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錄護
?
馬卡連柯教育原則的理論解釋與個案分析
劉錄護8
摘 要:研究運用社會交換論解讀了馬卡連柯“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教育原則,探索其內(nèi)涵中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融合,認為其核心體現(xiàn)了教育中個性與社會性相互交換而融合發(fā)展的主旨,并具有交換的順序性、公平性、最佳方式、主體對應性等蘊含。延循這一解讀的個案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城市家庭成員分別具有關愛與要求高低不同組合的四種教育風格,不同教育風格中成長的孩子亦具有不同的行為特征,其中高關愛、高要求的教育風格最佳。研究嘗試創(chuàng)新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研究,但亦需補充和拓展。
關鍵詞:馬卡連柯;個體主義;社會交換論;家庭教育;教育風格
馬卡連柯作為前蘇聯(lián)的偉大教育家,在我國備受矚目。20世紀國內(nèi)有關馬卡連柯的研究異?;钴S、豐富,但是隨著前蘇聯(lián)的解體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后歐美教育思想的大量涌入,2000年后馬卡連柯教育思想研究急劇減少。盡管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依然出現(xiàn)在很多教育學教材中,但在學術研究中褪色不少。西方學界認為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產(chǎn)生于政治斗爭激烈的時代,具有濃厚的政治取向。[1]但從教育實踐的角度來看,教育史上許多偉大教育思想家的教育實踐成就卻無人能出其右;馬卡連柯針對孤兒、流浪兒童進行的成功教育,其難度之巨與數(shù)量之眾,可謂是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因此,西方學界認為馬卡連柯是蘇聯(lián)的杜威,其對于教育的貢獻具有世界性價值。[2]
借鑒西方學術理論的審視,并在國內(nèi)展開實證研究,可重新認識和發(fā)展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本研究以此構想為基礎,探究中國城市家庭教育,希望在延續(xù)20世紀馬卡連柯研究的同時,增添新的認識。
馬卡連柯教育思想具有豐富的蘊含,其中更具普遍性影響的則是“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教育原則,社會交換論可以對這一原則進行有效的解釋與深化。
(一)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馬卡連柯把“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原則,運用了“辯證法”的表述方式。馬卡連柯將這一原則歸結為自己教育經(jīng)驗的本質,認為教育是“我們對個人所提出的要求,表現(xiàn)了對個人的力量和能力的尊重;而在我們的尊重里,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個人的要求”[3]47。對于這一概念的表述,馬卡連柯采用了當時政治和學術語境中通行的辯證法,并論述道:“這種對個人的要求和對個人的尊重,是二而一、一而二的”[4]270;“在辯證法里,這兩個是一個東西,對我們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當我們提出更多的要求的時候,在這種要求里也就包含著我們對這個人的尊重”[4]400-401。
國內(nèi)有關馬卡連柯的研究,都強調(diào)了集體主義的教育思想,雖不乏一些深入解讀,但新意不足。國內(nèi)一些研究者拓展了“要求”的“堅定性與徹底性、明確性與合理性、連貫性和普遍性、統(tǒng)一性與靈活性、以身作則與自我要求等”特征[5],但這些解讀,重“要求”、輕“尊重”[6];浮于表面。相關研究[7],僅是個人自我的揣摩與認識,且以“辯證法”替代了教育領域的諸多研究方法,既無西方學術理論的解讀視野,亦無實證研究方法的拓展,研究的積累與創(chuàng)新價值不足。
