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漢維語中的比喻性詞語進行討論,分析了漢維語比喻性詞語中喻體和喻意之間的對應關系,總結出了比喻性詞語有直譯法、意譯法、借代法三種翻譯方法,并進行漢維語比喻性詞語的對比研究。
關鍵詞:比喻性詞語;對應關系;翻譯方法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為比喻下的定義: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也就是說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點,發(fā)現(xiàn)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對甲事物有一個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認識。依據(jù)描寫或說明的方式比喻可分為“明喻(直喻)”、“暗喻(隱喻)”、“類喻”、“借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
比喻按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xiàn)來看,其基本類型有三種: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本體、喻詞和喻體同時出現(xiàn)。常用的喻詞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暗喻本體、喻體同時出現(xiàn),但用“是”、“成”、“成為”、“變成”等系詞代替“像”一類的喻詞;借喻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xiàn),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
比喻性詞語的作用和意義有以下幾點:比喻說理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比喻敘事能化抽象為具體,使事物更清楚明白;比喻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
每一種語言中都有豐富多彩的比喻,比喻,它使語言的表達更為生動、具體、形象,且更容易受大眾的理解。比喻性詞語不僅使用范圍很廣,而且在句子中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語言均是其獨特的代言人。漢語和維吾爾語中,有很多比喻性的詞語。
中國地域寬廣,有著較長的海岸線,然而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在黃河流域,距大海較遠,因此漢語中的“?!贝蠖嗑哂羞b遠和不可思議的喻義,如“海底撈針、海誓山盟、海角天涯”等。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大多數(shù)從事農業(yè)生產,因此漢語中就產生了許多河流、土地和農業(yè)勞動有關的詞語,如:一帆風順、過河拆橋、斬草除根、拔苗助長、水到渠成等。漢語在生活和生產勞動過程中運用了自然景物,如山川,氣候,物產等表達自己的思想,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有關的比喻。其中有些字面上即能理解其含義,甚至能夠讓人聯(lián)想起畫面,如:山珍海味、五湖四海、傾盆大雨、浪跡江湖。這些詞語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勞動對語言的影響。
由于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吃的種類和方法多種多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漢語使用的很多比喻都形象地展現(xiàn)了其生活經驗。例如,在比喻量力而行時,一般用“看菜吃飯”來表達;在比喻擁擠時漢語慣用“擠得像下餃子一樣”。吃飯和穿衣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漢語中還有不少含有穿衣的比喻性詞語。比如用來比喻富貴后還鄉(xiāng),向鄉(xiāng)親們夸耀的“白日繡衣”;再比如用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的“量體裁衣”等等。
馕,抓飯,手抓肉,拉面,酸奶等是維吾爾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品,以此設喻的熟語有很多。例如“malsiz ?j bolar,nansiz ?j bolmas”(家里可以沒有牲畜,可沒有馕是不行的),“?rzan g?xni? xorpisi joq”(便宜肉不成湯/賤買無好貨),維吾爾語作品中經??梢钥吹揭恍┯嘘P飲食方面的詞語作為喻體的情況。
比喻性詞語喻體和喻意的對應關系有以下幾種:
完全對應:比喻是一種思維模式,人類在思維模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兩種語言在思維模式上也有一定的共性,在比喻性詞語中就有所體現(xiàn)。例如:
鐵石心腸 ? ? ? ? ? ? ? ?tax jyr?k
鐵飯碗 ? ? ? ? ? ? ? ? ? ?t?myr tawaq
