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活動實際上也是一種交際行為,不僅要完成兩種語言間的相互轉換,也要促進兩種文化間的交流。近年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已成為翻譯領域日益關注的熱點之一。所謂文化負載詞,是指某一民族文化中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詞語或詞組,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由于中西方在自然環(huán)境、宗教、習俗、文化意象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文化負載詞的獨特性和復雜性給翻譯帶來了諸多困難和問題,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本文以深具影響力的儒家經典《論語》為研究語料,試圖運用關聯(lián)理論,分析《論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探討譯者如何尋找最佳關聯(lián),從而將原文本的信息意圖或交際意圖準確傳達給譯文讀者。同時,筆者在研究分析的過程中,也總結歸納出一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及策略,并結合具體案例進行闡釋說明。
關鍵詞:《論語》;文化負載詞;關聯(lián)理論;最佳關聯(lián);認知環(huán)境
1關聯(lián)理論下的翻譯
關聯(lián)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示意—推理過程,全過程涉及到三個交際者,即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更具體的說,翻譯行為包含兩個示意—推理過程。在第一個示意—推理過程中,原文作者向譯者示意其交際意圖,而譯者則根據(jù)原文的語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語言刺激以及關聯(lián)原則對原作者的交際意圖進行推理理解。完成該交際過程后譯者進入第二個示意—推理交際過程,其根據(jù)原語篇、自己對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譯文語言環(huán)境和其對譯文讀者的期待的估計,向譯文讀者示意信息,而譯文讀者則對其示意的信息進行推理理解。
2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文化負載詞是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詞語,也是一個民族語言系統(tǒng)中直接反映該民族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的語言。在語言系統(tǒng)中,最能體現(xiàn)語言承載的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的社會生活的詞匯就是文化負載詞。
但是在翻譯實踐中,文化負載詞往往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譯性,其翻譯是一大難點。譯者在翻譯這些文化負載詞時很難在對應語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誠然這給譯者在翻譯上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但同時也為翻譯研究領域提供了探索進步的視角和方向,研究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促進國家間的跨文化交際。
3《論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價值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典籍,不僅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對世界的思想文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論語》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負載詞,而這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對中西文化的傳遞溝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4關聯(lián)理論下《論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探究
4.1直譯法
如果源語詞匯承載的文化信息不是非常明顯,或者譯語讀者對源語文化有較強的認知水平,無需用過多的努力就能通過上下文或自身語境輕松推斷出原作者的意圖,則譯者可以采取直譯的翻譯方法。如: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p>
譯文:The Master said,“A man of honor is composed but not arrogant.A petty-minded man is arrogant but not composed.”
譯文分析:文中“君子”與“小人”、“泰而不驕”與“驕而不泰”結構字數(shù)相同,屬于典型的對偶句式。譯文在對“泰而不驕”以及“驕而不泰”的處理上以兩個形容詞及其否定形式保持了譯文結構上的對稱性,這與關聯(lián)理論的最佳關聯(lián)相一致。此處采用直譯法翻譯,準確表達出了君子之道與小人之為,譯文讀者無需付出太多努力就達到了與原文讀者的最佳關聯(lián),很容易通過字面意思識別出作者的隱含意義,譯文不僅實現(xiàn)了原作的交際意圖,也傳達了信息意圖。
4.2直譯加注法
由于認知環(huán)境不同,有時對于原語讀者顯而易見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譯語讀者來說則可能無法理解。即譯語讀者無法從輸入的信息中,激活相關的認知心理圖式,通過推理,識別原作的交際意圖。此時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目的,譯文既要傳達原作的文化色彩,又要考慮譯語讀者的認知能力,使其無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就能獲得充分的語境效果,譯者可采取直譯加注的方式。如:
原文:執(zhí)圭,鞠躬如也,如不勝。
譯文:(At the ceremony to meet a foreign mission,he bent his body slightly forward,)the jade tabelt①seemed too heavy for him to carry.(①:A symbol of authority given to him by his ruler.)