當前,國內(nèi)的教育學界已被歐美的教育理論與方法所主導,對于馬卡連柯的教育關注急劇下降,但若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便是一個極有潛力的拓展方向。西方學術界認為,馬卡連柯之所以取得教育實踐的巨大成功,在于個體主義思想的引入適切了前蘇聯(lián)個體主義的西方文化土壤。[8]遺憾的是,西方學界對于這種個體主義的關注停留于研究提示的層面,并未就個體主義及其與集體主義的融合關系進行深究。西方對于馬卡連柯教育思想中個體主義的提示,與國內(nèi)強調(diào)集體主義具有較大差異。這既是深化馬卡連柯研究的一個契機,也顯示出整合其思想中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需要。因此,本研究選擇了能夠將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結合起來的社會交換論,對馬卡連柯“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教育原則進行解讀。
(二)社會交換論中的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
社會交換論是一種內(nèi)容豐富且解釋力廣闊的社會理論,從解釋微觀的人際交往行為擴展到宏觀社會結構,其內(nèi)涵中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相聯(lián)結的邏輯也不斷明朗和強化。
交換作為人類生活的一種普遍形式,既是個人需要滿足的方式,也是社會秩序賴以建立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各種社會交換論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個體交換與社會秩序的關系,同時將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相結合。交換因此也是不同學科研究的一個重心,并有各種豐富的理論積淀,如人類學家對初民社會的研究,經(jīng)濟學“看不見的手”、制度經(jīng)濟學、博弈論、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交換論、社會學的社會交換論、理性選擇理論、交換網(wǎng)絡理論等,從不同方面把個人交換與社會結構聯(lián)結得更為緊密。長久以來,教育一直被視為具有高度文化性與倫理性的領域,社會交換的功利性似乎與教育格格不入,因而社會交換論在教育研究中不受重視。但功利性作為人類的一個重要本性,決定了教育中必然存在交換。皮亞杰就用社會交換來解釋自我與他人的關系。[9]基于此,國內(nèi)有研究者主張,將社會交換運用于學生管理與師生關系之中。[10]因此,用社會交換論來解釋微觀的教育互動具有適用性。
(三)社會交換論與“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社會交換論與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具有極大的契合性,可以有效地整合其有關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教育實踐,進而也可以有效地解讀“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這一教育原則。
馬卡連柯高度重視個體主義的教育需要與特點,并將其與集體主義相結合滲透在教育思想的表述中。在個體主義方面,馬卡連柯認為自己的教育“既是總的和統(tǒng)一的方法,又是使每一個單獨的個人能發(fā)揮自己特點,保持自己個性的方法”[11]80。在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結合上,馬卡連柯有諸多表述,如“對個人的最實際的工作方式就是把個人保留在集體內(nèi),并且要使個人認為他留在集體里是按著自己的愿望,是自愿的”[11]31;“當保護那與個人的利己主義有多方面接觸的集體時,集體也就保護了每一個人,并且保證每個人有最有利的發(fā)展條件?!保?1]35因此,馬卡連柯的思想就集中在:集體要求個人行為,但集體也滿足著個人需要、促進個人發(fā)展,如“從這些關于集體的原理中,就產(chǎn)生了個人發(fā)展的一切細節(jié)”。[11]83這種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相互滿足的結合,實則是一種交換關系的深刻運用,其典型的表達則是“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這一教育原則。
“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教育原則,其實是主張教育者要用“尊重”去交換受教育者對于“要求”的服從:尊重、信任意味著教育者在時間、情感、精力等方面的付出,而要求則是受教育者在時間、人物和努力上的投入;因此,這一原則具有交換的實質、順序性、公平性、最佳狀態(tài)與主體對應性等多種蘊含,試分述如下。
