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春秋》諱弒君筆法試析

      2018-09-10 21:54:08劉春雪
      關(guān)鍵詞:春秋筆法春秋

      劉春雪

      [摘 要] 春秋時期的弒君事件所反映出的通常是此諸侯國的政治不安定、禮樂制度約束的缺失,以及周王室地位的衰微,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會極度動蕩和人民的流離失所。作為禮樂制度的堅定維護(hù)者,孔子在修訂《春秋》時,對于不符合禮樂的弒君事例采用了諱弒君的書寫原則和思想法度——春秋筆法。弒君是政治不協(xié)調(diào)的結(jié)果,而諱弒君是維護(hù)禮樂制度的需要,它不僅表達(dá)了作者的情愫,同時給釋者留下無限闡釋的空間。

      [關(guān)鍵詞] 《春秋》;諱弒君;禮樂制度;春秋筆法

      [中圖分類號]K062 K225[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3-6121(2018)03-0085-07

      在《春秋》中,共有39例弒君事例,其中孔子諱弒君的筆法有7例。從諱弒君筆法與明弒君筆法的比例上看,會很自然地生出疑問,即:為什么那幾例弒君事例要用隱諱的手法加以闡釋?其用意又是什么?本文擬對此進(jìn)行分析。

      一、魯國國君被弒與《春秋》諱弒君筆法

      (一)魯隱公被弒及諱弒君筆法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春秋·隱公十一年》)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了解到,魯隱公于十一月十五日去世了。至于怎么死的,死于何地等卻無從知曉。然而,考察后,我們從《春秋》三傳中卻能得到答案。

      《左傳》對此的解釋是:

      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fàn)I菟裘,吾將老焉?!庇鸶笐?,反譖公于桓公而請弒之。公之為公子也,與鄭人戰(zhàn)于狐壤,止焉。鄭人囚諸尹氏。賂尹氏,而禱於其主鍾巫。遂與尹氏歸,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鍾巫,齊于社圃,館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賊弒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討寪氏,有死者。不書葬,不成喪也。(《左傳·隱公十一年》

      從此段記載中能清楚地知道,隱公并非如孔子所記的薨,他是被弒,且死于桓公及羽父之手,是血腥的權(quán)力爭斗的結(jié)果。寪氏是替罪羊,羽父是表面的弒君者,而其身后是隱公之弟桓公。由《左傳》可以了解到,隱公只是作為攝政王而當(dāng)政的,在一定的時機(jī)內(nèi),正常情況下,他是應(yīng)該把王位讓于桓公,桓公即位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桓公沒等到他哥哥把王位傳給他就把他殺了。而在這個過程中,羽父只不過是起到引子與橋梁的作用,是他引導(dǎo)桓公使賊完成了弒君的過程。這其中,真正的無辜與受害者是寪氏,他在這場血腥的政治爭斗不過又添上了血色。

      再看《公羊傳》對此的解釋:

      何以不書葬?隱之也。何隱爾?弒也。弒則何以不書葬?《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子沈子曰:“君弒,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復(fù)讎,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不系乎臣子也?!惫昂我圆坏兀坎蝗萄砸?。隱何以無正月?隱將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公羊傳·隱公十年》)

      公羊家們用自問自答的形式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隱公的被弒,且說出了隱公何以為“隱公”的原由,并且讓讀者可以了解孔子《春秋》的一些書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隱公畢竟是孔子修《春秋》的第一位魯國國君,而隱公是在太子年幼,且魯國與當(dāng)時的強(qiáng)國齊、宋、鄭等關(guān)系緊張,特別是與宋國正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為應(yīng)付這種復(fù)雜局面的情況下繼位的。簡言之,他是為魯國作出過貢獻(xiàn)且無大過。此外,弒君的是另外的一位魯國國君,而且是名正言順的繼承者,孔子怎能不為之諱書。歷史雖然無法更改,但作為修書者,將其情感融入其中也是情有可原的。同時,《谷梁傳》的解釋也指出了“公薨不地,故也。”“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罪下也?!钡葘﹄[公死的基本看法,且更加明確隱公何以謚號為“隱”。在《公》《谷》二傳中,也可略窺孔子諱書的情感,即為“不忍也”。

