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虎
摘 要: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掌握數(shù)學基本技能的主陣地。由于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暫,切實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力爭在有限的時間里,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是每個小學數(shù)學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細心研究的問題。就如何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效率進行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效率;課堂氛圍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大約有15至20分鐘。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每一個小學數(shù)學教師所共同關注的問題。近幾年,我對如何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效率做了一些研究與探索,有如下一些感想。
一、教師的課前準備要充分,做到有的放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準備不充分的課堂是無序的,必定雜亂無章,課堂的效率也不會高。教師要想上好一堂高效率的課,精心的課前準備是必須的。教師要對教材有整體的把握,甚至可以根據(jù)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把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教師要對當堂課的教學目標了然于胸,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綜合考慮后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確定好課堂的組織方式。教師要精心準備教學用品,比如課件、教具、學具等。課前準備做好了,教師也就心中有底了,教學過程就不會雜亂無章,課堂效率也必定會高效。
二、努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如果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必定會顯著提高,就會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通過制定預習提綱給學生提出課前預習要求,學生通過自學課本,試做練習題,對教學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初步掌握了一些知識和技能,發(fā)現(xiàn)預習中自己弄不清楚的內容。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學習就會更有目的性,課堂效率就會明顯提高。
三、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樣,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就會更加游刃有余、靈活自如,學生學習知識就會情緒高漲、樂學善學。教師要從內心深處喜歡學生,和學生交朋友,經(jīng)常和學生談心,加強交流,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喜歡教師。這樣,學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樂于學習教師所教授的學科,想方設法學好它。另外,課前教師可以采取帶領學生唱首歌,講個笑話等方法,先活躍一下課堂氣氛。課堂上教師要用和藹可親的語氣進行教學,多使用贊揚鼓勵性的語言,充分信任學生,對學生細心引導、耐心指導。教師的語言既要嚴謹,富有啟發(fā)性,還要幽默詼諧。還可以通過一些小游戲,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更容易集中精力,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會更加高效。
四、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很多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jīng)進入課堂,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經(jīng)常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接受知識,這樣更加直觀形象,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和掌握技能。我還經(jīng)常利用實物投影儀讓學生板演練習、演示作圖題的畫法,既直觀形象,又高效快捷。電子白板上可以直接板書解題過程,一鍵就可以清空板書內容,比起原來在黑板上板書方便環(huán)保太多了,徹底改變了數(shù)學老師一身粉塵、又臟又累的形象。
記得在講授“觀察物體”一課時,我把課堂搬進了學校的微機室,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伴隨著優(yōu)雅的音樂,播放《題西林壁》詩朗誦以及廬山的影像資料,學生在贊嘆廬山美景之后,自己動手上網(wǎng)搜索廬山的資料,體會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內涵。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得到的形狀可能也會不一樣”,從而引入今天的新課內容:觀察物體。然后,通過觀察多媒體演示的三維立體圖形,師生共同探究學習新課內容。最后,利用微機室的電子教室功能,將練習題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在電腦上進行解答,上傳自己的答案,教師再利用電子閱卷功能檢查學生的做題情況,進行講解和點評。整節(jié)課學生興致勃勃,參與度極高,高效快捷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良好。
總之,為了打造高效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我們要精心做好課前準備,努力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學習習慣,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根據(jù)課堂需要合理選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相信我們只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原則,以先進教育理論作為指導,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不斷總結與完善,一定能真正提高小學數(shù)學的課堂教學效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學文.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導入探究[J].學周刊,2015(35).
[2]張蓮.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效率[J].赤子(中旬),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