第一,這種交換實質是個性與社會性的交換。尊重、信任具有個體性,意味著對受教育者個體需要的滿足;要求具有社會性,意味著受教育者對社會規(guī)則的服從與內(nèi)化,“沒有要求,那就不能有教育”[3]48。第二,這一原則的表述顯示了交換的時間順序。尊重與信任在先而要求在后,這是社會性建立在個體性基礎上必須的順序,不能顛倒,否則便沒有教育效果。第三,這一原則的“相結合”暗含了交換的公平性,意味著尊重的高低與要求的高低成比例——“要盡可能多的尊重一個孩子,也要盡可能多的要求一個孩子”[3]47。第四,這一原則中的“嚴格”還意味著高尊重與高要求是教育的最佳風格。第五,若是補充表述這一原則省略的主語,即顯示交換主體的對應性,即誰給了受教育者尊重和信任,誰才能夠要求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也才會服從誰的要求。最后,尊重和服從都是高層次的交換物。馬卡連柯之所以能在集體教育的實踐中取得偉大的成就,首先就在于使用了高層次的交換物,即尊重和信任,而非一般的物質獎勵和贊賞。
本研究從上述解釋出發(fā),運用個案研究方法審視城市家庭不同生活成員對于孩子的教育風格,以及孩子相應的行為表現(xiàn)特征。研究從國內(nèi)家庭教育的現(xiàn)實語境出發(fā),將“尊重、信任”替換為關愛,從交換公平性出發(fā),提出關愛與要求高低相搭配的分析框架,并采用了個案研究方法。研究將尊重與信任替換為關愛,主要是基于學術語境與家庭教育的現(xiàn)實來考慮。從學術方面講,關愛是尊重、信任的重要內(nèi)容與表現(xiàn)形式,意義較為接近,馬卡連柯也經(jīng)常就此混合表述,如“這個標準,某種介于嚴厲和慈愛之間的和諧,永遠是應該具備的”[3]237。同時,在中國家庭教育的日常話語中,由于親情濃厚,人們也更多的使用“關愛”這一表達。研究將關愛高低與要求高低相結合,組成分析框架,形成四種組合性的教育風格:一是高關愛與高要求;二是高關愛與低要求;三是低關愛與低要求;四是低關愛與高要求。研究以此作為分析框架,探究家庭不同成員就關愛、要求高低組合所形成的教育風格,并相應的展現(xiàn)了孩子的行為特征。
鑒于上述研究目的,研究選擇個案研究方法。研究的家庭個案源于廣州市的一所小學,包括小學3、4、5年級研究個案共有56個。所有個案資料的都是通過不低于2個小時的深度訪談來完成,訪談地點主要是在學生家里,訪談對象包括學生與家長。案例編碼前半部分的英文字母為案例姓名拼音的簡寫,后面的G/B分別代表男孩/女孩,最后一位數(shù)字代表年級。
(一)城市家庭不同生活成員的教育風格
受社會轉型的影響,在中國當代的城市家庭中,存在多樣化的家庭類型和家庭生活成員。城市核心家庭日益增多是城市化的一個趨勢。由于傳統(tǒng)文化和經(jīng)濟壓力的影響,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簡略后文一概略去)的主干家庭還一定程度存在;同時,即使在核心家庭中,爺爺/奶奶在孩子的假期中也發(fā)揮著教育影響。因各種原因而無法獲得上一輩提供教育和生活協(xié)助的核心家庭,需要其他親戚、保姆或鐘點工的介入來滿足家庭生活及孩子養(yǎng)育的需要。上述各種家庭生活成員在教育風格上具有明顯差異,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各種家庭生活成員的教育風格及數(shù)量分布
從圖中可以看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部分母親與家庭其它親戚的教育方式是高關愛、低要求;保姆和鐘點工則是低關愛和低要求;部分父母則是低關愛和高要求,且主要集中于父親;部分父母具有高關愛、高要求的方式,但人數(shù)較少。
1.大部分母親、爺爺奶奶與其他親戚:高關愛、低要求
傳統(tǒng)文化塑造的“慈母”形象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母親對于孩子具有較多關愛,而要求不足,這在研究中具有較多的顯示。同時,爺爺奶奶對于孫子的疼愛在中國似乎一直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文化,其對于孫輩無限關愛、寬容、袒護、禮讓卻沒有什么要求。研究中的爺爺奶奶,基本都是高關愛低要求的教育風格,僅有2例因為教師職業(yè)與個性等緣故而表現(xiàn)出高關愛高要求。
在媽媽教育方面,典型的都如LJX-G5的爸爸所言:“孩子媽媽對孩子也有一些要求,但總體是太溺愛了。我要是嚴格要求孩子,媽媽就會說我太嚴厲了。不管有事沒事總給孩子買吃的、玩的。我要是說孩子有什么不足,孩子媽媽總是為孩子提供一大堆理由,好像孩子天生就是如此。上小學生活要自理,但是一看到孩子行動慢,媽媽就不假思索自然的把孩子的衣服、書包給他穿上、拿上,基本都想不起要明確要求孩子自己完成。懲罰幾乎都沒有,想起來的時候就說兩句??偸菍ξ艺f‘媽媽要疼愛孩子的么,你嚴格要求么’之類的,我簡直都沒有辦法?!蓖瑯?,研究的其它類似家庭,也有大量爸爸對于媽媽的這種教育“投訴”,或是一些媽媽直接承認自己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