      在《史記》中,太史公詳實(shí)地記載了隱公之死的過程及其原因。其原文如下:

      十一年冬,公子揮諂謂隱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請為君殺子允,君以我為相?!彪[公曰:“有先君命。吾為允少,故攝代。今允長矣,吾方營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睋]懼子允聞而反誅之,乃反譖隱公於子允曰:“隱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圖之。請為子殺隱公?!弊釉试S諾。十一月,隱公祭鐘巫,齊于社圃,館于蒍氏。揮使人殺隱公于蒍氏,而立子允為君,是為桓公。 (《史記·魯周公世家》)

      由《史記》的這段記載可更清晰地看到公子揮(即羽父)的小人諂媚嘴臉,子允的弒君之心,以及隱公的不白之冤。

      (二)魯子般被弒及諱弒君筆法

      冬,十月己未,子般卒。 (《春秋·莊公三十二年》)

      從《左傳》中,所看到的卻是這樣的事件:

      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雩,講于梁氏,女公子觀之。圉人犖自墻外與之戲。子般怒,使鞭之。公曰:“不如殺之,是不可鞭。犖有力焉,能投蓋于稷門?!惫?,問後於叔牙。對曰:“慶父材。”問於季友。對曰:“臣以死奉般?!惫唬骸班l(xiāng)者牙曰‘慶父材?!背杉臼挂跃沂?,待于鍼巫氏,使鍼季酖之,曰:“飲此,則有後於魯國;不然,死且無後?!憋嬛?,歸,及逵泉而卒。立叔孫氏。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子般即位,次于黨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犖賊子般于黨氏。成季奔陳。立閔公。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由上文敘述可知子般被弒的前因及后果。子般的被弒,一是由于與圉人犖結(jié)的怨,而又沒聽莊公之勸,子般的“婦人之仁”為自己的被弒埋下禍根;二是由于莊公在立嗣問題上的優(yōu)柔寡斷,又過于剛愎自用,使得各個繼嗣的政治集團(tuán)之間矛盾加劇。而各個政治集團(tuán)也都是被莊公的弟弟們把持的,也就是說,這屬于王族內(nèi)部的爭斗。有關(guān)此事的前因及后果,在《史記》中記載得更為清晰明了。其原文如下:

      三十二年,初,莊公筑臺臨黨氏,見孟女,說而愛之,許立為夫人,割臂以盟。孟女生子斑。斑長,說梁氏女,往觀。圉人犖自墻外與梁氏女戲。斑怒,鞭犖。莊公聞之,曰:“犖有力焉,遂殺之,是未可鞭而置也?!卑呶吹脷?。會莊公有疾。莊公有三弟,長曰慶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莊公取齊女為夫人曰哀姜。哀姜無子。哀姜娣曰叔姜,生子開。莊公無適嗣,愛孟女,欲立其子斑。莊公病,而問嗣於弟叔牙。叔牙曰:“一繼一及,魯之常也。慶父在,可為嗣,君何憂?”莊公患叔牙欲立慶父,退而問季友。季友曰:“請以死立斑也?!鼻f公曰:“曩者叔牙欲立慶父,柰何?”季友以莊公命命牙待於鍼巫氏,使鍼季劫飲叔牙以鴆,曰:“飲此則有后奉祀;不然,死且無后?!毖浪祜孁c而死,魯立其子為叔孫氏。八月癸亥,莊公卒,季友竟立子斑為君,如莊公命。侍喪,舍于黨氏。先時慶父與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開。及莊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慶父使圉人犖殺魯公子斑於黨氏。季友奔陳。慶父竟立莊公子開,是為湣公。 (《史記·魯周公世家》)

