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華
四川省閬中市裕華鎮(zhèn)中心學校 四川 南充 637430
摘 要:閱讀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的期間可以進行聽、說、讀、寫的組合訓練。其天然具有的綜合性和重要性決定了其實成為一堂課的重點,同時也是語文教研的重心。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展開討論,希望給相關的工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發(fā)。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激發(fā);培養(yǎng)
一、三個激發(fā)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卻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許多老師利用情景的創(chuàng)建,開展比賽,預設積分,提問法,多媒體趣味環(huán)節(jié)等,其實很多很好的方法都已經(jīng)被開發(fā)利用出來,然而能夠利用的很好的人卻是少數(shù)。就比如在閱讀一篇感人的詩歌或者散文時,老師在帶讀時將感情充分的融入進去并且表達出來,許多學生會很容易被感染,從而體會到文中的意境,以及老師的對于作者的敬意和對于文學的熱愛。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感知語文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其內(nèi)部驅動力,學生有可能會因此受益終生。
(二)激發(fā)學生的主體地位
自主學習課堂已經(jīng)不是一個新鮮話題,然而在對于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學生而言,自主課堂的開展卻不是那么容易的。要開展小學段的自主課堂,首先教師必須改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去保持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必須要形成發(fā)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一種自由而安全舒適的閱讀環(huán)境是老師應該去為學生營造的。同時在導讀和引導的時候一定要改變灌輸式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平等和諧的感覺。
然而因為小學生的心智和思維都未成熟,所以合理的閱讀引導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要循序漸進根據(jù)每個人的情況逐步引導。否則會事與愿違,弄巧成拙。
(三)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形成
從閱讀思維看,學生從閱讀開始時就進行著詢問到猜測再到期待的循環(huán),這是小學生閱讀的重要興趣支持,教師需要適當?shù)脑匐y點環(huán)節(jié)引導,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感知并且把握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走向的同時更需要對于學生的思維進行拓展,將一些閱讀的思維方法進行一些基礎性的引導,讓一些好的思維方法猶如一顆種子一樣先扎根在孩子們的心中,隨著孩子們心智和思維的日趨成熟,這些思維方法就會發(fā)芽,并且支撐著孩子們的閱讀和成長。因為小學生知識的攝取以及心智的成長跟其認識水平息息相關,而認識水平又是由思維模式和思維方法做一個內(nèi)在支撐,當小學生在與堵上遇到問題,停留在閱讀表面時,老師應該及時的發(fā)現(xiàn)并引導學生找到重難點,并教會學生提問、比較與求證的方法。
二、三個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決定了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教師能夠感悟和把握文本,需要兩種功夫:第一是對文本的理解力;第二是對文本的悟性。語文教師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不是自然天成的,也不是每個語文教師都具備的。對于想成為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人來說,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唯一的途徑就是終身學習,熱愛閱讀。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舉過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在學校工作了33年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觀摩課,鄰校的教師問:“你的每一句話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請問,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堂課?可能不止一個小時吧!”歷史老師回答說:“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一般地說,每堂課我都準備了一輩子。但是,直接針對這個課題的準備,也可以說在教研室里的準備,則僅花了15分鐘?!边@個“一輩子”就是經(jīng)常性閱讀和積累,愛讀書愛思考是語文教師能夠勝任閱讀教學的“本錢”。教師在閱讀課堂中串講串問,平面地梳理教材,課堂語言貧乏等,反映出來的不單純是語言表達的問題,而是文學素養(yǎng)低下的問題,語文教師如果沒有細細地品讀過文學作品,就很難有深層次的思考。
(二)培養(yǎng)孩子感情朗讀的能力
我們知道:“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在讀時,采用評讀,學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發(fā),讓每個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快樂地學習,提高孩子的朗讀能力。
課堂上,我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學習主人,常鼓勵學生互相評,互相合作,常對讀不好的孩子說:別人的點評就是對你的最大幫助。讀不好沒關系,老師和同學會幫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來。聽老師這么一說,一部分原來膽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學生讀完后,我經(jīng)常組織學生進行評讀,如“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哪里讀得好?你能像他那樣讀嗎?”“哪里讀得還不夠,你能讀得比他更好嗎?“誰也想來展示一下?”實踐下來發(fā)現(xiàn),評讀,使大部分學生得到了發(fā)展,課堂上學生用聲情并茂的朗讀來傾注自己的體會,雖然讀法有別,各具特色,但都進入了境界。這正如第斯多惠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nèi)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其實很多學科教學都會說道一個詞,那就是“悟性”或者“靈性”。那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方面如前文所說,通過語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去體會,感悟作者想表達的想法,從字里行間去觀察、推理和猜想其背后隱藏的含義。另一方面,我們要禁止灌輸式或者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模式,老師直接給定義或者解釋,學生做記憶以應付考試,那么不僅阻止了學生的進步,而且扼殺了學生的靈性。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而言,我們需要的不僅僅45分鐘的照本宣科,更多的是應該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進行引導和啟發(fā)。并且在通過提升自己來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教導學生更加先進的思維方法,這才是真正能讓學生受益終身的小學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1]鮑道宏.從“國際閱讀素養(yǎng)進展研究”反思小學閱讀教學[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5,(04):37-41.
[2]朱穗云.民辦高校就業(yè)指導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的分析——以廣東財經(jīng)大學華商學院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5):128-129.
[3]章珊珊.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