在爺爺/奶奶教育孩子方面,養(yǎng)育更甚于教育。如在袒護方面,HGL-B4的媽媽就抱怨道:“爺爺奶奶對孩子很疼愛的,他們對于孩子教育幾乎沒有什么要求,對于我們給孩子提出的高要求,總還勸戒不要著急,孩子還小,慢慢來之類的。即使因為錯誤行為,我們批評孩子,爺爺奶奶都要護著孩子,我們的懲罰簡直就沒法實施。爺爺奶奶在家,我們嚴厲批評孩子幾乎都不可能,更不用說打罵了?!痹诙Y讓方面,ZMS-G3的媽媽就說:“我們覺得老人辛苦一輩子也不容易的。有時買一點好吃的東西,或是多給老人一些零花錢,老人總是想著孩子,吃的也總是要留著給孩子,錢自己舍不得花,總是給孩子買玩具等。有時給家里買的食品,我們就建議孩子先去讓老人,孩子都不給了,還振振有詞的說,爺爺奶奶肯定不會要的。我們都知道這樣教育不好,但是也沒有辦法?!边@兩則案例展示了父母對于爺爺奶奶教育方式的無奈,更多案例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沖突。由于撫養(yǎng)孫輩是爺爺奶奶的一項家庭職責,但過于放縱的這種教育方式往往讓父母難以接受,自然也帶來兩代人對于孩子家庭教育權利的爭奪與沖突。不讓帶孩子,爺爺奶奶肯定不高興,這已經(jīng)是很多父母的共識。
2.保姆(阿姨):低關愛、低要求
城市中核心家庭,如果父母全職上班,且沒有親戚的幫助,聘請保姆是不可缺少的選擇。保姆一般隨著孩子年齡增大而退出或是被置換為鐘點工。保姆/鐘點工幾乎都表現(xiàn)出低關愛、低要求的教育風格。
在關愛方面,LCN-G3的爸爸就說:“我們工作比較忙,家里聘請的阿姨是全職的,什么家務都做。對于孩子的照顧肯定是缺少不了,如給孩子做飯穿衣,上學、放學接送都有。但是說到孩子的教育,那就談不上了。阿姨來自農(nóng)村,文化程度不高,給孩子講解書上的故事或是陪伴孩子做游戲,那都談不上的。要是我們不在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阿姨基本上都是靠孩子自己排解,哭鬧厲害的時候就是用家里的巧克力、果凍爽、棒棒糖等哄哄,要說是對于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的滿足和關懷是比較少的?!倍谝蠓矫?,ZB-B4的媽媽就說:“家里的阿姨對孩子沒有要求,更談不上嚴格的。凡是孩子需要什么物質條件,家里有的,阿姨都會給孩子。同樣,我們希望孩子在家里能夠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我們在家的時候,我們會督促,但是我們不在家,阿姨是不會要求孩子,都是自己做。同樣,對于孩子犯錯誤,阿姨基本上都是不大批評,從來也不懲罰?!蓖瑯?,對于鐘點工,CZ-G3的爸爸就說:“鐘點工對于孩子基本沒有什么影響,每次都是來按時間把家務做完,就離開了,和孩子幾乎都沒有交流、互動,根本談不上什么影響?!睂嶋H上,保姆或是鐘點工采用這一教育風格既是經(jīng)濟交換的特征所致,也是避免家庭沖突的策略選擇,因為孩子教育往往也是家庭沖突的一個重要來源。如LJX-G5就說:“我們做阿姨的,主要是照顧孩子的生活,教育孩子那是提不上的,而且會引發(fā)家庭矛盾。剛開始做阿姨,還偶爾教育孩子,批評孩子讓孩子不高興,父母也就不高興;教育孩子的語言、方式不對,文化高的父母也批評我。我現(xiàn)在就只管用心在家務生活方面了?!?/p>
3.大部分父親:低關愛、高要求
“男主外女主內(nèi)”傳統(tǒng)性別角色分工與“嚴父”內(nèi)在的一致性極大的影響著父親的教育風格?!澳兄魍狻蓖馕吨赣H在家庭之外的社會投入較多精力,經(jīng)歷豐富,因而非常注重孩子的社會性。這意味著父親一方面因家庭時間不多而給予孩子的關愛不夠,另一方面卻對孩子要求較高。部分母親如果職業(yè)較為繁忙,則同樣具有這一教育風格取向。
大部分職業(yè)繁忙的父親,對于孩子具有高關愛低要求的教育風格,典型的都像MJC-B3一樣說到:“我比較忙,和孩子的溝通時間不多,對于孩子的關愛也就不足。但是我對孩子的要求不能降低,一定要嚴格。不嚴格要求孩子,孩子怎么能適應社會呢。在家里,我們父母對孩子的不足和缺點可以寬容,但是到了社會上,誰會寬容呢,所有錯誤都有代價的。社會越發(fā)展,競爭也就越激烈,孩子的嚴格要求是少不了的。我見過的很多年輕人都很嬌氣,對于自己的缺點不知多少,卻對被人奢求很多,簡直都不是做事的料?!睂τ谶@些職業(yè)繁忙且閱歷豐富的父親來說,社會性是個人事業(yè)成就的基本前提,因而對于孩子嚴格要求也是塑造孩子充足社會適應性的要件。少部分職業(yè)繁忙的母親也持有類似的教育風格。