      這種王族的內(nèi)部斗爭既是魯國立嗣制度的反映,也是魯國王族內(nèi)部親疏遠(yuǎn)近關(guān)系的呈現(xiàn)。莊公問嗣,同母的弟弟季友就贊同將王位傳于自己的侄子般,而異母的弟弟叔牙贊同把王位傳于自己的弟弟慶父。需要指出的是,魯國的傳王位制度是傳子與傳弟都可以的,莊公本身是想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如果這樣,莊公就不得不為子般立嗣掃除障礙,這樣,慶父叔牙的政治集團(tuán)必須有所犧牲。史料記載的歷史事實(shí)也正是如此:叔牙被鴆死,慶父殘存。但是,當(dāng)莊公薨,子般立勢未穩(wěn)之際,慶父立即糾集余黨及子般的仇敵進(jìn)行反撲,其結(jié)果是子般被弒,季友奔陳。從莊公死到子般被殺,這中間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可謂“孝衣血色”。

      孔子曰:“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與?!比绱丝粗亍靶⒌堋钡目鬃邮遣豢赡軐⒈緡踝鍍?nèi)部的兄弟、叔侄之間的不孝不弟的事直白于天下,與人笑柄,讓人效仿的。整個子般被弒的過程,將魯國王族內(nèi)部的不孝不弟之事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作為傳魯史又極看中“孝弟”之事的孔子,其不得不為之隱的苦衷還是能夠讓人接受和理解的。

      在《國語》中,關(guān)于莊公有這樣兩段記載,其原文如下:

      莊公丹桓宮之楹,而刻其桷。匠師慶言于公曰:“臣聞圣王公之先封者,遺后之人法,使無限于惡。其為后世昭前之令聞也,使長監(jiān)于世,故能攝固不解以久。今先君健而君侈,令德替矣?!惫唬骸拔釋儆乐?。”對曰:“無益于君,而替前之令德,臣故曰庶可已矣。”公弗聽。

      哀姜至,公使大夫、宗婦覿用幣。宗人夏父展曰:“非故也。”公曰:“君作故。”對曰:“君作而順則故之,逆則亦書其逆也。臣從有司,懼逆之書于后也,故不敢不告。夫婦贄不過棗、栗,以告虔也。男則玉帛、禽鳥,以章物也。今婦執(zhí)幣,是男女無別也。男女之別,國之大節(jié)也,不可無也?!惫ヂ牎?/p>

      (《國語·魯語上》)

      從這兩段文字不難看出,莊公做事是有些不顧當(dāng)時禮法的。他好任性為之,且剛愎自用,這種對禮的不遵守?zé)o疑與其君位不稱,同時,也會引起臣民不滿和對其的不尊重。可以推斷,子般之事的發(fā)生也可以說是必然,是莊公“所作所為”的直接后果。而閔公被弒也可看為是子般被弒及魯內(nèi)亂的繼續(xù)。

      (三)魯閔公被弒及諱弒君筆法

      《春秋·閔公二年》曰:“秋,八月辛丑,公薨。”

      對此,《公羊傳》卻一針見血指出:

      公薨何以不地?隱之也。何隱爾?弒也。孰弒之?慶父也。殺公子牙,今將爾,季子不免。慶父弒二君,何以不誅?將而不免,遏惡也;既而不可及,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公羊傳》無疑為我們提供了真相,即閔公非薨,乃慶父所殺且慶父連殺二君。而《左傳》和《史記》則分別陳述了事件的經(jīng)過。如,《左傳》所載:

      初,公傅奪卜齮田,公不禁。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賊公于武闈。成季以僖公適邾。共仲奔莒,乃入,立之。以賂求共仲于莒,莒人歸之。及密,使公子魚請。不許,哭而往。共仲曰:“奚斯之聲也。”乃縊。閔公,哀姜之娣叔姜之子也,故齊人立之。共仲通於哀姜,哀姜欲立之。閔公之死也,哀姜與知之,故孫于邾。齊人取而殺之于夷,以其尸歸,僖公請而葬之。 (《左傳·閔公二年》)

      而《史記》記載得更加詳實(shí):

