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wèi)娟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校人手一臺iPad?;ヂ摼W已充分融入當代教學的過程中,互聯網技術與教學的結合成為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教師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小組合作學習的科學課堂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學生開展小組合作, 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科學課堂的效率。
[關鍵詞]互聯網+;小組合作學習;實踐;iPad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06-0042-02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
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采取了“六步三查”的模式。六步是:(1)課前預習;(2)課前分工;(3)組內小展示;(4)班內大展示;(5)歸納總結;(6)當堂檢測與評價。三查是:(1)(2)步檢查預習;(3)(4)步檢查知識學習情況;第(6)步檢查知識掌握情況。整個課堂過程都以各層次學生的展示、點評為主,教師只是適時加以補充、點評,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怎樣做好第(3)步的組內小展示,第(4)步的班內大展示,從而完成本堂課的學習任務,對知識的掌握及教學任務的完成顯得尤為重要。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科學課堂實踐中的現狀
1.時間短,分工、組內合作流于形式
利用課前5分鐘小組長進行任務分工的小展示,組長在這有限的5分鐘內既要閱讀組內的錯題,又要根據題目的集中錯誤情況進行合理分工,時間倉促,往往只能流于形式,分工解釋錯題實效性差。在小展示時,不能將組內錯題情況集中展示,組長只能介紹正確的解題過程,缺乏對組內成員錯誤的分析。
2.對不參與合作的學生缺乏有效措施
小組合作分析導學案知識的過程中,仍會出現個別學生置身事外的不合作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評價機制不能當堂呈現,一段時間后的評價結果也只是針對該小組,不能體現對個人的單獨評價。這樣的評價制度對這類學生的約束力小,再加上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都是圍坐在一起的,教師不能及時發(fā)現,使得小組合作在整體性上存在缺陷。
3.實驗展示,現象不明顯
小展示時,科學課上的實驗研究在自己的組內進行,范圍小、距離近、現象明顯,學生通過現象較易得出結論,但如果在班上大展示,就得把器材拿到講臺上重新再演示一遍,不僅費時間,而且不少學生只能遠距離觀察,實驗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三、“互聯網+”下小組合作學習在科學課堂的實踐
1.利用iPad和網絡的功能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將iPad的各項功能利用起來,借助網絡,解決傳統(tǒng)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1)利用iPad拍照和網絡進行及早、及時的呈現
教師要提前將批改好的導學案,利用iPad上傳給每組組長,組長截取本組成員的錯題,同一類題歸納整理,再上傳給本組各成員。這樣,上課的前一天,各小組的成員在家就能知道明天所學內容的導學案中,本組將要討論學習的內容,且本組成員對同一類題中的各種錯誤也有充分的時間分析思考,在第二天課堂小展示環(huán)節(jié)上的討論就更有針對性。這樣的合作不僅給思考慢、理解能力弱的學生提供了理解的時間,而且也給了他們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不再只是被動的旁聽者,也是積極的參與者了。在不斷的參與中,這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都會在潛移默化里逐漸進步、提高。
(2)利用iPad的評價軟件和網絡,及時反饋
小組成員在組內展示時,教師巡視,有些成員也會游離在小組合作的討論之外,教師顧不過來,組長管理不了。利用iPad里的評價軟件,能隨時關注學生是否參與其中,一旦有游離、不參與的,組長可以馬上給出評價,教師瀏覽評價軟件,就能看到每組的參與情況,并根據參與情況對個人、小組評價打分。在小展示結束或本堂課結束時,將本堂課的小組得分、個人得分發(fā)布公示,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約束學生的不規(guī)范行為。這就好像給游離的學生帶上了“孫悟空的緊箍咒”,大大提高了組內小展示的范圍,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3)利用iPad的錄音、視頻等功能有效展示結論和實驗
在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小展示時,可用iPad記錄本組在小展示時得出的正確結果。大展示前,只要把結論中的文字表達、圖形等發(fā)送到學生的iPad上,播放錄音,再加以對應的看圖解釋,這樣的大展示分析知識直觀又清晰,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
對于一些實驗過程,在小展示的研究中可以用iPad的視頻功能將實驗步驟、現象拍錄下來。例如,在進行凸凹透鏡性質的小展示時,小組成員一起根據導學案的引導,自己逐漸研究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并用視頻拍錄下研究過程(記錄過程也可包括組內的失敗研究)。然后班內大展示時,小組代表將自己的視頻同步到教室電腦的大屏幕上,大家一起觀看,對能得出正確結論的成功視頻達成共鳴,對失敗的研究視頻一起討論、分析原因,商量如何改進,重新操作、驗證等。這樣的課堂,學生始終熱情高漲,情緒激昂,對知識學習興趣很濃,效果甚佳。
