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
摘 要:文章從詩對情感和形式的記憶功用說起,接著轉入譯詩之難和譯詩之可能,以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32首為研究對象,對原詩與幾種譯詩做出對比和解析,總結譯詩對原詩的流失機制,發(fā)掘譯詩對原詩的補充功用以及譯詩所展現出的不同譯者的思維思想方式。
關鍵詞:譯詩;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卞之琳;梁宗岱;梁實秋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5-0049-02
詩能記憶某個時代某些人當時的真實感覺,詩中的眾多可參照物,將建立起一代人的情感空間或精神空間。詩通過翻譯,越過文化、語言差異為他種人所接受。但“移譯之難,詞章最甚”①,譯詩要經歷兩個平行世界間的隔膜,還要越過時空的溝壑,以永遠有不足之處的姿態(tài),面對另一讀者群。譯者與作者不可能“融洽無間”,譯詩和原詩又怎么“和諧共存”?釋贊寧《高僧傳》三集卷三《譯經篇·論》:“翻也者,如翻錦綺,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錦綺”正反的花飾與紋理極為相似,而色澤與質感卻相異。更有嚴苛的詩人說譯詩是不可能的,譯詩只有壞與次壞之分,似“羽毛拔光之飛鳥”②。
然而譯詩一直在不同語言間進行著。經典詩歌有很強的向外“借貸能力”,它們在各種語言的框架下,仍能獲得普遍認同。譯詩是譯者根據原詩的再寫作,專業(yè)的譯詩努力做到最大程度地傳達原詩的意象、語調、節(jié)奏、情感與意境,同時適當增加一些本土藝術性,延續(xù)原詩的文本內在有效性,成為原詩的一種新的存在方式。譯詩,雖不能盡得原詩的“神髓”,也可視為與原詩交流解讀的結果,其對話過程正是譯者和讀者收獲最多的時候。
筆者選取梁宗岱、梁秋實和卞之琳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32首譯本與莎翁原文一并作為研究對象:
梁宗岱的譯本是較為嚴整的12字詩行。1930年代梁宗岱就開始翻譯十四行詩,陸續(xù)也有散篇發(fā)表在文學雜志上,但翻譯工作多次被迫中斷,直到60年代完成全部翻譯。1963年5月到1964年3月香港文匯報連載了梁宗岱的譯本。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亞全集》的第11卷使用梁宗岱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譯本,這個譯本才首次集體亮相中國大陸。
梁實秋的《莎士比亞全集:十四行詩》的翻譯工作也大致完成于1967-1968年間。梁實秋在1930年代受到當時任職于中華教育基金董事會翻譯委員會的胡適的提倡和鼓勵,開始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戰(zhàn)爭期間翻譯工作也是數度中斷。后來梁實秋由香港輾轉到臺灣,繼續(xù)翻譯,1968年包括3部詩集的40卷《莎士比亞全集》正式出版。
卞之琳在上世紀80年代初翻譯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7首,依次是第106,104,73,65,79,82,32首,都收錄在他的譯詩集《英國詩選》中。
為方便具體分析,現將原文及3種譯本列下:
原文:
If thou survive my well-contented day,
When that churl Death my bones with dust shall cover,
And shalt by fortune once more resurvey
These poor rude lines of thy deceased lover,
Compare them with the bettring of the time,
And though they be outstripped by every pen,
Reserve them for my love, not for their rhyme,
Exceeded by the height of happier men.
O, then vouchsafe me but this loving thought:
‘Had my friends Muse grown with this growing age,
A dearer birth than this his love had brought,
To march in ranks of better equipage;
But since he died and poets better prove,
Their for their style Ill read, his for his love.③
卞之琳譯本:
如果我活過了心滿意足的一生,
任死亡無情,把枯骨用糞土掩藏,
如果你還在,你偶爾翻出來重溫
亡友的這些粗鄙可憐的詩行,
拿它們比較受于時代的進益,
雖然誰的的筆都早已勝過一籌,
不為了它們相形見拙的詩藝,
就為了我的愛而仍然把它們保留。
但愿多承你愛惜,把事情這樣看:
“如果朋友的詩才隨時代長下去,
他的愛定會有更為可貴的出產,
足夠和裝備較優(yōu)的并駕齊驅——
他死了,后人居上了;為了文采
我讀他們的,讀他的就為了他的愛?!雹?/p>
梁實秋譯本:
如果“死亡”那賤人用黃土埋我的骸骨,
我了無遺憾的死去,而你尚在人間,
而且偶然的再度來閱讀
你的亡友的拙劣的詩篇,
若拿來和時下進步的詩人相比,
縱然每個人的作品都比我的強,
每個人都比我有更高的造詣,
為了愛,不為藝術,請保存我這些詩章。
啊,我盼你對我有這樣的想法:
“我的朋友的詩才若能隨著時代成熟,
他的友愛必能表現出更高的才華,
在更輝皇的詩人行列中向前邁步:
可惜他已死去,別的詩人都進步了,
我讀他們是賞其文筆,讀他是為不忘舊好。”⑤
梁宗岱譯本:
倘你活過我躊躇滿志的大限,
當鄙夫“死神”用黃土把我掩埋,
偶然重翻這拙劣可憐的詩卷,
你情人生前寫來獻給你的愛,
把它和當代俊逸的新詩相比,
發(fā)覺它的詞筆處處都不如人,
請保留它專為我的愛,而不是
