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勇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工作也是如此。只有課前的精心預設,才有可能在課堂上實現(xiàn)精彩的生成,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課前的完美預設,并不能給教師帶來理想的效果,原因何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面對的是有創(chuàng)造力,有思想的學生,原始的課前預設,僅僅是備教材、備教師,卻忽略了教學對象——學生。要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精彩的生成,就不能少了備學生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改變觀念,找準師生定位
傳統(tǒng)的課前預設主要體現(xiàn)教師“怎么教”,新課改環(huán)境下的課前預設主要體現(xiàn)學生“怎么學”。其實,在教學活動中,能否解決學生“怎么學”的問題,是教學活動是否有效的分水嶺。新觀念了催生教師觀念的改變,然而,真正的改變源于內(nèi)心,教師一定要從思想上認同“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理念,找準師生定位,而不是一邊喊口號,一邊老樣子。
接受新理念,擺正教師引導著的位置,在進行課前預設時,多想想“這個問題學生要通過什么方式解決”,而不是“這個問題我要怎么講解”。
二、結合學情,找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導向,合理的教學目標能讓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離不開對課標和教材的研究,但就同樣的課程內(nèi)容而言,并非針對所有的學生,所有的班級,設計的學習目標是相同的。
童話故事《丑小鴨》,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的課文,它同時也出現(xiàn)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教材中。同樣一篇童話,小學生和初中生對課文的理解有極大的差異,所以,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自然不能一致。首先,從知識與技能目標上看,小學生的基礎知識還很薄弱,能夠認識文中的生字,會寫一些簡單的生字詞,在此基礎上能夠正確、流暢地朗誦課文即可。同樣的教學目標對初中生來說,就不具任何教學價值了。再從設定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來看,小學教師的教學目標大多設定為:讓學生學會善待他人、尊重他人,遇到別人的嘲笑不灰心。同樣,這個教學目標對初中生來說是遠遠不夠,初中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獨立思考、總結、提升的能力,讀了這篇童話故事后,學生會有個性認知,渴望在傳統(tǒng)的價值觀意義上拓展提升,所以,教師設定的目標也要隨之改變。
學生之間存在諸多差異,年齡、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歷、價值取向等因素,都會對課堂生成的效果有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預設前,“知己知彼”,吃透學生,設定與教學對象最契合的教學目標,避免做無用功。
三、結合學情,調(diào)整課堂流程
我們經(jīng)常在網(wǎng)絡上和參考資料上看到各種優(yōu)秀教學設計、優(yōu)秀教案,這些優(yōu)秀的參考案例,其教學流程的設計都清晰明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同為教師的我們往往贊不絕口,忍不住將整個流程搬到自己的課堂中去,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原本完美的課堂流程,在自己的課堂中卻漏洞百出,狀況頻頻。難道,是自己的眼光出了問題,誤將魚目當珍珠?其實不然,優(yōu)秀的課堂流程本身并沒有問題,只是我們在借鑒的過程中,教學對象發(fā)生改變,教學效果相應的也會改變。
如,有老師這樣預設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文言文《岳陽樓記》:介紹背景,導入新課——誦讀課文,感悟悲喜——問題探究,理解主題——主題升華,課堂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從課堂流程本身來講,對文章的探究逐漸深入,能使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比較透徹的理解。那么,我們嘗試著將這個流程帶進自己班級的課堂中,一堂課后,教師會明顯感覺到,大多數(shù)學生還在云里霧里,這篇文章講了什么內(nèi)容都不是很明確,就更不用說感悟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理想。農(nóng)村學生文言基礎比較薄弱,《岳陽樓記》這種比較長的文章,沒有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沒有辦法自己弄清楚文章意思,就更不用說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了。這也教會我們,不同的孩子對不同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接受新知的進度是不同的,教師在預設教學流程時,生搬硬套,全盤照抄是行不通的,我們要結合學生基本情況,合理預設,適當調(diào)整。
四、結合學情,合理選擇教法
學生的實際特點直接制約著教師對教法的選擇,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科學而準確地研究分析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文《風箏》,作者魯迅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這篇文章,意在揭露封建禮教對兒童的毒害。對于生活在新時代的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還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在預設教法時,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還不能忽略學生與作者的時代差異。針對上述兩方面的學情,選擇傳統(tǒng)的講授法,搞“填鴨式”教學是行不通的。如果教師面對的是普通學生,教師可以選擇講授法+啟發(fā)法,教師設置一些問題,提供相應的背景資料,學生通過獨學和小組討論,逐一解決教師設置的障礙,教師結合學生的成果,做總結提升。若教師面對的學生基礎很好,那教師的教法就發(fā)生了改變,教師可以大膽拋棄講授法,選擇啟發(fā)法+指導法。
俗話說:“千個師傅萬個法”,教法形形色色,不盡相同,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式。我們不能斷言什么教法最適合我們的學生,但我們相信,選擇教法時充分考慮學情,學生定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有所獲。
五、大膽留白,鼓勵學生拓展
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是驚人的,然而這些能力的發(fā)揮需要充足的空間。如果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嘗試著“留白”,如果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擁有更多自主探究拓展的機會,那么,學生的小宇宙很有可能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在設計《荷葉,母親》這一課時,很多教師嘗試用歌曲《母親》導入新課。學生邊看教師準備的視頻邊思考:在你的記憶里,你的母親曾為你做過什么事情,讓你終身難忘?所選擇的視頻里包含了許多熟悉的畫面:母親為孩子縫補衣服、母親為孩子做飯、生病了母親守候在孩子的身旁……歌曲放完,多數(shù)教師會設計一段煽情的導入語,或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我認為,教師這里可以大膽留白,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留兩分給學生,就會有更好的效果。短短的兩分內(nèi),學生原本澎湃的心緒會沉淀下來,會回過頭來咀嚼母愛,自然而然地就進入到了教師預設的氛圍里。
預設時大膽留白,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得輕松,還能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何樂而不為呢?
不可否認,多留一點空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向前走,學生就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