      湣公二年,慶父與哀姜通益甚。哀姜與慶父謀殺湣公而立慶父。慶父使卜齮襲殺湣公於武闈。季友聞之,自陳與湣公弟申如邾,請魯求內(nèi)之。魯人欲誅慶父。慶父恐,奔莒。於是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為釐公。釐公亦莊公少子。哀姜恐,奔邾。季友以賂如莒求慶父,慶父歸,使人殺慶父,慶父請奔,弗聽,乃使大夫奚斯行哭而往。慶父聞奚斯音,乃自殺。齊桓公聞哀姜與慶父亂以危魯,及召之邾而殺之,以其尸歸,戮之魯。魯釐公請而葬之。 (《史記·魯周公世家》)

      慶父(共仲)立閔公而又弒之,與哀姜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在莊公未死之時,慶父就與哀姜私通。而莊公迎娶哀姜之時,莊公就有許多違禮之事。而反過來,哀姜與莊公的弟弟私通,可說是對莊公的莫大諷刺。于此同時,哀姜與子般與閔公的被弒也有著直接關(guān)系。在這兩個事件中,哀姜的作用是與慶父等同的,甚至可以說是主謀,同樣是弒君的劊子手。從《左傳》《史記》的敘述中可知,慶父連殺二君,終于引起了魯國上下和其他諸侯國的不滿,被迫自縊而亡。與他狼狽為奸的哀姜也被齊侯處死。這二起弒君事件的發(fā)生,可以說都是莊公所作所為的后遺癥,其對立儲問題的不堅決,使慶父產(chǎn)生怨恨,又沒處死他,于是留下禍根。同時,莊公對禮儀的不在意,也使其內(nèi)墻出丑,叔嫂通奸,最終導(dǎo)致閔公被弒。對于這一系列魯國宮墻內(nèi)的丑劇,作為嚴(yán)謹(jǐn)又有著自己獨(dú)到見解的孔子,將其避諱起來不無緣由。眾所周知,孔子非常注重綱常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人倫大節(jié)的思想是本,不應(yīng)該被破壞??鬃訉`背這些人倫綱常的做法是嗤之以鼻的。而魯二君的被殺,正是對人倫大節(jié)的嚴(yán)重破壞,在孔子看來是不值得載入史冊的。魯昭公二年,韓宣子適魯見易象及魯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魯國當(dāng)時是在人眼中禮儀盛行的國度,而孔子又是對周禮極力推崇、維護(hù)的,他怎忍心看自己的國君及王族對禮儀破壞殆盡而將其寫入《春秋》呢?但是,作為史家,他對發(fā)生的事還得記載,所以只能用隱諱筆法記錄。不難看出,孔子的民族情感及民族自尊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魯子赤被弒及諱弒君筆法

      冬,十月,子卒。(《春秋·文公十八年》)

      這樣簡短的一行字很難讓人了解其內(nèi)幕。這里面所傳遞出的信息,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子”死了。至于“子”是誰,為什么要記錄下來等一系列問題都不得而知。然而,再看《公羊傳》的解釋,就知道了“子”原來是子赤,并了解他是被弒的。其原文如下:

      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何以不日?隱之也。何隱爾?弒也。弒則何以不日?不忍言也。(《公羊傳·文公十八》)

      但是,這里的記載仍是粗略的,對于事情的經(jīng)過及原委還是不得而知。進(jìn)一步查找,《左傳》中給出了答案。其原文如下:

      秋,襄仲、莊叔如齊,惠公立故,且拜葬也。文公二妃敬嬴生宣公。敬嬴嬖而私事襄仲。宣公長,而屬諸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不可。仲見于齊侯而請之。齊侯新立,而欲親魯,許之。冬,十月,仲殺惡及視,而立宣公。書曰“子卒”,諱之也。仲以君命召惠伯,其宰公冉務(wù)人止之曰:“入必死?!笔逯僭唬骸八谰梢?。”公冉務(wù)人曰:“若君命,可死;非君命,何聽?”弗聽,乃入,殺而埋之馬矢之中。公冉務(wù)人奉其帑以奔蔡,既而復(fù)叔仲氏。 (《左傳·文公十八年》)