譯文分析:“圭”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形狀上圓下方,被用做出使列國、朝覲禮見的玉器,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的象征,同時也可反映一個人的身份及等級。對于“圭”的解釋,譯文采取了直譯加注的翻譯方法,并且在文內加注、補充說明“圭”的使用場合。譯文在準確將“圭”的表層意義傳達的同時,又最大程度地將“圭”的聯(lián)想意義表現(xiàn)出來,從而讓譯文讀者了解其后的文化深意。這樣譯文讀者不僅能以較小的推理努力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能充分體會到中國文化的獨有特色,實現(xiàn)了原文與譯文讀者的最佳關聯(lián)。這種直譯加注法,除了能使譯語讀者加深對原作的理解外,也會增加原語的文化背景知識,使譯語讀者付出同樣努力得情況下獲得額外的語境效果。
4.3意譯法
當原語的文化色彩很濃,直譯的話,往往會超出譯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即使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仍無法理解原作的意圖;直譯加注又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造成交際中斷,使譯文失去與讀者的關聯(lián)性。此時可采用意譯法,將原語的文化負載詞語的內涵意義明晰化,保留原語的語用效果,這樣不僅傳達了作者的交際意圖,同時又使譯語讀者無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就能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如:endprint
原文:子曰:“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譯文:The Master said,might now be wearing our hair loose and folding our clothes to the left!Note:As the barbarians do.
譯文分析:“左衽”意為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qū)以外少數(shù)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爸袊鴤鹘y(tǒng)文化中右與左的象征——以《禮記》為例”中提到左象征著地位低下、貧困潦倒。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如果一個人的衣襟朝左邊開著,他將會被認為成是野蠻之人。讀者沒有此語境假設,如果將“左”直譯,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將無法傳遞給讀者。此時采用意譯法,并加上注釋,在傳遞出交際意圖的同時也保留了源語形象,使讀者的認知語境被擴大,了解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因此,從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角度來講,譯文遵循了最佳關聯(lián)準則。
4.4拼音加注法
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過程中,有時為了保留漢語特色,可以采用拼音加注的方法進行翻譯,在直接譯成拼音之后,譯者可在文外加注,來進行意義上的闡釋與說明,從而使譯文讀者更好的進行理解。如:
原文: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The Master said,“After the first offering of wine,I dont want to go on watching the Di ceremony.”②(②:A ceremony for offering sacrifices to ancestors.Conducting the Di ceremonial service was reserved as the sole right of the King.Hence Confucius could not bear to see it conducted by the duke of the state of Lu.)
譯文分析:“禘”、“灌”兩字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禘”在周禮中特指天子按列位順序向祖先獻酒的祭祀活動,“灌”是天子祭祀時的第一次獻酒。直接明了地采用漢語拼音來翻譯“禘”、“灌”二字,保留了漢語的自身特色,同時,譯文又在文外加注說明了“禘”只是天子的權利,其余士大夫這樣做是有違禮制的,以此來解釋“吾不欲觀之矣”的原因,從而豐富了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消除了他們的困惑。此處采用拼音加注法,使譯文讀者以最小的推理努力了解到孔子對禮的重視以及對非禮行為的不滿,實現(xiàn)了與原文的最佳關聯(lián)。
5結語
本文旨在關聯(lián)理論的框架下,以關聯(lián)理論中的最佳關聯(lián)為翻譯原則,以《論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為例,探討如何運用關聯(lián)理論更好地指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通過以上的研究與探索,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理論可以科學有效地指導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基于關聯(lián)理論,翻譯活動中對于文化負載詞的處理,應該充分考慮原文作者的意圖及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根據(jù)最佳關聯(lián)原則選擇適當?shù)姆g方法,使譯文讀者獲得最佳的語境效果,實現(xiàn)與原文的最佳關聯(lián)。通過對原文本中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進行分析,譯者應靈活變通地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盡可能地將原文作者的意圖傳達給譯文讀者,有效激活譯文讀者腦海中相關的文化認知圖式,使它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從而達到最佳關聯(lián)。
參考文獻:
[1]David,Katan.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Interpretersand Mediat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lackwell,1991.
[3]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文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1.
[5]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6]李瑩.論《論語》在英美的翻譯與接受[D].四川大學,2002.
[7]莫麗紅.從關聯(lián)翻譯理論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D].南華大學,2011.
[8]楊伯峻.論語譯注[M].上海:中華書局,1980.
[9]張暴然.中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
作者簡介:
曹清華(1993—),女,漢族,碩士,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學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