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奧
摘 要:中國英語是隨著英語在國內的長久普及而逐漸產(chǎn)生的一種語言變異現(xiàn)象。本論文將采用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和研究方法,探究這一英語變異形成背后的認知、身體經(jīng)驗和主觀意識的作用,并歸納出這種中國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所產(chǎn)生的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作用,幫助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以此來避免文化休克的產(chǎn)生。
關鍵詞:中國英語 認知 跨文化交際
Abstract
China English is a kind of language variation.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how our cognition, physical experience and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is var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and conclude both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help reduce the pragmatic mistakes and avoid culture shock.
Key word: China English; cogni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引 言
中國英語是隨著英語在中國的長久普及而逐漸產(chǎn)生的一種語言變異現(xiàn)象。目前,對于中國英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的劃分上,對于這種中國英語成因的探究也更多地應用于英語教學的指導中。而本論文將采用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和研究方法,分別從語言的幾個基本單位以及中國英語在真實語境中使用時所產(chǎn)生的不同現(xiàn)象中探究這一英語變異形成背后的認知、身體經(jīng)驗和主觀意識的作用,并將其與英語母語國相比較以直觀地看出這些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是從何而來。論文的最后一部分將歸納出這種中國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所產(chǎn)生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幫助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以此來避免產(chǎn)生文化休克。
1.理論基礎
1.1 認知社會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結合了認知心理學和語言學,不同于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言學和索緒爾提出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它的哲學基礎就是體驗哲學,更看重人類的認知、身體經(jīng)驗和客觀事實,它認為語言是人類主觀的產(chǎn)物,而不是一個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系統(tǒng),語言意義不僅僅限于語言形式,而是來源于主客體之間的互動。
認知社會語言學重點關注語言變體的研究,認為任何一種語言的演變都一定有人類認知產(chǎn)生的影響。它既包括了認知語言學的認知取向,也將社會語言學所提倡的語境和情景的制約效果考慮在內,從現(xiàn)實出發(fā)探究意義,把認知、文化和語言現(xiàn)象做互補分析,對一種語言現(xiàn)象做出跨學科研究。它注重的不是個體的認知,而是群體共享的、以集體為導向的認知,這種認知能反映出其所在社會的歷史和文化等。
1.2 中國英語
“中國英語”這一概念首先源自翻譯領域。葛傳槼將其描述成用英語民族的習慣用法表達中國獨有詞匯的語言現(xiàn)象。而關于這一定義,學者們眾說紛紜。杜爭鳴認為中國英語取決于跨文化交際;謝之均認為它是中國人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的干擾性英語變體;而李文中認為它不受母語干擾。至今為止,“中國英語”仍沒有明確界定,國內對其研究還處于認識階段。
然而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我們所說的中國英語是China English,而不是中式英語,即Chinglish或Chinese English。前者像加拿大英語或印度英語一樣可以成為一種新的英語國別變體、大部分已經(jīng)被承認因而具有普遍性,而后者是中國人學習英語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中介語,它不僅受制于中式思維還很有可能是語法錯誤的,大部分源自外語學習者的能力不足,是個人問題、不一定都有代表性。
2.中國英語的認知來源
2.1 詞匯
比起其他的語言單位,詞匯更能夠凸顯一個國家語言的特色。因為當一個新的事物流行起來,為了方便傳播這一概念,一定會首先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詞語來作為其意義的載體。中國英語創(chuàng)造出的眾多詞匯同樣最能直觀地體現(xiàn)出中國獨有的概念。比如在飲食上,我們有豆腐(tofu)、包子(baozi)和荔枝(litchi)等;關于歷史文化我們有秀才(xiucai)和大字報(dazibao)等;關于宗教信仰我們有儒家思想(Confucianism)陰(yin)和陽(yang)等;而現(xiàn)在被廣泛討論的兩個群體:大媽(dama)和土豪(tuhao)也已經(jīng)被收錄進了牛津詞典。
單個詞語不存在語法問題。這類詞匯產(chǎn)生就是因為英語民族和漢語民族的歷史淵源不同,且兩個民族在衣食住行上存在不小的差異。英語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過類似的實踐體驗,因而他們沒有這樣的認知。不需要這樣的表達,詞語上自然會出現(xiàn)缺失和不對等。而類似大媽和土豪這類詞匯,在外國或許存在同樣的群體,但人們對old lady的認知顯然無法概括中國社會賦予“大媽”的引申義,因而只能從中國借詞。
2.2 句子
中國英語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類似“We believe that”這樣的結構,而且大多把人稱放在句首。這種用法并無太大語法錯誤,但在英語中更為慣用的說法應該是 “It is believed that”,一個句子的總領部分通常是要重點表達的事件而不是人。這一特點會相應導致中國英語的句子中主動語態(tài)用的更多而不是被動語態(tài),這點也與規(guī)范英語不同。
這種特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更加主觀,我們在判斷和表達自己的時候傾向于靠直覺、用人的主觀視角審視世界。而西方思維則更偏向于客觀,常用旁觀者的角度去描述事件。