      《左傳》直書“書曰“子卒”,諱之也?!笨梢钥闯觯髡邔鬃又M書的解讀。由《左傳》的闡釋清楚地知道,子赤的被弒是襄仲在齊侯的支持下完成的。這次弒君與以往不同,是在外國諸侯的干預(yù)下進(jìn)行的,有大國對小國操縱的味道,并非完全是內(nèi)部的爭斗。同時,作為導(dǎo)火索的宮廷內(nèi)丑劇也無法遮蔽。孔子為這樣的事諱書,主要原因是,子赤的被弒是在齊侯的允許下進(jìn)行的。自己的國君生死被別國國君操縱,被外諸侯支持的勢力所殺,這種整體的國家與民族侮辱,是很難讓人接受的。作為修史書的孔子,怎能把有辱國家與人民尊嚴(yán)的事記錄下來?此外,將其隱去的做法也代表著一種憤恨與不滿,即:對襄仲的憤恨,對宣公的不滿,這體現(xiàn)了孔子對其的蔑視,以及對當(dāng)權(quán)者尊威的一種維護(hù);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孔子修書的一個原則——婉而成章。

      上述四例都是魯國的國君被弒而隱諱闡釋的。而在《春秋》中,魯國也只有四例弒君事件。對魯國的弒君問題全都隱諱著寫,也體現(xiàn)著孔子修《春秋》的基本書法。在《左傳》中,君子曰有這樣內(nèi)容:“《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成公十四年)??鬃佑涊d魯弒君之事的委婉與隱諱,其原因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孔子作為魯國人修魯史,一定會考慮當(dāng)權(quán)者的感受,這種王族內(nèi)的相互殺戮并沒有什么值得炫耀與展示的。同時,這種兄弟間、叔侄間骨肉相殘的事情,不符合孔子的“孝弟”思想的,是對周禮的極大破壞。其次,魯國作為周公的封地,是禮樂文化相對發(fā)達(dá)之地,有著傳統(tǒng)的禮樂文明,而在這樣的地方卻多次發(fā)生弒君事件,其禮樂文明令人懷疑,也可說是對其文明的一種否定。故此,將其隱去不僅是對本國的尊重,也是孔子自身情感的一種體現(xiàn)。

      二、非魯國國君被弒與《春秋》諱弒君筆法

      (一)鄭僖公被弒及諱弒君筆法

      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鄭伯髡頑如會,未見諸侯,丙戌,卒于鄵。 (《春秋·襄公七年》)

      《公羊傳》中,將事件的始末與成因展現(xiàn)了出來。原文如下:

      操者何?鄭之邑也。諸侯卒其封內(nèi)不地,此何以地?隱之也。何隱爾?弒也。孰弒之?其大夫弒之。曷為不言其大夫弒之?為中國諱也。曷為為中國諱?鄭伯將會諸侯于鄬,其大夫諫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编嵅唬骸安豢??!逼浯蠓蛟唬骸耙灾袊鵀榱x,則伐我喪;以中國為強(qiáng),則不若楚?!膘妒菑s之。鄭伯髡原何以名?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未見諸侯,其言如會何?致其意也。

      (《公羊傳·襄公七年》)

      從《公羊》傳的闡釋可知,鄭僖公是被其大夫在自己的國土上所弒,原因是他不同意大夫的“親楚離中”的意見,且鄭僖公有逆禮違常之為。而孔子隱是為了中原諸侯國的顏面。中原諸國要會盟,且僖公為了去會盟與大夫子駟意見相左被弒,所以把他的被殺記錄下來對諸國也不是光彩的事,這體現(xiàn)了中原勢力的下滑。而從整個當(dāng)時諸侯國政治形勢來看,其大夫的意見是正確的,是可行的。鄭僖公違禮在先,不聽勸在后,終招殺身之禍。而《春秋》“所言如會,未見諸侯。”其意正如《谷梁傳》所載:

      “未見諸侯,其曰如會,何也?致其志也。禮,諸侯不生名,此其生名,何也?卒之名也。卒之名,則何為加之如會之上?見以如會卒也。其見以如會卒,何也?鄭伯將會中國,其臣欲從楚;不勝其臣,弒而死。其不言弒,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之君也。其地,於外也;其日,未逾竟也。日卒時葬,正也?!?/p>

