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玲
【摘 要】在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已經不能局限于單純的模仿記憶,應該注重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的體現,培養(yǎng)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多種學科素養(yǎng)。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深入研究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與作用。
【關鍵詞】小組合作;小學數學;學科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6-0183-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也提供了不少有效的教學指導意見。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是因為在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取長補短,加深對數學知識以及重難點的理解和把握,進而促進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提升。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廣大師生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深遠,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在阻礙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而小組合作學習雖然得到應用,卻并沒有發(fā)揮其真正的有效作用[1]。
1 小組合作從科學分組入手
小組合作能否將作用最大化,取決于分組是否具備科學性,不科學的分組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的降低。很多老師能夠意識到小組合作的價值與優(yōu)點,也都進行了實踐教學,但其中存在一些分配不合理,只注重數量與基數的分配,沒有考慮到每個學生所具備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導致小組合作的作用得不到實質體現。最常見的小組分配方法是按照座位分組,雖然這樣看似方便交流,利于管理操作,但學生積極性不高。固定的位置,固定的人際圈雖不需要磨合期,交流無障礙,可同時也沒有新鮮感,更是沒有意識到他們之間的學習能力高低,有可能造成一組人全差,或者一組人太強的現象。所以要進行科學分組,從大局觀入手,深入了解每一獨立的個體的優(yōu)點、缺點、長處、短處,要組內學生可以得到互補,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2]。
如在講述“數據統(tǒng)計”這一課時,將學生合理分組后,每組進行合作共同完成數據統(tǒng)計,繪制出統(tǒng)計圖與答案。成員分組遵循互補的前提,將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與動手操作能力強的放在一組,相互搭配實現高效互補學習,雙方都能學到對方身上的有點,補充自我的不足,提高合作效率,最終達到數學學習能力的持續(xù)提升。
2 小組分工明確到個人
之所以要小組合作,就是需要組員之間的配合互助來開展學習,雖說有些學生個人能力很強,但也不應該大包大攬,只有將任務合理分配到每個學生身上,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這樣的小組活動才能稱為合作學習。教師要調動每位成員運用數學知識參與到活動當中,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討論問題,探討解決辦法?;顒拥拈_展不應該是表面上積極向上、熱鬧非常,卻沒有實質性的學習效果。在進行科學的小組分配后,科學安排任務到個人,保證每位組內成員都有事做,還要能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與思維動能,最大限度發(fā)揮小組成員的作用,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3]。
每個小組中應該配備一位領頭人,也需要一個組織者或者領導者來組織安排分工任務,這一領導者不是老師指派,應該是組內成員投票選舉出來的,這樣組內成員更容易積極的配合和服從安排。
如在教授“路程計算”的知識點時,應該先進行全體成員合作,探討不同的解題思路。而后進行組內解題,小組成員可分為上、中、下學習能力配置,學習中等成員提出問題,學習較差的學生嘗試解答,由學習能力強的成員來糾正錯誤講解問題難點。在這樣的配置下,充分體現出他們各自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收獲,提升了自我的同時,互助成長。提升全體成員學習主動性的同時,建設和諧愉快的數學課堂環(huán)境。
3 加強合作促進思維能力提升
要想在小組活動中加強合作,就需要在學習內容的創(chuàng)設上下功夫,要讓合作交流過程具備可思考性,明確學習目標,以及分工安排[4]。
如在教授“三角形”這一課時,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大家展開想象,對自己映像中的三角形展開描述,而后用其概念來加強認知,然后讓各組組織成員探討三角形的定義,分享各自的見解。最后老師加以總結,再次提出問題,大家對三角形已經有了一些了解,那大家在生活中有那些事物是三角形?學生就可以再次展開思考,借助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來列舉出他們認知中的三角形,再次組內歸納總結。讓大家?guī)еd趣參與到小組活動當中,刺激學生學習動能與動力,并且加快大腦思考運轉速度。所以,教師在合作學習任務內容的設計上,要兼顧合作探究又具備知識思考性的特點,構建出完善合理的小組合作模式,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全體成員的思維活躍度,調動大家學習興趣與動能的同時,開動大腦進行科學創(chuàng)新。
4 借助游戲活躍課堂氛圍
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可以借助游戲帶入的方式,來調動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掌握知識的同時樂在其中。如在教授“一定能摸到紅球嗎?”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自行準備好箱子和帶色的小球,組內成員相互提問,用游戲的方式來學習。通過游戲情境的設定就可極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積極性,將學習當成趣味而不是負擔,通過小組合作來加強思維交流、分析研究體現出學生主體地位。相互交流中,能夠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小學生本就容易受到環(huán)境影響,所以有趣濃厚的課堂氛圍就可有效推動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也增加了班級凝聚力。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夠改變目前學生單獨思考的局面,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不斷豐富學生的閱歷,積累數學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建梅.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0).
[2]王銳.試論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1).
[3]范玉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
[4]楊卓.基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小學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