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榮
【關鍵詞】 小組合作;問題;主動性;目標;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9—0080—01
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是一種開展教學的有效方式,經(jīng)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老師必須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本文結合實踐分析探討小組合作學習的一些問題和策略。
一、目前小學數(shù)學小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1.小組合作學習呈現(xiàn)表面化
小組合作學習便于通過小組中的成員進行分工、合作,進而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它要求小組內(nèi)的成員不但要認真做好自己的事,還要團結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而完成好自己的任務的目的便是合作,也是合作的前提條件。但是在目前的合作學習中,有些學生沒有認識到這些,只是完成自己的任務,沒有合作的意識,甚至根本不愿合作,這樣便會出現(xiàn)各行其是,無法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的現(xiàn)象。因此,這樣過于表面化的小組合作學習,只是徒有其表,未有其實。
2.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
在小組合作之中,必然會出現(xiàn)成員水平不均衡的現(xiàn)象,也必然會存在各種層次的學生。對于同樣的問題,有的學生便會積極思考,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有的學生便不會思考或者思考困難,別人說怎樣便怎樣,導致學困生在小學合作學習中的收益比老師講解的收益還少。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老師沒有認真了解小組中每個成員的學習實際情況,單純認為部分學生便是代表整個小學的水平;其二,老師沒有恰當?shù)貙π〗M進行指導和督促,致使小組間的分工不合理、不明確。
3.小組合作中學生的主動性不足
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成員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必須讓學生主動參與。但是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中,部分學生參與意識薄弱,總是聽別人說,看別人做。這樣便會出現(xiàn)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參與不積極,聽、說、思考能力都無法提升,使整個小組的合作學習效率低下。
4.評價和獎勵過于重小組、輕個體
評價和獎勵過于重小組,輕個體,這樣會將老師引入一個教學的誤區(qū),老師總是將評價和獎勵過多地部分放于小組整體之上,使小組成員中的個體無法充分發(fā)展。
二、提高小學數(shù)學小組教學效率的對策
1.老師要正確處理形式與目標的關系
無論實施怎樣的教學形式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學生的綜合發(fā)展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來實現(xiàn)。老師所有的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都要以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中心。小組合作學習不單要讓學生掌握充足的知識技能,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小組的成員構建起一種團結互助的關系,讓學生對小組中的學習任務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以確保小組合作學習不再呈現(xiàn)形式化。
2.老師要正確處理好小組成員的學習差異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便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之中,進而感受成功的樂趣,如果老師處理不好小組成員的學習差異,不但無法達到教學目標,反而會導致學生間的差異拉大。老師可以從四方面出發(fā),第一,要和學生們多交流,做心靈上的朋友,進而鼓勵學困生積極參與學習,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即使不正確也沒有關系;第二,可以在組內(nèi)實施優(yōu)先回答的策略,引導學困生主動說出自己的思路,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第三,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之后詳細分析一下過程;第四,老師要重視對學困生的學習指導,多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以便于更好幫助他們發(fā)展。這樣可以逐漸使小組成員間的差異縮小,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3.老師要善于設計問題
老師設計問題時要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中心,要有利于學生思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促使合作學習更好發(fā)展。因此,問題不可過于簡單,如果太簡單無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能力
首先,老師在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使他們體驗到合作學習的益處,愿意進行合作學習;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討論問題,這樣學生們便可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最后要引導學生建立互信和互助的關系,同時要引導學生以友好的方式對待爭議,這樣便可以使學生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
綜上所述,小學數(shù)學小組教學對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都有好處,還可以給其他科目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老師要善于探索小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找到原因,及時進行改正,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多思考問題,創(chuàng)新出新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數(shù)學知識。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