      這樣的一番闡釋就更加清楚了,如會而未見,其實(shí)已不是僖公如會,只是鄭國的一個象征性的代表,通告各國鄭君已無罷了。這時的鄭國已經(jīng)要與中原諸侯國分離而傾向于楚國。鄭僖公的逆禮違常在《左傳》中有明確記錄,且對他的三次“不禮”及侍者諫而被殺僖公的暴虐頗有微詞。其原文如下:

      楚子囊圍陳,會于鄬以救之。鄭僖公之為太子也,於成之十六年與子罕適晉,不禮焉。又與子豐適楚,亦不禮焉。及其元年朝于晉,子豐欲愬諸晉而廢之,子罕止之。及將會于鄬子駟相,又不禮焉。侍者諫,不聽;又諫,殺之。及鄵,子駟使賊夜弒僖公,而以瘧疾赴于諸侯。 (《左傳·襄公七年》)

      從整個弒君的過程來看,鄭僖公的過錯似乎更大些,但也展示了春秋時代出現(xiàn)的所謂的“禮崩樂壞”的局面,體現(xiàn)出一種民主的進(jìn)步——君不謀其政,廢君的作法。僖公的被弒并不值得惋惜,但中原勢力的下衰卻讓孔子擔(dān)憂。這已不是簡單的臣廢君,而是楚國新勢力的強(qiáng)盛,已經(jīng)影響到中原新格局的面貌,有夷狄凌駕于諸夏之感了。

      (二)楚王郟敖被弒與諱弒君筆法

      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麇卒 (《春秋·昭公元年》)

      《左傳》將事情的始末記載了下來:

      楚公子圍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櫟、郟。鄭人懼。子產(chǎn)曰:“不害。令尹將行大事,而先除二子也。禍不及鄭,何患焉?”冬,楚公子圍將聘于鄭,伍舉為介。未出竟,聞王有疾而還。伍舉遂聘。十一月己酉,公子圍至,入問王疾,縊而弒之,遂殺其二子幕及平夏。右尹子干出奔晉,宮廄尹子晳出奔鄭。殺大宰伯州犁于郟。葬王於郟,謂之“郟敖”。使赴于鄭,伍舉問應(yīng)為後之辭焉,對曰:“寡大夫圍。”伍舉更之曰:“共王之子圍為長?!?(《左傳·昭公元年》)

      在這段記載中,楚公子圍要弒君的想法早已被鄭子產(chǎn)所料,一來可見子產(chǎn)的深謀遠(yuǎn)慮及對事情分析的準(zhǔn)確;二來也可看出楚子圍的野心早已被人所知。

      (三)齊侯陽生被弒與諱弒君筆法

      三月戊戌,齊侯陽生卒 (《春秋·哀公十年》)

      《左傳》的記述也很簡單,事情經(jīng)過也不是很明了。其原文為:

      齊人弒悼公,赴于師。吳子三日哭于軍門之外。徐承帥舟師將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

      (《左傳·哀公十年》)

      而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這樣記載:

      “鮑子與悼公有郤,不善。四年,吳、魯伐齊南方。鮑子弒悼公,赴于吳?!?/p>

      是鮑子與其君有怨,趁吳、魯伐齊之機(jī)而殺了悼公。

      考察后兩例弒君事件,無論《左傳》還是《史記》等資料記載得都很簡略,有些地方很難看出孔子的真正用意。但是,從整體諱弒君的事例中能感受到孔子諱的一些原因:為親者,尊者,賢者諱。同時,孔子在對一些弒君問題上,也極力回收自己的情感,對與本國王族內(nèi)的骨肉相殘的行為,蔑視與痛恨都不足以表達(dá)其感情。弒君是政治不協(xié)調(diào)的結(jié)果,而諱弒君是維護(hù)禮樂制度的需要,它不僅代表著作者的情愫,也給釋者以極大的闡釋空間。

