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寧軍 於嘉萱
摘? 要 嘗試教學法和導學案是素質教育背景下提高中職教學質量、中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合作意識的首選。如何在中職計算機教學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兩種教學理論的優(yōu)點,應是教學改革關注的重點。著重探討兩種教學理論的區(qū)別,以適應具體的學習群體和學習內容。
關鍵詞 中職學生;嘗試教學法;導學案;計算機應用基礎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21-0093-02
1 前言
筆者在攻讀碩士學位時被嘗試教學法用自主嘗試重樹學生信心的特點所吸引,開始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實施,檢驗嘗試教學法對中職學生學習、合作能力提高的作用。經過幾輪計算機應用基礎和單考單招計算機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對教學進行反思、提煉、歸納,形成學位論文。近年了解導學案,接觸到與嘗試教學法迥然不同的導學導練,開始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實施。觀察兩種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實踐結果,引起一些思考。
2 兩種教學法的共同點和應用原則
嘗試教學法的觀點是“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chuàng)新”,特征是“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學生用自主嘗試取代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方式,以主動學習貫穿學習過程。學生回答嘗試題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阻撓,只有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同學幫助解決,從而形成自學、合作意識。嘗試教學法體現(xiàn)學生為主、自學為主、練習為主,符合現(xiàn)代教學思想從“教師教”向“學生學”的轉變[1]。
導學案是課任教師集體智慧結晶,歷經個人備課、集體研討階段,是以素質教育為導向、課程標準為指針、教學目標為基點和終點進行編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yōu)化發(fā)展的學習方案和路線圖。導學案確立學生主體,配合教學評價,促進學生高效掌握知識,樹立良好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2]。
兩種教學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為中心,用嘗試題或學案督促學生在自主動手、動腦過程中接近知識、掌握技能,體現(xiàn)“做中學,學中做”原則,具有一些共同點。
1)課時化原則。用學案或嘗試題調控課堂學習的深度、廣度和進度,將授課內容規(guī)范為獨立課時,課時內完成知識點的學習,做到“勞逸結合,思動并舉”,有效突出授課的計劃性、針對性、時效性,符合學習的心理學規(guī)律,建構高效課堂。如Excel中函數(shù)一節(jié),在了解求和、求平均數(shù)函數(shù)的基礎上,條件函數(shù)(IF)的正確使用是教學中心問題。求和、求平均數(shù)直接、易懂,容易理解,參數(shù)設定單一簡單,重點和難點是條件函數(shù)三個參數(shù)的設定,需要通過反復練習、著重講解,以達到充分理解掌握的目的。優(yōu)等生會進一步考慮地址引用,思考絕對引用和相對引用的區(qū)別,為下一節(jié)教學打好基礎。
2)問題化原則。將授課內容化身為探索性問題,隱入預設的真實材料布景(生活場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要求學生在解決嘗試題過程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促進學生閱讀、思考的目的。問題難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和基礎差異、認知規(guī)律不同,引學生入教材,納生活進課堂,強化教學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學會閱讀。如函數(shù)一節(jié),以減少任課教師工作量為引,適時引入期中考試成績統(tǒng)計分析,初級問題是判斷是否“掛紅燈”,書面語言就是“及格”與“不及格”;深層問題可使用多重函數(shù)區(qū)分優(yōu)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個等級。要細說雙引號的作用,中職學生會把雙引號理解為應該輸入的文本部分,而不是表示引語,能主動思考到多重函數(shù)應該是不多的。
3)方法化原則。學生閱讀、思考、解答問題的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實時關注、點撥學生,對導學案或嘗試題實時進行微調,以適應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學案中學習目標設計、疑難問題提示以及解題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導性內容和要素,嘗試教學法的“七步法”,都形成一條明晰的學法線,為學生解決工作、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提供范例。如函數(shù)一節(jié),可以采用具有典型性的成績分析素材,也可面對不同專業(yè)(如機械、會計等)采用獨具學科特點的素材,促使學生認識到:“啊!原來這些技能可以解決這些專業(yè)問題!”進一步提高技能的應用廣度。
4)層次化、遞進性原則??紤]學生基礎的層次性和個性的差異性,導學導練和嘗試題的設計要有適當梯度,面對不同專業(yè)選擇針對性題目,體現(xiàn)教學的因材施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看到自己熟悉的技能點、知識點,產生親近感,了解技能在實際工作中的推廣應用,促進大學科的融會貫通。各層次學生在學習任務中能找到力所能及的學習目標,優(yōu)等生望見挑戰(zhàn),中等生看到激勵,學困生體會成長,通過“最近發(fā)展區(qū)”自主探究,實現(xiàn)學習跳躍,獲取知識,完善能力。