母老虎 ? ? ? ? ? ? ? ? ? ??ixi jolwas
紙老虎 ? ? ? ? ? ? ? ? ? ?q???z jolwas
部分對應:兩種語言所共有而且意義、功能和感情色彩相同或相近的意象有時會表現(xiàn)在不同的事物上。例如:
膽小如鼠 ? ?toχu jyr?k(膽小如雞)
家丑不可外揚 ? ?qol synsa j?? i?id?,bax jerilsa b?k i?id?。
(手斷了在袖筒里,頭斷了在帽子里)
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 ?b?x barmaq e?iz?a si?maq
(一張嘴里放不進五個指頭)
落湯雞 ? ?sy?a?yxk?n myxykt?k (落湯貓)
非對應:一些比喻性詞語在其源語中都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在譯入語中卻沒有相對應的詞語,這個給我們的翻譯工作帶來了不少問題。例如:
(1)有些詞語在漢語中具有感情色彩,但是在維吾爾語中沒有任何色彩。像在漢語中“醋”可指與愛情相關的嫉妒之心,例如“他跟我閑聊了幾句,他女朋友就吃醋了。”但在維吾爾語中“a??iqsu”一詞沒有任何色彩;“鴛鴦”一詞在漢語中是男女愛情的象征,例如“只羨鴛鴦不羨仙”,而在維吾爾語中(qoxmaq ?rd?k)suqsur一詞卻無此含義。
(2)喜鵲在漢語中被視為是報喜的吉祥鳥,如“喜鵲登枝”;而在維吾爾語中多將其比作多嘴,碎嘴,讓人討厭的人。如“seni? se?iz χand?k xaraqlixi? quliqim?a quliqim?a”(我討厭你像喜鵲一樣嘮叨個沒完)。
比喻性詞語翻譯的好壞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方法的應用。在這里,我們簡單地探討三種基本的翻譯方法。
直譯法一般用于翻譯喻義和喻體完全對應的詞語。直譯,顧名思義,就是指將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譯,這種翻譯方法是最容易使用的。以下是我們熟悉的一些比喻性詞語和它們所對應的翻譯:
孤掌難鳴?awap ikki qoldin ?iqidu
天羅地網(wǎng) ? ? ? ?asmanda tor j?rd? qapqa
乘熱打鐵 ? ? ? ?t?myrni qiziqida soq
被人牽著鼻子走 ? ?burnidin jetil?p me?ix
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兩種語言中,有些事物是相通的,相同的事物所表達的意思和信息也相同,這便使直譯法得以應用。
在翻譯時,當遇到喻體不同、涵義相同的情況即可采取意譯法,通常會選擇一些與目的語意思相近的詞語來進行翻譯。意譯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將原文的內涵意思表達出來,而對于其意思的載體,則不要求嚴格一致。采用意譯法翻譯的文章更易于目的語讀者理解。例如:
(1)“風馬牛不相及”比喻毫無關聯(lián)的事物。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譯,指兩地相隔很遠,即使牛、馬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不能傳達出它的真實含義。所以意譯成“he?qandaq alaqisi joq”讀者更容易理解。
(2)“胸有成竹”原指畫竹子在動筆之前腦子里先有了竹子的完整的形象?,F(xiàn)比喻做事動手之前心里已經有了主意,所以意譯成“k??yld? san bar”才能讓讀者理解的更加透徹。
(3)“車水馬龍”直譯為車像流水,馬像游龍。深入理解為,形容往來車馬很多,連續(xù)不斷的熱鬧景象。所以意譯為“san?aq-san?aq”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4)“快刀斬亂麻”比喻做事非常果斷,能采取堅決有效地措施,很快地解決復雜的問題。譯為“ixni ?a?-?u? qilmaq”。
有些比喻性詞語的意義雖然可以從構成詞語的各個詞的意義中推導出來,但許多是以比喻性轉義或者借代性轉義作為基礎的。這樣的詞語往往可以譯成維吾爾語中意義相同、形象性很強的詞語。這種翻譯方法我們稱它為借代。借代法是一種變通手法,即采用內涵相似的事物來翻譯原文的字面意思并加以處理。例如:
落葉歸根 ? ?at ajlinip oqurini tapidu
膽小如鼠 ? ?toχu jyr?k
一箭雙雕 ? ?bir ?almida ikki paχt?kni soqmaq
落井下石 ? ??lg?nni? ystig? t?pm?k
本文通過對兩種語言比喻性詞語內涵的討論,列舉了三種常用的翻譯方法。但因比喻性詞語詞義的多變性,對翻譯方法的選擇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在學習的同時不僅要很好地掌握語法知識,更要了解不同語言背后的內涵,并且還要運用適當?shù)姆g方法和技巧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翻譯。
參考文獻:
[1]張敬儀.漢維-維漢翻譯理論與技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馬曉紅.漢維比喻辭格的對比與翻譯[D].北京:中央民族學,2012.
[3]張勇.維吾爾諺語中比喻手法的運用[J].語言與翻譯(漢文),200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