      附:三十九例弒君事件

      一、隱公四年,衛(wèi)州吁弒其君桓公完;二、隱公十一年,羽父使賊弒魯隱公姑息;三、桓公二年,宋督弒其君殤公與夷及其大夫孔父;四、桓公十七年,鄭高渠彌弒鄭昭公忽;五、莊公八年,齊襄公諸兒被弒;六、莊公十二年,宋萬弒宋閔公;七、莊公十四年,鄭傅瑕弒鄭子儀莊公;八、三十二年,慶父弒子般;九、閔公二年,慶父弒魯閔公啟方;十、僖公九年,晉里克殺奚齊及君卓;十一、僖公十八年,齊人殺無虧;十二、僖公二十四年,晉懷公被弒;十三、僖公三十年,衛(wèi)殺其君公子瑕;十四、文公元年,楚成王被弒;十五、文公十四年,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十六、文公十六年,宋昭公杵臼被弒;十七、文公十八年,齊懿公商人被弒;十八、文公十八年,魯襄仲弒子惡;十九、文公十八年,莒弒其君庶其;二十、宣公二年,晉靈公夷皋被弒;二十一、宣公四年,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二十二、宣公十年,陳靈公平國被弒;二十三、成公十八年,晉弒其州蒲;二十四、襄公七年,鄭僖公髡頑被弒;二十五、襄公二十五年,齊崔杼弒其君光;二十六、襄公二十六年,衛(wèi)寧喜弒其君剽;二十七、襄公二十九年,閽弒吳子馀祭;二十八、襄公三十年,蔡景侯固被弒;二十九、襄公三十一年,莒公買朱被弒;三十、昭公元年,楚公子圍弒其君楚郟敖;三十一、昭公十三年,楚靈王熊虔被弒;三十二、昭公十九年,許世子止弒其君買;三十三、昭公二十七年,公子光弒吳王僚;三十四、定公十三年,薛弒其君比;三十五、哀公四年,蔡昭公申被弒;三十六、哀公六年,齊陳乞弒其君荼;三十七、哀公十年,齊侯陽生被弒;三十八、哀公十四年,齊陳恒弒其君簡公壬;三十九、哀公十七年,衛(wèi)莊公蒯聵被弒。

      [參考文獻(xiàn)]

      [1]劉鵬.春秋弒君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2016.

      [2]宋秀秀.司馬遷筆下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弒君事件[J].重慶第二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4(2):42-45.

      [3]吳秉坤.《左傳》敘事與弒君凡例之關(guān)系[D].北京:清華大學(xué),2006.

      [4]孟翔為.從魯國的弒君現(xiàn)象看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J].綏化學(xué)院學(xué)報,2016(3):76-79.

      [責(zé)任編輯]李獻(xiàn)英

      猜你喜歡
      春秋筆法春秋
      陳壽“春秋筆法”下的劉備
      卷宗(2018年10期)2018-05-26 09:48:08
      《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春秋筆法》(選修)
      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春秋筆法》(選修)
      朱長文《琴史》綜論
      音樂探索(2017年1期)2017-03-31 22:23:34
      《春秋》大義對宋代紀(jì)傳史體的影響
      試論《秋海棠》在20世紀(jì)40年代的媒介傳播
      春秋禮樂文化的研究探討
      戲劇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20:25:45
      穀梁春秋哲學(xué)構(gòu)建及其意義
      人民論壇(2016年5期)2016-03-24 22:28:23
      論春秋時期的師保
      啖助、趙匡和陸淳《春秋》學(xué)著作考辨
      阿勒泰市| 九龙坡区| 军事| 尼勒克县| 民乐县| 临夏市| 闽清县| 华亭县| 南雄市| 龙门县| 六盘水市| 贵定县| 台山市| 绥中县| 崇州市| 商都县| 鹰潭市| 通州区| 长海县| 定日县| 云林县| 石阡县| 塔河县| 大冶市| 昌平区| 邢台市| 资溪县| 磴口县| 额尔古纳市| 原平市| 会理县| 阿勒泰市| 奉贤区| 平武县| 温州市| 徐水县| 肇东市| 贵港市| 逊克县| 安达市|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