這種認知的差別主要來源于兩種民族生活模式的不同。中國是農(nóng)耕社會,而西方是海洋型文化。我們耕作時常常要依靠自然的天氣變化、甚至用祭祀等方式去取悅自然。中國人向來講究天人合一,我們和這個世界不分主客、是融為一體的。而西方卻一直要和海洋對抗,以此來獲取食物生存下氣,這種長期的體驗導致在他們的認知中人和自然相互對立、主客分明。
2.3 語篇
對于篇章結構而言,中國英語和規(guī)范英語一個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邏輯問題。中國英語簡單句多,句子之間幾乎不用連詞連接,標點符號隨意添加,所以看上去結構松散、邏輯感不強。除此之外,更大的一個差別就是,中國英語的篇章屬于歸納總結型,而規(guī)范英語的篇章則屬于演繹推理型。前者習慣在探討或論證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舉例來表明原因和思考的步驟,而在文章或段落的最后才總結主旨和觀點。而后者總是開門見山,在文章和段落的開頭就直接表明觀點和重點,隨后才開始論證。
這種認知的差異來源于文化起源的不同。中國崇尚儒釋道,屬于倫理學,習慣寓情于理,文章常被感性驅使。而西方哲學源自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持機械論、認為世界是一個按照可知的科學規(guī)律以既定方式運行的物理系統(tǒng),因而理性高于一切。
2.4 語用
語用最能體現(xiàn)出不同民族的不同認知方式和生活體驗,它不僅涉及語言形式還更要考慮情景的限制。目前中國英語中有很多日常用語已被正式確立了地位,例如“l(fā)ong time no see”以及“Good morning, teacher”等。這些說法不難理解,但其使用的真正目的卻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而這其實是因為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因此“你吃了嗎”就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問候語,說這句話的目的并不是真的邀請對方一起吃飯,只是為了維持人際關系。而類似英國這種天氣變化反復無常的國家,天氣就理所當然成為了人們打招呼的用語。
此外,像“where,where”這種謙虛和客套的用法也是不會出現(xiàn)在西方人正常的英語對話中,受到夸獎時,他們會直接說“Thank you”。這種自我“貶損”式的中國英語之所以出現(xiàn),是因為在中國人的認知中,維持人際關系十分重要。而這種認知的獲得主要是由于社會結構的不同。中國不像西方國家地廣人稀,我們的群居特征更加明顯、與人接觸也更多,中國的社會結構因此以集體為導向而不是個人,我們更需要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因此形成了一種高語境文化。而西方則正好相反,他們崇尚個人意志、個人主義,是低語境文化,所以在他們的認知里不存在這種謙虛的表達。
3.中國英語對跨文化交際的作用
3.1 促進身份認同
中國式英語不僅體現(xiàn)在書面上,在發(fā)音上也有自己的特征,例v和w區(qū)分不開,發(fā)th的時候忘記咬舌等。這類共性的錯誤慢慢形成了一種中國人獨有的語音變體,而這種語音上的變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提升身份認同感。這就好比說同一種方言的人們能夠迅速確定彼此屬于同一地域,中國英語有類似的作用。
社會身份認同是跨文化交際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融入異文化的人如果一直處于身份認同危機之中就難以做到文化適應,甚至可能對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產(chǎn)生懷疑。而中國英語則能幫助同處異文化的中國人彼此識別、建立身份認同感,進而促進文化適應。
3.2 產(chǎn)生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凱爾佛洛·奧博格在他的學術論文《實用人類學》中首次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當一個人進入到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時,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交際符號和形式而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上的焦慮、迷失、排斥乃至恐懼的感覺。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引發(fā)抑郁癥以及自殺等后果。
即便部分中國英語已經(jīng)被承認,但并不代表它們可以被任意使用。如果不了解這種中國式英語變體形成的背后原因和東西方在認知上的差異,而盲目地在與西方人對話時任意使用的話,仍可能引起對方的不適、遭到排斥,進而導致文化休克的產(chǎn)生。
結 語
中國英語的存在和發(fā)展在國際上的影響與日俱增、不容小覷。研究這一語言現(xiàn)象不僅有助于英語教學還能夠有效地指導跨文化交際。而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去分析中國英語的成因能夠更加直觀地看出不同民族的不同認知和體驗是如何體現(xiàn)在語言上的,有助于探究語言形成的主觀原因。同時,由于跨文化交際的實質就是來自異文化的人們彼此交換雙方頭腦中的認知的過程,從認知的角度去分析中國英語能有效地找到跨文化交際失敗的根源,以助于減少語用失誤、避免文化休克的產(chǎn)生。
參考文獻:
[1] 李新征. 認知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中國英語研究[J]. 黑河學院學報, 2017, (2): 191-192
[2] 諶莉.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跨文化交際失誤[J].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13, (19): 125-127
[3] 周紅英. 從認知社會語言學的世界英語變體研究看中國英語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23): 90-96
[4] 賀春艷, 劉景霞. 從語言、文化與思維的關系看中國英語的語篇特點[J].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8): 126-130
[5] 張一鳴. 中國學生漢式英語思維動因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22): 129-131
[6] 盧可. 淺析中國英語變體[J]. 東北電力大學學報, 2008, (28): 67-70
[7] 竇衛(wèi)霖. 跨文化交際基礎[M]. 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7.
[8] 戴曉東. 跨文化交際理[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9] 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1999.
[10] 拉里A·薩默瓦, 理查德·E·波特.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