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年基
摘要:隨著我國法制化建設進程不斷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入貫徹落實,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學校要做好學生的教育思想工作,重視道德與法治思想建設,在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期引導學生樹立健全的法制觀念。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對教師的教育教學也不斷提出更好的要求,如何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成為當前教師主要研究的課題之一,生活化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本文將主要圍繞著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討論與分析。
關鍵詞: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3-0094
一、關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概述
生活化教學模式就是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摘取案例,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依托進行案例分析的一種教學模式。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推崇生活化教學方式,曾經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著名教育理論,至今仍有重要的教育指導價值。伴隨著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生活化教學也在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和要求,人們更多地開始將生活中的案例與課堂理論知識的教學融合在一起,將教材內容具體化、生動化,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尤其在當今新課改的背景下,生活化教學理論更加受到教育界的追捧。
二、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有積極的意義。首先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初步接觸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內容相對枯燥而抽象,學生在學習和接受的時候相對困難。通過將生活中所發(fā)生的新聞熱點結合到書本教材內容中,或者根據學生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內容選取相應的案例運用到教材學習過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主動性,還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的畏難心理,在積極主動接受的過程中,將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輕松化,更加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明顯比傳統(tǒng)課堂中對教材的死記硬背提高了更多。
其次,生活化教學模式也是符合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和學習要求的,學生能夠理解所學的知識,并且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知識,理論與實例的結合,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環(huán)境,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知識,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健全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方法
1. 注重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以生活案例入手
在學習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材時,在學習到《友誼的天空》和《生命的思考》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這兩小節(jié)內容合并在一起,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從社會熱點導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思考事件發(fā)生的背后隱藏的原因,結合教師的指導引入教材主體教學,讓學生明白在學校與同學和睦相處的重要性,應該怎樣和朋友相處,遇到問題時應該怎么辦,激起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為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視生命。通過在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植入生活中實際案例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在教學的一開始就有效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緊跟課堂節(jié)奏,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將課本教材中講述的知識內化于心,達到最佳課堂教學效果。
2. 轉變教學模式,從生活化探究模式入手
教師在組織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選擇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與課堂表現(xiàn)有著直接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要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得到發(fā)展。生活化探究模式成為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要課堂組織模式之一,將生活中常發(fā)生的案例與學生的學習內容結合在一起,組織學生通過課堂情景表演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親自參演、親身體會或者作為旁觀者的角度去認識分析整個事件,從中獲得自己的感悟,并將自己的體會與同學進行分享和交流,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好適度適時的正確引導工作,讓學生在情景表演中明白某些道理。
3. 注重生活實踐的作用
道德與法治內容的學習以生活化的模式開展,最終希望達到的效果是取之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因此,在這個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同樣要重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教師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開展公益活動,例如,帶領學生到社區(qū)做衛(wèi)生清除和宣傳工作,到敬老院里給爺爺奶奶們送愛心,在這個實際的實踐過程中,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快樂,并且逐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4. 發(fā)揮感情引導的作用
在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和引導,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要轉變高高在上的教學態(tài)度,要融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建立良好交流關系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自己在生活中所獲得的經驗和心得體驗分享給自己的學生,以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和觀點來引導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困惑和煩惱,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全面依法治國的貫徹落實,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在初中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將生活化教學引入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本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羅加宇.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
[2] 郭曉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8(26).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qū)蔡家崗鎮(zhèn)中學 41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