大部分父親的這一教育風格與大部分母親高關愛低要求的教育風格截然相反,必然引發(fā)父母的教育沖突(也蘊含著馬卡連柯這一教育原則中主體對應的正確性,并從一個側面說明傳統(tǒng)教育中“嚴父慈母”的教育方式錯位)。大部分具有這一教育方式?jīng)_突的家庭,都如CR-G5家庭一樣,其父親就說:“我工作較忙,和孩子接觸的時間不多,嚴格要求孩子,但是孩子不大聽。媽媽和孩子接觸時間較多,對于孩子也較為溺愛,沒有什么嚴格要求。我要媽媽嚴格要求孩子,但是媽媽就是做不到,總是說媽媽天生就做不到,嚴格要求孩子是父親的事。我嚴格要求孩子,孩子不聽,有時候還比較抵觸我;孩子現(xiàn)在小,因為怕我偶爾還聽,大了肯定不行,我覺得遲早要出問題的。為此我們父母之間還經(jīng)常吵架?!边@一典型案例中教育風格的錯位,深刻的印證了馬卡連柯這一教育原則主體對應性要求,“嚴父慈母”盡管表達了教育要寬嚴相濟的教育取向[12],但因風格錯位而教育效果欠佳,正確的則應是“父慈父嚴”或“母慈母嚴”。
4.少部分父母:高關愛、高要求
盡管有部分家庭表現(xiàn)出高關愛高要求的教育風格,但在研究中數(shù)量較少。
在這一風格的家庭案例中,ZH-B5的媽媽富有代表性的說到:“我們覺得教育孩子,關愛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很注意抽出時間來多陪伴孩子,也在陪伴的時候注意與孩子溝通并傳遞知識。當然,對于孩子的要求也不能少,必要的時候也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懲罰??傮w上,我覺得,我們工作偶爾繁忙的時候給予孩子的溝通要是不足,孩子就較為抵觸我們的高要求與嚴格要求,因此我們也有意對孩子寬松一些。但是我們要是陪伴孩子的時間充足,并有較多的情感、心理關懷和知識傳遞,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就會嚴格一些、高一些,孩子也都能遵從履行?!边@一案例是主觀選擇這一教育風格,但還是偶爾會受到職業(yè)繁忙的客觀限制,這也代表性的展示出城市家庭教育的困境:即很多無法實現(xiàn)這一教育風格的家庭,既與主觀認識不足有關,也有大城市職業(yè)節(jié)奏快的客觀影響。
上述分析框架盡管只是一個理想類型,但研究中各種家庭生活成員的眾數(shù)分布已經(jīng)展示出城市家庭教育風格的大體輪廓,繼而各種教育風格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狀態(tài)帶來不同影響。
(二)各種教育風格影響下的孩子行為特征
人歷經(jīng)教育而成為人,不同的教育風格自然影響著孩子的心理與行為特征。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教育風格影響下的孩子也具有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其中高關愛高要求下成長的孩子,由于社會性與個性均有充足發(fā)展而有最佳的行為特征。
1.高關愛、低要求下成長的孩子:個性過度與社會性不足
高關愛、低要求成長下的孩子,往往意味著社會性的不足和個性的過度膨脹,表現(xiàn)出自私、嬌縱、任性、自我、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較少關注他人、禮貌欠缺,規(guī)矩紀律意識淡薄等行為特征。這些既給孩子本身的成長帶來各種問題,也給家庭帶來很多代際沖突。如JJ-B3的爸爸就說到:“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忙就讓爺爺奶奶帶。上小學回家住以后,就發(fā)現(xiàn)孩子非常自私、任性,不服從約束,說也說不聽;在學校里,與同學的矛盾非常多,老師也經(jīng)常投訴,我們覺得教育起來很吃力,講道理有時都沒有什么用的。我觀察別人家的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問題也都非常多,像自私、嬌縱、淘氣,不講禮貌,不懂規(guī)矩,有的厲害得簡直都無法無天、為所欲為了,以后都怎么辦呢?,F(xiàn)在我盡量讓孩子少接觸爺爺奶奶,為此和孩子的爸爸、爺爺奶奶也都有摩擦和矛盾的。為了孩子,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盡管核心家庭的不斷增多是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一個趨勢,但在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期和后續(xù)發(fā)展中,由于養(yǎng)兒防老的文化傳統(tǒng)與降低城市生活經(jīng)濟壓力的需要,爺爺/奶奶對于家庭生活的介入注定還將在相當時期內(nèi)存在,這種教育風格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長期性。
2.低關愛、低要求下成長的孩子:個性與社會性均不足
低關愛低要求成長下的孩子,社會性與個性都發(fā)展不充分,因而具有更多乃至是更為嚴重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如自私、消極、冷漠、孤僻、極端、強迫,物質欲強等。
