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動式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自覺活動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的教學?;邮浇虒W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教學相長。要達到教學相長,最關鍵的是在教學中如何運用教學策略使教師與學生自然地進入互動的境界。
關鍵詞:互動教學;交際能力;中學英語教學;合作性學習
《英語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部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寬松、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最有效的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能得到最有效的激發(fā),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的雙向活動。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交互影響的過程,即教師以“教”來促動學生的“學”,學生以“學”來促進教師的“教”。
互動式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自覺活動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的教學。互動式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教學相長。要達到教學相長,最關鍵的是在教學中如何運用教學策略使教師與學生自然地進入互動的境界。
一、 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培養(yǎng)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是互動式教學的前提
教學活動作為人類社會的一項活動,是建立在實踐者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前提之上的。因此,教學活動要想成為一種有效的活動,活動中的主體就必須有主體意識,參與意識。一方面,教師能積極主動地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又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質(zhì)疑問難,積極思考。
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只有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才能培養(yǎng)起來。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熱情鼓勵學生質(zhì)疑、提問、辯論和勇于發(fā)表不同意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不要急于評論,更不要武斷否定。對標新立異的見解要盡可能給予鼓勵性評價,對學生的偶然失誤要持寬容態(tài)度。當學生的見解出現(xiàn)錯誤或偏頗時,盡可能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自我矯正。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長的養(yǎng)分。
二、 課前感知教材、研究教材、選擇方法是互動式教學的基礎
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是從課前開始啟動的。
一方面,教師在把握大綱要義、掌握教材精粹、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深入鉆研教材,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心理、原有知識及學習習慣,確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恰當處理教材;運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進入主體角色,設計有助于主體參與的教學過程,設計有助于個體與總體參與的問答題、思考題和訓練題。
另一方面,學生課前要主動去預習教材、感知教材,對教材進行獨立的整體認知,掌握教材內(nèi)容的梗概,了解教材的脈絡和要素,借助工具書初步排除學習的障礙,并通過聯(lián)系已有知識或自身生活體驗,初步理解教材,為課內(nèi)的互動奠定基礎。另外,學生在感知教材上要選好切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方法。本人在教學《A Taste of English Humor》時,鼓勵學生去欣賞卓別林主演的電影《Modern Times》,后來筆者知道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去看過,這為課堂教學的互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簡述故事情節(jié),使全體學生對事件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把全體學生帶入角色中,然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the factory?學生們通過討論、表演以及對文章的分析,深深被故事情節(jié)所感染與感動,為課內(nèi)的進一步互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 課內(nèi)的設疑、質(zhì)疑、討論、點撥是互動式教學的關鍵
傳統(tǒng)教學大多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聽眾,是被動的接受者。而現(xiàn)代教學則特別強調(diào)“主體參與”,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調(diào)動主體參與、互動的關鍵是課內(nèi)的設疑、質(zhì)疑、討論、點撥。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設疑,并鼓勵學生質(zhì)疑。以“疑”生“動”,以“疑”帶“動”。析疑、釋疑時,盡量采用討論的方式,讓師生間、生生間、小組間互動。當學生在積極學習、認真思考、熱烈討論中遇到障礙與矛盾時,教師要及時進行點撥,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幫助學生拓展思路,突破難點,活躍思維,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的點撥要適時適度,畫龍點睛,語言要簡明含蓄,富有啟發(fā)性。在教學“I like ... best, What do you like best?的句型時,我首先通過設計短劇Cat likes fish best. Dog likes bones best. Panda likes bamboos best. Monkey likes bananas best.請幾名學生扮演各種不同的小動物,利用劇情展現(xiàn),讓學生理解句型I like ... best, what do you like best?接著通過展示課程表和動物玩具,讓學生們選擇他最喜歡的課程和玩具。
四、 課后的反思、評價是互動式教學的深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互動式教學的設計是否有效,一經(jīng)課堂教學便見分曉。但“見分曉”并不等于教學的終止。互動式教學要求師生不能僅僅停留于“見分曉”,還應在“見分曉”的基礎上,及時進行反思,進行評價,總結經(jīng)驗。成功,成功在哪里?為什么能成功?失敗,失敗在哪里?為什么會失敗?課后的反思、評價既是雙向的,也是互動的。教師總結教學效果,學生總結學習效果,并通過個別交談、座談會、問卷等形式進行師生交流,共同探討,共同改進,共同提高。反思與評價可以在一節(jié)課后進行,也可以在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個章節(jié)的教學后進行。互動式教學課后的反思、評價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zhì)量、學習效果。因此,每一次課后的反思、評價都應有助于下一次教學的提高,使整個教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現(xiàn)代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終身教育的基礎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能?;邮浇虒W主要是通過誘發(fā)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從而發(fā)揮主體作用,體現(xiàn)主體價值。實踐證明,互動式教學是一種有助于教學主體“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自我發(fā)展”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李春.互動式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長春:吉林大學,2012.
[2]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Z].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田景軍,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求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