3 兩種教學法的不同特點和作用
嘗試教學法和導學案存在共同點,能促進學生合作能力、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細微差異。
學習角度不同? 導學案是教師集體智慧結晶,教師可以換位思考,但是潛意識中還是會以教學為導向,涉及的案例與學生預知有距離,容易將學案設計成教案的孿生兄弟。學生在學習中畫地為牢,有限時間內無法發(fā)現(xiàn)和思考學案未涉及的主題,喪失了學案的指引作用。在函數(shù)一節(jié),學案會直接選用條件函數(shù)判斷個別學生成績是否及格,然后用填充柄完成全體學生成績的判定;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卻在考慮條件函數(shù)的邏輯判斷如何輸入:是輸入一個同學的成績,還是輸入全體同學的成績?邏輯表達式中“>”“<”的輸入又會由于輸入狀態(tài)的切換而出現(xiàn)斷檔,操作時間遠遠超出預設時間,進而延長操作時間,影響學習效率。
嘗試教學法是教師閱讀教材,提出、歸納嘗試題,并不提供解題思路。學生閱讀教材解答嘗試題時,囿于自身條件和知識高度的限制,思考角度各不相同,嘗試題答案千奇百怪,可能超出教師的預想范圍。這就要求教師寬以待人,對不同意見不能一概否定。同樣是函數(shù),嘗試題:“如何快速判斷個別同學學習成績是否及格?其他同學呢?”學生會順勢思考如何快速、高效完成任務:應該先完成一個同學的成績判定,然后才能完成其他同學的判定。如何完成海量數(shù)據(jù)的相同條件選擇?利用填充柄應是不二之選,從而認識到填充柄在類似操作中的功能。
學習深度不同? 導學案可以理解為細化的教材,教師將授課內容盡量具體為詳盡的流水文字,甚至詳細到會出現(xiàn)哪一種結果、什么癥狀,學生的學習過程演變成按圖索驥,驗證學案正確的過程。學案濃縮學生學習過程的同時,喪失了試錯的機會。在惜時如金的今天,節(jié)約時間自然為學生青睞,但是喪失試錯的機會,會缺少改正錯誤的喜悅和榮耀感,也減少學生產生奇思妙想的可能。
嘗試教學法是學生在自主練習中逐步接近正確答案的過程,解答過程會出現(xiàn)各個方向和層次的錯誤。錯誤可能是真錯誤,可能是啟發(fā),更可能是新知識點的基礎,學生在試錯、改正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PowerPoint中設置超鏈接一節(jié),學生利用學案尋找設置超鏈接方法,無法超出學案的范疇;但在回答嘗試題過程中,由于沒有詳細的操作流程,不得不從頁面的每一個細節(jié)探求答案,進而熟悉設置超鏈接的各個方面:哪些組件可以設置超鏈接?超鏈接能否是網(wǎng)址、某張演示文稿、電子郵件地址?設置超鏈接后文本的顏色如何變化?運行時鼠標停在超鏈接上會發(fā)生哪些變化?等等。
教材利用度不同? 導學案的出發(fā)點是知識點、技能點和德育點,采用的資料和素材或取自教材,或來自生活。經驗豐富的教師會對資料和素材進行取舍,采納自認為更貼合知識點和學生、學校實際,更適應科學發(fā)展的內容。
嘗試教學法的嘗試題發(fā)軔于教材,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材是唯一可靠的信息來源,推動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
PowerPoint設置動畫一節(jié)中,學案將教材濃縮為操作規(guī)程和操作結果,并且省略了教材中相應的理論內容。中職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一般不強,減少了利用教材擴展能力的可能;嘗試題中只寫明需要達到的目的,如何實現(xiàn),需要學生在操作嘗試中、閱讀教材中、合作交流中自主思考獲得,從而拓展學習寬度和深度。
合作交流程度不同? 導學案中學案是學生的學習大綱,學生要在有限時間內跟隨學案完成學習任務,到達成功彼岸。同時,學案詳盡記述了學習過程,因而留給學生間合作、交流的機會不多。
嘗試教學法有討論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完成嘗試題的過程中,教材是學習的主要來源,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成為獲取知識的另一重要途徑。真理越辯越明,學生在討論、學習、合作、交流過程中互相啟發(fā)、試錯改錯、體會成功、獲得榮耀,進一步促進合作學習能力,增強成就感。
PowerPoint設置演示文稿頁面切換一節(jié)中,學案要求嚴格按照操作步驟完成若干個演示文稿頁面的切換效果,制作的切換效果大同小異;在解決嘗試題過程中,學生只能閱讀教材,了解設置切換的方法,同時借助同學間的交流合作,了解附近同學使用的切換效果,或加以采納,或避開別人已使用過的效果,設置自己獨有的切換效果,全面了解演示文稿的各種切換效果。
4 結語
導學案與嘗試教學法理論基礎類似,共同點甚多,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側重點不同,會出現(xiàn)細微差別,這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不能墨守成規(guī)。教學法的使用不應一成不變,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用合適的教學法。殊途同歸,每個教師應該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法,或博采各家之長,融合各種教學法的優(yōu)點。
參考文獻
[1]於寧軍.職業(yè)高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嘗試教學法實驗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yè)大學,2016.
[2]導學案[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導學案/7006821?fr=aladdin.
*項目來源:2018年度浙江省臺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研究重點課題(編號:tz18001)。
作者:於寧軍,浙江黃巖區(qū)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職計算機、網(wǎng)絡教學研究(318020);於嘉萱,臺北醫(yī)學大學,研究方向為臨床心理學、口腔衛(wèi)生(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