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葛浩文(1939-),美國著名漢學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迄今已經(jīng)翻譯了30多個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是有史以來翻譯中文小說最多的翻譯家,被譽為“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本文就葛浩文英譯當代中國小說的翻譯思想和策略進行了探討,同時指出了前人研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為后續(xù)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葛浩文翻譯活動奠定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葛浩文;英譯當代中國小說;翻譯思想;翻譯策略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國著名的漢學家,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出生于1939年,1961年畢業(yè)于長灘加州州立大學,之后于服役期間在臺灣學習漢語,現(xiàn)任圣母大學講座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葛浩文的成名作是1974年翻譯出版的《蕭紅評傳》,之后曼氏亞洲文學獎三位得主之作品也均為葛浩文譯作,包括2007年的姜戎《狼圖騰》、2009年的蘇童《河岸》和2010年的畢飛宇《玉米》。2012年,葛浩文英譯的莫言作品《紅高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其翻譯嚴謹而講究,“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漢學大師夏志清在《大時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選》的序言中盛譽葛浩文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之首席翻譯家”。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將葛浩文比喻成“接生婆”,他在《紐約客》雜志上寫道:“在美國,中國當代小說翻譯差不多成了一個人的天下,這個人就是葛浩文?!蹦员救艘苍?010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校區(qū)演講時說:“如果沒有(葛浩文)杰出的工作,我的小說也可能由別人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但絕對沒有今天這樣完美的翻譯。
翻譯思想是指譯者本身對翻譯工作的宏觀認知,即譯者對翻譯的總體觀念。這種觀念會影響到譯者對譯文本、翻譯策略、方法等方面的選擇和應(yīng)用。系統(tǒng)研究譯者的翻譯思想,不僅有助于把握譯者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和方法,而且可以深化我們對于譯者翻譯行為背后的不同驅(qū)動因素的理解。在此,筆者將選取論文中的典型代表,總結(jié)其主要翻譯思想,并指出其指導下的翻譯策略。
孟祥春(2015)認為,葛浩文的翻譯思想主要包括翻譯功用論、策略論、認識論、過程論與標準論。他把葛浩文的翻譯思想歸結(jié)為“在全球文學生產(chǎn)大語境下,以‘忠實為前提、以‘可讀、平易、有市場為基本訴求、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凸顯自我的‘再創(chuàng)作”。孟祥春將其解讀為“‘全球文學生產(chǎn)大語境體現(xiàn)了葛浩文的全球視野;‘忠實讓其翻譯成為翻譯;‘可讀、平易有市場是翻譯的標準論,確保了翻譯取得成功;‘凸顯自我是對譯者的解放與主體性的高揚;‘再創(chuàng)作屬于認識論,抓住了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提升了譯者地位”。
胡安江(2010)則從文本選擇、文本的準確性、可讀性和可接受性等視角切入,分析了葛浩文以讀者為中心的翻譯思想,認為葛浩文強調(diào)譯文的準確性、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此外,胡安江還認為:“總的來說,葛氏翻譯時秉承與信守的‘快樂原則與‘讀者意識,以及在此理念下葛譯對于‘準確性、‘可讀性與‘可接受性的追求與強調(diào),構(gòu)成了漢學家譯者模式的另一種言說類型”。胡安江還引用了葛浩文的話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當我意識到自己是在忠實地為兩個地區(qū)的讀者服務(wù)時,那種滿足感能讓我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始終保持快樂的心情。”
王海平(2011)在文獻中總結(jié)葛浩文的翻譯思想主要為:“葛氏還是比較看中翻譯的忠實性的,但他也強調(diào)譯文的創(chuàng)造性,追求兩者的統(tǒng)一?!彼惨玫搅烁鸷莆牡脑挘骸拔覠釔蹌?chuàng)造性與忠實于原著之間的沖突,以及最終難免的妥協(xié)”。
在以上翻譯思想的指導下,葛浩文采取的翻譯策略具體如下:
孟祥春(2015)認為葛浩文的翻譯整體上是“異化”和“歸化”相通,“直譯”和“意譯”相協(xié)調(diào),“但不容否認的是,葛譯‘歸化與‘意譯的傾向性更為明顯,這顯然是為‘可讀性服務(wù)的”。孟祥春還引用了葛浩文原話來印證自己的觀點,在美國,“‘意譯派在出版方面更勝一籌,因為無論是商業(yè)出版社還是大學出版社都推崇意譯派的譯著……在那些‘可譯的小說里,‘可讀性好的譯作才能出版”以及“為求忠實,我首先試圖忠實于作者的語氣,尤其在對話中。如果直接翻譯不合適,我就發(fā)揮己見,變通處理文本以達目的”。
胡安江(2010)的研究則表明葛浩文的小說翻譯策略,主要為歸化策略。他強調(diào)就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而言,歸化式譯法應(yīng)當成為主要的翻譯方法。只有如此,中國文學譯本才能走近西方讀者,走入西方主流文化,從而讓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文化與思維方式。
作為一名名震國際的漢學家及翻譯家,葛浩文為中國當代小說的英譯付出了許多心血與汗水,不僅推動著中國優(yōu)秀文化“走出去”,并且為日后漢語文本的翻譯提供了借鑒和模板。本文通過總結(jié)對葛浩文英譯中國當代小說的相關(guān)研究,著重介紹了其翻譯思想和翻譯策略,并指出了局限性與不足之處:整體性研究相對匱乏;研究范圍相對狹窄;創(chuàng)新性觀點相對較少等。希望本文能為葛浩文英譯中國當代小說的研究開拓新的視野,同時為后續(xù)研究做準備。
【參考文獻】
[1]胡安江.中國文學“走出去”譯者模式及翻譯策略研究——以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為例[J].中國翻譯,2010(6)
[2]孟祥春.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譯研究[J].外國語,2015(7)
[3]莫言.我在美國出版的三本書[J],小說界,2000(5)
[5]田志凌.當代作家如何“走出去”?[N].南方都市報,2006-03-04.
[5]王海平.葛浩文和他的中國文學英譯[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1,31(6)
作者簡介:王曉銳(1994.2~),性別:女,籍貫:山東德州,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學歷:2016級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