案例CJX-B3的母親就說到:“我和孩子爸爸離異了,孩子跟著我生活。我在商場工作,每天是下午1點到晚上10點上班,回到家就12點左右了,孩子就基本上已經(jīng)睡了,等到孩子第二天早晨上學的時候,我基本上還在休息,總體對于孩子關愛不夠,要求也不夠。孩子現(xiàn)在顯得比較冷漠,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很孤僻,不大和我交流。老師也說‘孩子在班里和同學的摩擦比較多,和別人打架都是往死里打的那種,和女生有摩擦的時候,甚至追著打,女生躲進了女廁所,孩子還會在廁所門口守著。’我覺得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肯定有問題,但也不知道怎么辦的?!庇捎诟改鸽x異和父親職業(yè)繁忙,更多時間與保姆生活在一起的JZS-B5也具有類似的行為狀態(tài)。
同樣,馬卡連柯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各種行為問題,都與此有關。馬卡連柯所教育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因戰(zhàn)爭而導致的孤兒與流浪兒童,既無人關愛也無人要求,教育之艱,難以想象。正是對這類學生群體的成功教育,奠定了馬卡連柯其在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13]
3.低關愛、高要求下成長的孩子:社會性過度而個性不足
這種教育風格,會導致孩子的個性不足而社會性過度,如過于規(guī)矩、順從、軟弱、自卑、膽小、抑郁、焦慮等;同時,由于沒有關愛的高要求難以被孩子接受,往往還導致孩子具有抗拒、叛逆、欺騙、破壞等行為心理。如LHY-B5的父親就說:“我們工作非常忙,和孩子溝通時間不多。我們也關心孩子的教育,在短暫接觸中,也詢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與學習成績,并要求努力學習、遵守學校紀律。某段時間,班主任通過校訊通發(fā)來的投訴,我們沒有時間講道理就揍的。小時候,他就有些過于規(guī)矩、順從,自卑膽小且不大出去交往,現(xiàn)在大一些了,個頭也長得和我差不多了,就開始有些躲閃、抗拒我的暴力懲罰了,到初中肯定會叛逆的。現(xiàn)在還騙我們了,主要是掩飾自己的一些錯誤行為。我現(xiàn)在對于他以后的教育都開始發(fā)愁了,到了初中,他長得更高了,我肯定打不成了,那怎么辦呢。我和別人交流,覺得孩子這些糟糕行為肯定與我們對他關愛不夠有關系。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這個樣子,也不知道我們改善還來得及不?!?/p>
由于這一教育風格違反了交換的公平性,家長的低關愛無法換取孩子對于高要求的服從,自然也導致孩子成長的諸多問題與家庭教育中的代際沖突,國內(nèi)的研究已不同程度的提及了類似的觀點。[14]
4.高關愛、高要求下成長的孩子:社會性與個性皆充足
這種教育風格是馬卡連柯強調(diào)的最佳方式。成長于這一風格中的孩子,具有充分的個性與社會性、健康心理、積極意識與突出的能力。
CFJ-B4的家長就說到:“我們和孩子溝通比較多,平時也注意多關心孩子,及時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但是對于他的要求,我們也不放松,該嚴格的時候還是要嚴格的,該獎勵的獎勵、該懲罰的懲罰。我覺得孩子現(xiàn)在也懂事,在家里每天做一些家務,學習也自覺,學校老師也經(jīng)常夸孩子努力上進、遇事積極、能力出色,同學關系與師生關系都好?!?/p>
西方學界的研究對此也進行了肯定,并認為如果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營造關懷的氛圍,并運用清楚明確的規(guī)則,那么就可能培養(yǎng)出具有積極自我概念、自我負責、情緒穩(wěn)定、社會能力強、被同伴接納且學業(yè)成功的孩子。[15]
1.研究討論:馬卡連柯與中國城市家庭教育
馬卡連柯“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教育原則蘊含著社會交換的深刻內(nèi)涵,其實質是教育中進行社會性與個性的交換中,促進學生個性與社會性的融合、發(fā)展,進而對于中國城市的家庭教育亦具有跨文化的契合性。
