關(guān)于“之者”的例子,可以看出,七個例子中都有“動詞+之者”這樣的結(jié)構(gòu)。除了例5),其余六個句子中的“之”實際上都是音節(jié)助詞,用在動詞末尾,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時應(yīng)該刪去;而動詞后的“者”都作了輔助性代詞,可以譯為“……的人(事、物等)”。如例1),可以去掉“之”,“ 以約失者鮮矣”,完全能解釋得通;又如例3),去掉“之”,“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也”。比較特殊的例5),也可以去掉“之,”“然則從者與”,“者”直接作了“從”的賓語。
原句“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中,“行之者”也是“動詞+之者”結(jié)構(gòu),“者”是輔助性代詞“……的字”,“之”字沒什么實在意義,譯時可以省去。
總之,原句可以翻譯為“有一個可以終身去實踐的字嗎”。如此,意思表達清楚,也不存在語病問題了。
參考文獻:
[1]先秦諸子選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5頁.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宗福邦等.故訓(xùn)匯纂[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