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逐漸凸顯,對話教學的理念越來越被提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通過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形成民主、平等的對話型師生關系,在對話與合作中共同學習。
【關鍵詞】對話教學;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苯處熢诮虒W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形成“我—你”式的對話教學。
一、對話教學的概念
對于對話教學概念的理解,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界定。筆者所要論述的是: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以對話為媒介,將教師、學生、文本三者合理協(xié)調,相互討論啟發(fā),啟發(fā)學生內在的潛能,達到學生人性化的發(fā)展。
二、對話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
對話教學的過程中,前期準備階段,教師與文本之間成為平等的對話關系。教師要將文本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這也是語文課堂中老師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教師要深度解讀“作者文本”,從文字中去體會作者傳達的感情、意蘊,從而找到自己教學的切入口,經過教師思想過濾帶到課堂之中,讓學生在重組的信息中思考,開展教學,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教學效果。
教授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小兔運南瓜》的教學案例,共分為了五個部分的內容:一是以小兔子進入南瓜地碰見南瓜課件導入,提出“小兔子怎么樣才能把南瓜運到家里”的問題,激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是全班同學交流,展示自己的辦法,表達自己的見解,老師提出讓同學幫助小兔選哪種辦法;三是同學們討論爭議選出最佳方案;四是課后,將小兔子運南瓜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五是進行教學反思,教授人從問題入手生出了一個教師文本,將作者文本的外表拆除,將文本轉化為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外化,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鼓勵他們積極思考。
(二)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
文本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能呈現(xiàn)出來的小學課本一定是經過精挑細選篩選出來的精華,但是文本自己不會講話,學生需要通過閱讀文本,理解文本,領悟文本,經過自己的內化,文本才會有價值。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表現(xiàn)親情的選文有15篇,這些篇目表現(xiàn)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奉獻、親情,一部分傳達是父母對于子女的愛,一部分是子女對于父母的感恩。如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子》,學生通過自己與文本的對話,體悟文章中傳達的深厚父子感情,學生在文本的啟發(fā)之下,通過與現(xiàn)實生活的融合不僅能夠體會文本所給予的父子情深,也能加深自己對于親情的理解,從而學會換位思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恩父母。
(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
在對話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如問答式對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和啟發(fā)式對話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轉變?yōu)榻换ナ綄υ捊虒W——以雙主體為中心,使教師和學生之間成為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對于知識的把握只存在時間上的差別。
在《小兔運南瓜》課堂實錄第二部分中:
老師:同學們,你們能找個辦法幫助小兔子嗎?學生:能。老師:我們應該怎么幫助他呀?快開動自己的腦筋想一想。學生1:小白兔我來幫助你。我們一起把南瓜抬回家。學生2:小白兔你可以請你的好朋友幫助你。老師:請別人幫忙倒是一個好辦法,我怎么沒想到呢!
老師循循善誘,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幫助小兔子,解決小兔子的疑難,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情感的默契。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的空間,學生提出了自己對于小兔子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思想的互相啟發(fā),不是老師一個人的“獨角戲”。
(四)生生之間對話
對話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更能夠促進新想法、新思維的產生,學生有更加廣闊的空間,自由、大膽地闡述自己觀點、見解,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不斷碰撞,新思想不斷地由此生發(fā),學生踴躍展現(xiàn)自己的所得,形成積極進取的教學氛圍。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童年期,這個階段兒童對于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厚,學習動機顯著。在對話學習中,他們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幫助,不僅能夠養(yǎng)成合作的意識,而且掌握了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獲得了對知識的理解。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辯論以“講誠信和善意的謊言”為主題,正方提出,我們應該拒絕謊言,堅持誠信,而反方提出了善意的謊言不妨礙誠信。生生之間的對話,經過交流、分享,激烈的爭論,同學們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但也會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在不同想法之間相互碰撞,通過不同想法的相互融合、吸納,促進自己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在對話過程中,享受到平等交流的快樂,也會建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任感。
小學的語文教學要根據(jù)學生的學齡特點有針對性地展開對話教學,積極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通過學生本人對文本的理解,為對話教學做準備。教師對于文本的解讀,能夠在教師與學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中起到橋梁的作用,從而讓課堂煥發(fā)活力。
參考文獻
[1]沈曉敏.對話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任隨靜,女,1993年生, 河南三門峽人,洛陽師范學院,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