馬卡連柯在教育實踐中總結的“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通過社會交換思想來解讀,既能體現(xiàn)其集體主義的教育取向,亦能揭示其個體主義的蘊含。遺憾的是,國內(nèi)20世紀的研究注重集體主義,研究豐富但創(chuàng)新不多;西方學界推測馬卡連柯思想中的個體主義取向,但頗具意識形態(tài)成見而不夠深入。[16]本研究借此契機,采用社會交換的西方理論重新闡釋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并運用實證方法進行探究,在借鑒、彌補西方研究的同時,延續(xù)國內(nèi)的馬卡連柯研究。研究將關愛與要求的高低交互組合出四種教育風格,并探索了這四種教育風格在國內(nèi)城市不同家庭成員中的展現(xiàn)與相應的孩子行為特征。這既是對馬卡連柯教育思想跨文化價值的一種顯示,也是試圖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馬卡連柯研究的一種嘗試。雖然國內(nèi)不乏各種教育方式的研究引進與經(jīng)驗總結,但是馬卡連柯這一教育原則中蘊含的教育風格分類,既綜合了理論與實踐,兼顧了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取向,也融合了教育目的中社會性與個性并舉的發(fā)展要求,具有明確的教育特色。
國內(nèi)外的家庭教育研究將家庭視為一個分析單位而具有研究誤區(qū)。美國心理學家鮑姆令特(D·Baumrihd)有關權威的、專制的、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劃分[17],以及國內(nèi)有關拒絕型、嚴厲型、溺愛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等教育方式的經(jīng)驗總結等[18],個體主義取向不夠徹底,都以家庭為單位展開,這與現(xiàn)實的差異較大。本研究中的多數(shù)家庭并不具有相同、一致的教育方式,夫妻、代際之間、內(nèi)外成員之間的教育方式差異巨大,甚至出現(xiàn)沖突。因此認為,家庭教育往往是多種教育方式混合的結果,需要從家庭沖突與矛盾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以往視家庭具有統(tǒng)一教育方式的研究分析還存在以偏概全的不足。
2.研究結論
研究結論可以明確的分為思想解讀、中國城市家庭成員的教育風格、不同教育風格下的孩子行為特征等三個方面。
馬卡連柯“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教育原則,從社會交換論的角度來解讀,具有如下蘊含。一是這一原則體現(xiàn)了教育過程中個性與社會性相互交換而融合發(fā)展的主旨;二是這一原則體現(xiàn)了交換的順序性:對于個體的尊重和信任在先,要求在后;三是這一原則體現(xiàn)了交換的公平性,即尊重、信任要與要求成比例;四是這一原則蘊含著高信任、尊重與高(嚴格)要求相結合是最佳的教育狀態(tài);五是補充這一原則被略去的主語,可以顯示出交換主體的對應性。
研究用“關愛”替代“尊重與信任”,并與“要求”在高低兩個層次上分別搭配,探索中國城市家庭成員的教育風格后發(fā)現(xiàn):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其他親戚與大部分母親一般具有高關愛低要求的教育風格;保姆、鐘點工具有低關愛、低要求的教育風格;少部分父母具有高關愛與高要求的教育風格;大部分父親則具有低關愛與高要求的教育風格。其中,“嚴父慈母”的教育風格錯位帶來了欠佳的教育效果,正確的應是“慈父嚴父”或“慈母嚴母”。
在中國城市不同家庭教育風格成長下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與行為特征:高關愛低要求成長下的孩子,個性過度而社會性不足;低關愛、低要求成長下的孩子則具有個性與社會性均不足的行為特征;高要求與低關愛成長下的孩子則具有社會性過度而個性不足的行為特征;高關愛與高要求成長下的孩子則具有充足的社會性與個性,即最佳的行為特征。
3.研究進一步拓展的可能與方向
馬卡連柯豐富的教育思想并不限于“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這一教育原則。運用西方理論視野,探索馬卡連柯教育思想具有拓展價值。本研究雖然展示了馬卡連柯這一教育原則在中國城市家庭教育中的展現(xiàn),但家庭成員采用不同的教育風格,既有教育意識的主觀影響,也有社會文化因素的客觀制約,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也就是不同成員風格混合的結果。這些因素和結果,可構成進一步探索的方向,當然也需要引入更為豐富的解釋性理論。如夫妻沖突、代際沖突(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等家庭沖突不可避免的影響到家庭教育風格,有關工作—家庭邊界理論[19]和家庭治療理論[20]對此均有深刻分析。因此,展開相應的實證研究,可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 Edmund King. Review[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63,Vol. 9(3): 359-360.
