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芳
摘要:本文主要從信息了解、集體活動、家校聯(lián)合和言傳身教四個方面詳細對班主任應當如何開展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活動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村小學班主任;留守兒童;心理教育
我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問題仍將長期存在,并且會進一步影響到農村的未來發(fā)展,再反過來加劇這個問題。主觀、客觀因素雙重作用之下,當前我國諸多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相關問題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心理問題,同時其也緊緊聯(lián)系著其它方面的問題,如學習、生活等。
一、全面了解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對癥下藥
考慮到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出現的問題的復雜性和小學生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性,班主任要想提高心理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做好針對所教授的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了解工作,然后再對癥下藥。以曾經遇到過的一個留守兒童——小明為例,其學習很不用功,在上課的時候,很喜歡擾亂課堂秩序,平日里跟同學相處也不太好,沉迷游戲、網絡,跟社會上所謂的哥們朋友一起混,染上了喝酒抽煙的惡習,后來甚至開始在班上拉幫結派,危害班級,更時常勒索低年級同學。在對其進行家訪后發(fā)現,其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造成的。他是家中老大,有一個弟弟,現在跟外出打工的父母在一起,其自幼由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對其比較溺愛、放縱。一方面,父母對其與弟弟的不同,使得小明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心理失衡,甚至對父母產生了憎惡,自身則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自暴自棄情緒,也存在厭世的情況。而另一方面,爺爺奶奶的溺愛和放縱,也導致其長期以來,形成了隨心所欲、自私自利等不良心態(tài)。另外,通過平日里的觀察也可以知道,其在課堂上擾亂課堂的行為,其實是為了獲取關注。由此可知,要改善小明的心理狀況,就要對癥下藥,從家庭入手。要及時跟其父母進行溝通,向其說明了小明的具體情況以及心理問題的成因,并勸導其合理對待小明,強化對小明的愛的表達,以此來從根本上為排除小明心理障礙提供支持。同時也要跟小明的爺爺奶奶就教育的方式進行交流,要讓其對小明和小明父母進行力所能及的管教,不僅要適當地約束小明,也要促使小明父母多給小明一些關愛。然后,在教師這個方面,考慮到小明情況的特殊性,就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式。先通過簡單談話等形式來提高小明對教師的親近感,此時沒有過多地涉及小明的家庭方面的內容。再逐步進行深入地談話,引入家庭話題,引導小明逐漸認識到父母的辛苦,和弟弟之所以跟隨父母,是因為爺爺奶奶都年老體衰。經過這樣教育之后,小明的心理狀況、家庭情況、人際關系與學習情況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提高,甚至最終成為了班級上的尖子生。
二、提高集體活動力度
農村班主任在組織班級的集體活動的時要特別關注留守兒童,多考慮留守兒童的感受,提高其參與集體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其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以改善其自閉心理和敵對心理,同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促使良好班級集體的形成,從而提高留守兒童對班級集體的歸屬感,以此來增加其情感上的互動行為,改善其心理狀況。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考慮到課業(yè)的要求,班主任在設計集體活動的時候,就可以將集體活動與教學聯(lián)合起來進行。例如,本班有一位同學,其一直由姑姑照顧,父母則長期外出打工,平日里與父母和姑姑的交流都比較少。其在平日就很明顯地呈現出一種自暴自棄的態(tài)度。針對于此,除了跟其父母和姑姑進行了必要的溝通之外,為了提高填補其內心歸屬感的空缺,就有意識地開展了春游、表演等集體活動,通過春游的形式來提高其對集體的參與度,通過表演來強化其集體意識,最終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三、聯(lián)合父母開展心理教育活動
留守兒童的父母很難放棄工作回家,但是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家長在外出后,有60%一個月或者半個月與留守兒童交流一次,還有10%的家長一年只在過年的時候與留守兒童有所交流,而大概有88%的留守兒童與父母交流的形式是電話。因此,借助于當前發(fā)達的通訊技術,家長也有可能跟留守兒童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并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班主任就要與家長關于留守兒童心理狀況進行深刻溝通,一旦發(fā)現問題,就要雙重發(fā)力,采取解決措施。也要讓家長認識到跟留守兒童進行頻繁深刻交流的重要性,以促使家長能夠提升與留守兒童交流的質與量。同時班主任還要與留守兒童的照顧人進行及時的溝通和聯(lián)系,要盡量促使照顧人給留守兒童足夠的關注,進行充足的互動。
四、班主任要合理處理自身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影響
對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來說,班主任是其平常接觸最多的、比較親近的成年人,相較于其他小學生,其就更多地會對班主任有一種親近、信任和尊敬。因此,班主任就要積極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進行正面積極的引導熏陶式教育,以身傳言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之間,促使留守兒童的情緒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本班有一位同學——小文,父母外出打工,一直以來都是由奶奶照顧。因為是家中獨生子,父母和奶奶對其十分溺愛,其就比較懶惰,在家中什么都不做,連“板凳倒了都不會扶一下”。針對這個問題,在對其進行教育的時候,除了勸導其父母和奶奶改變教育方式之外,還使用了身傳言教的方法。具體來說,在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就常常到其家中去,幫其奶奶做事。并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其認識到奶奶干活時的吃力,同時有適時對其進行教導,促使其認識到父母不在家,應該照顧老人,這不僅是做孫子的責任,更是對父母的幫助。逐漸地,小文就改變了,開始主動地去做事情,更促使其逐漸變成了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結束語:
留守兒童不僅僅是農村的未來,也是中國的未來。但是當前由于或主觀或客觀等多重因素,我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針對于此,班主任就要積極采取相應措施來改善其心理狀況。具體來說,班主任要對癥下藥,提高對留守兒童的了解程度,加大集體組織活動力度并聯(lián)合家長來開展心理教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對自身的態(tài)度、行為進行有意識地控制。
參考文獻:
[1]潘曉路.湖北省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研究——基于對班主任的調查[D].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3
[2]余學美.淺談農村小學班主任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策略[J].未來英才, 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