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雅麗
[摘 要]信息技術教學中除了教給學生知識,還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在教學管理中、在教學設計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管理;教學設計;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03-0115-01
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具體點說,即社會并不是無數(shù)個獨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盡管社會不可能脫離個人而存在,但是純粹獨立的個人卻是一種不存在的抽象。簡單點說,就是沒有人可以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生活。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對社會負責,對其他人負責的責任感。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逼渲芯鸵笮畔⒓夹g教育要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現(xiàn)在中學生信息技術課上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狀有:上課遲到,曠課,偷吃東西,隨便亂扔垃圾袋,學習態(tài)度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認為上機操作就是玩游戲,上課玩手機,說話聊天甚至打鬧等?,F(xiàn)就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經(jīng)驗淺談如下。
一、在教學管理中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1.組織上課環(huán)節(jié)的管理。上課預備鈴響,在班級組織站隊到機房的過程中,就要嚴格要求學生隊列整齊,不說話,不跑跳,不打鬧,保持肅靜,不影響其他班的上課和辦公室的教師備課,就座時輕拿輕放椅子,讓學生明白人生活在一個大環(huán)境中,要經(jīng)常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被吵鬧會是什么心情。
2.組織學習環(huán)節(jié)的管理。禁止將零食等與上課無關的東西帶到機房,教育學生每個人都要有維護機房環(huán)境衛(wèi)生的責任。機房是公共使用的場所,不是某個人自己娛樂的場所。為了他人和自己都有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每個學生都有義務約束自己。另外,上課應該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教師設置一些提高擴展題,使學習快接收好的學生能自主拓展延伸學習,不至于感到一節(jié)課內(nèi)容太少,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利用好45分鐘,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3.機房設施是學校的固定資產(chǎn),是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重要工具,一個機器會有不同班級的多個學生使用,一定要加強學生愛護機器的責任心,教育學生要愛護公共設施,要有為他人著想的心理。
二、在教學設計中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1.認真?zhèn)湔n,多尋求能吸引學生的素材,讓學生學習的過程興趣高漲,保證在45分鐘內(nèi)能認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而不是沉溺于游戲中,如有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提醒學生先把當堂課知識學會,再放松一會,分清主次輕重。
2.上課學生練習操作的過程中,認真督查學生屏幕,到學生座位處具體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避免學生互相說話聊天或者偷玩手機,虛度每一節(jié)課。
3.注重教學語言,該批評時就批評,讓學生馬上明白自己的語言或動作不文明不合體,及時改正;該表揚時就表揚,比如作業(yè)完成認真,作業(yè)上交及時,回答問題正確,能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等,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和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4.在課堂教學中多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多讓學生給全班展示自己的操作和作品,并能講解,大方地把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經(jīng)驗向全班同學交流共享,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5.在教學素材選擇上,多選擇健康向上,有積極影響的素材,和學生貼近、與社會問題相近的體裁,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了解社會,了解一些課外知識,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增加學生的信息儲備,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和身邊的人與事。
6.注重提問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能反復鞏固已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溫固而知新”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扎扎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
7.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并能及時檢查學生上交的作業(yè),有針對性地指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從而能認真學習,完成作業(yè)。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上一定要采取“嚴、細、實”的教育教學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寓教于樂,使學生樂于學習信息技術,并能在課堂上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