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杰
摘 要:在對外漢語課程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本文以對外漢語教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為研究對象,首先介紹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然后對傳播內容、接觸方式與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具體的介紹,希望能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文化傳播;對外漢語教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對外漢語課程開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進行漢語學習。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日常教學中,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漢語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字里行間都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的印記。只有真正理解中華文化,才能掌握漢語文化的內涵,否則只是鸚鵡學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對于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的留學生來說,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決定了他們漢語學習的效果和層次。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華文化傳播策略
1.傳播內容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又源遠流長,但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在結合對外漢語課程傳播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時,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循序漸進,避免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比如在進行文化傳播時,教師要首先進行物質文化的介紹,然后再進行抽象文化的介紹。這是因為物質文化具有具體的形態(tài)特征,可感可知,更容易讓學生接觸和掌握。而抽象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更深層次的表現,如人文精神等,通常需要學生首先具有一定的漢語言基礎,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同時,為避免學生注意力分散,教師在進行物質文化講授時,要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此外,雖然飲食、剪紙、武術等屬于物質類文化,但其本身也承載著一定的人文精神文化。因此,教師在講授時要注意引導并進行合理的解釋。
2.接觸方式
外國留學生在初步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由于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了解較少,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述,往往不能真正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動與趣味。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方式組織各種活動,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其中,讓學生親自體會,進而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對漢語學習產生渴望。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安排組織活動時,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豐富性和創(chuàng)新性。如在講授折紙文化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折紙游戲、觀看皮影戲表演,并在活動間隙為學生講解折紙、剪窗花、皮影、戲曲等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切身體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價值。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結合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聯系,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并有所收獲。
三、兼顧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常見課堂教學法
在兼顧我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同時,還要注意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引入日常教學中。在當前的對外漢語教學中,課堂滲透法、專題展示法以及課外活動實踐法都是比較常見的課堂教學方法。
1.課堂滲透法
教師在授課時,要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在進行中國禮儀授課時,通過學習向長輩、老年人打招呼的敬語,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長幼尊卑、愛老敬老的儒家思想。
2.專題展示法
單調的語言學習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教師可選擇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中國文化知識,在不影響授課的前提下進行專題講述。如進行中國詩詞的專題展示,選取每一時期的經典作品向學生進行講解分析,一方面讓學生感受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我國的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3.課外活動實踐法
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是進行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媒介。如在端午節(jié),教師可組織學生去食堂親自觀看、參與包粽子的活動,然后在品嘗粽子的同時,為學生講授端午節(jié)的由來,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四、結語
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漢語學習。在此背景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想要進一步發(fā)展,就必須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切實提高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水平和質量,讓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龍吟.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課外語文(下),2017(4):65.
[2]祁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播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7).
基金項目:哈爾濱學院青年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項目編號:HUDF201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