利用iPad的視頻記錄,同步播放,還可以讓組內動手能力弱的成員先操作實驗,然后其他同學幫助改進,從而展示正確的實驗過程,觀察得出結論。這樣在大展示的時候,播放視頻并同時解說,就能幫助一部分落后的學生理解正確結論的得出過程,更好地掌握知識。此外也克服了小展示只是能力強的學生在操作、大展示只是一些學生在“獨播”的現象,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共同分析學習和提高。
2.利用白板技術,解決畫圖難題
小組合作的第四個環(huán)節(jié)——課堂大展示,對一些電路圖的描繪、連接的學習展示,可利用白板上的各項功能,省卻了不斷重復畫圖的累贅,對電路圖的分析簡捷、有效。例如,在串并聯電路正確連接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實物臺的展示、圖片的發(fā)送、與教室電腦的同步等,將一些圖形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利用教室電子白板的畫圖功能,直接進行線路連接或用不同顏色的白板筆區(qū)分畫出并聯電路的不同支路、干路等。整個過程實物元件不需要重復畫,而且教師可以利用白板的隱藏功能,隨時完成電路圖的一題多變,異圖歸一。清楚、直觀地展示電路圖的連接方法,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對知識掌握起來也就更輕而易舉了。
3.運用iPad的作業(yè)布置功能,及時學習反饋
知識學完之后,教師即可用iPad進行課堂作業(yè)的布置,學生在課堂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好并上傳給教師,教師馬上就能知道各人的答題情況、正誤情況(系統(tǒng)自動批改),每題的錯誤率及哪些學生在該題出錯等信息。而且可以即時批改、點評,甚至可以利用作業(yè)配套的語音錄制功能,一對一地對不同學生的錯誤情況給予語音解釋,上傳給學生,學生馬上就能收到自己的答題情況和教師的語音解釋。即使課堂上來不及,仍可在課后查看教師的批改反饋內容,將錯題訂正好。這樣的點評和分析,大大減少了時差,避免了今天學,回家做,第二天批改,找時間訂正的時間差,使知識在遺忘發(fā)生之前就能得到一定的鞏固。
4.運用手機的同屏功能,解決難題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遇到一些實驗操作、現象的描述,單憑口頭表述無法使學生理解清楚。在 “互聯網+”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工具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難題。例如,在剛學習顯微鏡這部分的知識時,在顯微鏡操作步驟的“對光”中,要求調節(jié)顯微鏡直到視野中出現一個明亮的“亮斑”。以往學生對“亮斑”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導致在學生自己操作時,教師需要逐個指導。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利用教室電腦和手機在同一個WI?鄄FI下的同屏技術,將手機的攝像頭直接緊貼顯微鏡的目鏡,通過手機就將顯微鏡下的視野同屏展示到教室的大屏幕上,學生能直觀地從大屏幕上看到顯微鏡下的一切,“對光時的‘亮斑”“觀察時的目標偏在一側怎么移動”“培養(yǎng)皿中綠色蟲子逆時針移動,看到的圖像怎么移動”等等現象,在手機的同屏技術之下一覽無遺。同屏技術的使用,使學生在第一次接觸顯微鏡時,通過大屏幕上教師的直觀演示,就能清楚地知道觀察到什么現象就意味著顯微鏡調節(jié)好了和怎樣正確調節(jié)目標到觀察的視野中央,同時也減輕了教師逐個指導的麻煩。這使學生在首次學習時,就能較好地掌握顯微鏡的使用,為以后獨立操作顯微鏡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四、“互聯網+”下小組合作的科學課堂成效
1.成效一:學生動手實驗操作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
“互聯網+”下小組合作的課堂井然有序,學生認真傾聽,積極、踴躍點評,抖擻著精神爭取每一次發(fā)言展示的機會,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我可喜地發(fā)現,每名學生都能就某一陌生問題即時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思維清晰,言簡意賅。這樣的課堂讓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
2.成效二:教師能力的改變
為了引導學生利用好教師編制的導學案,順利把知識學會,教師鉆研教材更深、更細,而且不斷摸索出一些簡單易懂的學生自學能掌握一定知識的方法。教師對重難點的把握更準,控制課堂的能力有了提高,課堂的點撥水平不斷進步和提升,對出現的多媒體工具能熟練并合理運用,提高了教學質量。
3.成效三: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提高了學習效率
“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成了iPad、電腦、網絡、投影等工具的實際操作者,可以與教師交互、與課程內容交互、與媒體交互、與學習伙伴交互,還可以隨時隨地提問、留言,在各種交互中,相互點評,主動參與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由來已久,看似簡單,但在這樣的“互聯網+”時代,應用好各種信息技術,切實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性,值得研究。在網絡信息充斥生活的時代,利用互聯網,研究小組合作,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組的群體智慧,對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吳效鋒主編.新課程怎樣教Ⅱ——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5.
[2] 余勝泉.基于Internet的學習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1998(4).
[3] 朱競,李建耀.必然抉擇: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J].中國電化教育,2001(9).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