為那被幸運的天才凌駕的韻。
哦,那時候就請賜給我這愛思:
“要是我朋友的詩神與時同長,
他的愛就會帶來更美的產兒,
可和這世紀任何杰作同俯仰。
但他既死去,詩人們又都邁進,
我讀他們的文采,卻讀他的心?!雹?/p>
莎翁原詩中的傾訴者“我”是略顯卑微或纖弱的?!拔摇痹谠V說,但詩中沒有出現一處主格“I”,而是用“my well-contented day”、“my bones”、“thy deceased lover”和“me”這幾個小心翼翼的“我”的替代品;又連續(xù)用到的“shall”與“shalt”都有商量祈求的口氣;而“我”的詩也只是一些“poor rude lines”。詩中用了有“賜予,給予”意思的“vouchsafe”,這里面“我”已經把自己壓到極低的地步?!拔摇睂Α澳恪钡膼鄣目是笾畯娏铱梢娨话摺?/p>
再來看原詩的形式。首先是嚴格的隔行押韻:“day”和“resurvey”、“cover”和“l(fā)over”“time”和“rhyme”等七組押韻毫無爭議。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將第6、7、8句故意按照押韻的方式擺放,按通順的語義擺放應該是“And though they be outstripped by every pen, exceeded by the height of happier men, reserve them for my lover, not for their rhyme”;第2句中的通順擺法也應該是“shall cover with dust”,這種湊韻在十四行詩中很常見,這樣既押韻整齊,也讓讀者在此稍有懸停,達到延展想象空間的效果。其次詩句是較為工整的五個有起有伏的音步組成一個句子。詩的視覺效果參差不齊,而語音效果工整有序。
卞之琳在梁宗岱譯本的基礎上對莎翁的原詩進行了漢語化的改造。他用漢語字組造成的停頓代替英語的語音效果,即“以頓代步”,變成“五頓一句”,同時還保留原詩的韻式。他還大膽地用了諸如“心滿意足”、“枯骨”、“糞土”、“相形見拙”、“并駕齊驅”、“后人居上”等中國味兒濃郁的詞,也將句序按國人思維作調整,讓文意更通順,易理解。但“以頓代步”和漢語化用詞讓這個譯本顯得過于輕松,感情表達也很直接,不似原詩的克制。
梁實秋的翻譯延續(xù)了他一貫的忠于原文、白話散文式翻譯。譯文不拘于原詩的韻式,前面12行押韻較為工整,最后兩句的“了”和“好”并不押韻。梁實秋將“churl Death”譯作“‘死亡那賤人”,譯詩一開始就“口氣”較重。譯詩中諸如“了無遺憾”、“拙劣”、“比我的強”、“更高”、“邁步”等較為“干脆的詞或詞組”的選用讓原詩中的“溫柔氣質”消失;詩中傳達的情愫也不再是愛情,而是友情,原文中的乞求愛情的語氣也不知蹤影,只是為了“不忘舊好”。
梁宗岱的莎翁十四行詩翻譯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極力向原詩靠近。他直接用了“情人”,沒有將“你”“我”的關系友情化。譯詩中“拙劣可憐”、“專為我的愛”、“賜給”、“愛思”等處傳達出了原詩中“我”的愛情之謙卑。而“躊躇滿志”、“鄙夫”、“當代俊逸”、“俯仰”、“邁進”等處用詞較原詩更為強勢。譯詩的押韻也較工整。
梁宗岱譯本中最難得的是他參照原文的五音步,對字數的嚴格控制,即十二字一行,行內的停頓由字組自然形成。有人認為這樣多重限制顯露出美與難的融合,也是對原詩形式的主動模仿;但也有人不認同這種做法,原因是用律詩寫西方的內容是不合適的,為了字數整齊而使得句內節(jié)奏牽強,視覺效果與語音效果不對等,就像“戴著多重鐐銬的舞蹈”。
三位大師對莎翁這首十四行詩的譯詩都不失為一首好詩。但我們在逐一比對時又發(fā)現越來越多的異樣:有一些原有的會被改造、削弱或刪去;有一些原來沒有的可能會被融進去。這一過程的背后有語言的隔閡,有原生文化背景的障礙,有譯者本人的感情,還有譯者所處文化背景的限制,等等,使得當時的譯本不得不以這樣的面目現世。
注釋:
①②錢鍾書.管錐編(1-4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1987,1989.
③莎士比亞(英),屠岸(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英漢對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64.
④卞之琳.英國詩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9.
⑤莎士比亞,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40>:十四行詩[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60-61.
⑥威廉·莎士比亞,梁宗岱(譯).你是春的明媚秋的豐饒:甜蜜的莎士比亞詩歌精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60.
參考文獻:
[1]威廉·莎士比亞,梁宗岱(譯).你是春的明媚秋的豐饒:甜蜜的莎士比亞詩歌精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
[2]莎士比亞(英),屠岸(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英漢對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莎士比亞,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40>:十四行詩[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4]卞之琳.英國詩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錢鍾書.管錐編(1-4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6]卞之琳.十年詩草(1930-1939)[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