[2] Bob Caskey. The Pedagogical Theories of A. S. Makarenko: A Comparative Analysis[J]. Comparative Education, 1979, Vol. 15(3): 277-286.
[3] 安·謝·馬卡連柯. 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下卷)[M]. 吳式穎等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安·謝·馬卡連柯. 論共產(chǎn)主義教育[M]. 陳昌浩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 范云門. 評馬卡連柯的“尊重與要求相結合”的原則[J].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3):24-28.
[6] 劉會. 馬卡連柯“尊重與要求相結合”的教育思想[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1989(4):17-24.
[7] 陳桂生. “德育過程的主體”問對[J]. 江西教育科研,2004 (3):9-11.
[8] Bowen James. Soviet Education: Anton Makarenko and the Years of Experiment[M].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2.
[9] 揭水平. 皮亞杰社會學理論研究[J]. 甘肅社會科學,2005 (3):21-24+59.
[10] 郭赟. 基于社會交換論的高職院校師生文化沖突辨析[J]. 當代教育科學,2012(23):60-62.
[11] 安·謝·馬卡連柯. 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卷)[M]. 吳式穎等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 佘雙好. 我國古代家庭教育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方法探析——從家訓看我國古代家庭教育傳統(tǒng)和方法[J].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116-122.
[13] Lilge, F. Anton Semyonovitch Makarenko[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58.
[14] 徐浙寧. “90一代”城市新移民與當?shù)厍嗌倌甑募彝ソ逃隣顩r比較——以上海市為例[J]. 中國青年研究,2008(1):67-72.
[15] Belsky J. Parental and nonparental child care and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 decade in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J]. 1990(4): 885-903.
[16] Nicholas Dewitt. Review[J]. The Slavic and East European Journal. 1963, Vol. 7(2) : 223-224.
[17] D Baumrind. Parental disciplinary patterns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J]. Youth & Society , 1978(3): 239-267.
[18] 劉金花. 上海市中學生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與臺灣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的比較[J]. 心理科學,1991(1):40-42.
[19] Voydanoff, P. 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perceived Work-Family fit and balance: A demands and Resources Approach[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5(4): 822-836.
[20] [美]薩爾瓦多·米紐慶. 家庭與家庭治療[M]. 謝曉健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責任編輯 于小艷)
·高等教育·
Theoretical Explantion and Case Analysis of Makarenko’s Educational Principle
LIU Luhu
Abstract:Using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Makarenko’ education principle as "respect,trust, combined with strict"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The Study explore its connotation of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and think its core embodies interchange and fusion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ociality, including exchange order, fairness, the best way and the main body correspondence. Case study following this interpretation found that China's urban family members with care and require high and low respectively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four kinds of education styles, and Children growing up different education styles also have different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in which the education style including high care and strict is the best. The study tries to innovate the research of Makarenko’ education thought, but also need to complement and expand.
Key Words:Makarenko; Individualism; social exchange theories; home education; education style
中圖分類號:G04-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62(2016)02-0017-08
收稿日期:2016-01-25
作者簡介:劉錄護,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系副教授(廣東廣州,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