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要:新時代扶貧工作在卓有成效的同時,在扶貧進程中也出現了新的問題。以中國基本國情為基礎,國家與社會對當代扶貧在目標、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為了完成2020年全面脫貧的偉大目標,十九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通過實踐可以發(fā)現,精準扶貧在貫徹落實上仍然存在著部分不足。長此以往,將會形成對中國脫貧工作的阻礙。因此,本文主要就精準扶貧存在的現實困境以及如何改善現狀進行討論。
關鍵詞:精準扶貧 自我發(fā)展 幫扶 信息溝通 協(xié)同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1-0246-02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就已經著手扶貧工作。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穩(wěn)步提高,中國對扶貧攻堅投入的精力與重視程度也逐漸加大。中國貧困人口的數量與比例逐年下降。但是,在脫貧工作不斷前進、不斷取得成果的同時,脫貧難度也在逐漸加深。中國現有貧困人口貧困程度加深,脫貧任務相較以往難度更大、成本更高。而貧困重災區(qū)則在各級縣、鄉(xiāng)中。縣鄉(xiāng)扶貧進展的艱難,往往給國家扶貧事業(yè)的前進造成為阻礙。
一、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突破了過去農村扶貧工作僅僅定位識別到地區(qū)這個范圍的局限,首次提出了要將扶貧落實到村到戶的要求,是中國扶貧方針政策上的里程碑。精準扶貧要求識別對象要精準,有關部門對資金的使用精準,項目安排精準,措施到位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精準扶貧創(chuàng)造了五年脫貧七千萬人的歷史最好成績,貧困識別準確率精確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這都是精確扶貧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以中國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為例,在實施精準扶貧的情況下,選擇了一批有能力的幫扶隊伍,改善了鄉(xiāng)村基礎設施建設,發(fā)展適合自身的特色產業(yè),例如旅游業(yè)、養(yǎng)殖業(yè)、種植業(yè)等。三年間實現了年收入增長百分之一百三的可喜成果。這一成果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國家對精準扶貧層層落實治理格局的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將責任體系劃分為了工作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幫扶體系、社會動員體系的五位一體結構,為扶貧工作進行了短小精悍的概括,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一起抓貧困的構想以及產業(yè)扶貧才是扶貧建設的核心與必經之路,為中國未來幾年里的扶貧政策提供了一條明路。
二、精準扶貧的現狀與現實困境
(一)扶貧標準相較落后于世界大背景下的經濟發(fā)展現狀
2018年中國的扶貧標準線為3200元,根據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貧困線可進行上下浮動。相較于2010年的1274元,已是較高程度的提升,但是相比世界貧困標準每日1.9美元的貧困標準水平仍然有一段距離。誠然,貧困問題很大程度上與中國國家歷史有關。中國貧困人口基數過大,而國內資金、人才、幫扶項目有限,難以面面俱到滿足貧困人口的需求。同時在國家進行扶貧工作的同時,其他經濟項目政策也要同時進行。這就造成為有關下級政府的取舍問題。有關工作人員相比扶貧成果,更看重所屬地區(qū)GDP的成績,這就造成為不同地區(qū)因為扶貧政策貫徹落實程度不同而出現的脫貧情況不同。
上文中我們提到,中國貧困人口基數過大,造成為扶貧進程推進的困難。這一原因也導致了在精準扶貧上,貧困人口缺乏一個有效、權威、受眾面足夠廣泛的平臺與渠道同扶貧領導班子進行信息上的交流。而人數眾多的貧困戶上達訴求的聲音上傳到有關部門存在一定難度。幫扶隊伍與扶貧對象之間始終存在信息不對等、交流不同時的問題。幫扶隊伍對幫扶對象信息掌握不充分、不完全、不準確;扶貧對象對扶貧最新政策不知道、不理解。導致了扶貧政策不能很好地對癥下藥,使之逐漸與中國經濟發(fā)展脫軌。
正是中國貧困性質與部分單位貫徹落實不到位的扶貧工作以及有效信息溝通途徑的缺乏,導致了扶貧標準與中國經濟發(fā)展不協(xié)調,與世界發(fā)展不協(xié)調。
(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精準填表盛行
精準填表是自我國最初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就存在的問題。填表、評估、審核是目前國內眾多事務的必要流程,一定程度上能保證審核的公平性、一致性。然而,如今繁瑣的程序,對本就壓力大、任務重的扶貧工作造成為阻礙。扶貧填表的多數目、扶貧檢查的高頻率表面上是對扶貧對象的精確識別、準確定位,實質上助長了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貧困對象不是靠填表填出來的,而是靠國家下派的第一書記以及其他有關人員在平常管理、實地考察中總結出來的。將貧困戶拘泥于精準填表,不僅使幫扶隊伍耗費大量無用的精力,疲于應付諸多的表格,更會分散扶貧的集中點,導致付出了眾多資金而扶貧成效較低的尷尬境地,最終損害的將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要在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精簡貧困戶申請審核程序是必要的。
(三)扶貧方式標準落后單一,具有短效性
目前精準扶貧主要集中在物資上的資助,雖然精準扶貧在教育、醫(yī)療、社保等方面有了新的政策制度以維護貧困人口人權,加速脫貧。但是在大部分農村地區(qū),因為基礎設施落后,資金方面的缺乏,無法一一落實上述有關領域的建設。因此,物質扶貧仍是中國扶貧的主流模式。然而單純的物質扶貧,沒有教育等資源的支持,無法刺激貧困人口的自我發(fā)展能力。貧困人口“先天不足”,而又“后天不良”。扶貧對象被動消極地接受政府的資助,貧困戶無法將扶貧所得的資源,實現“擴大再生產”,而逐漸產生依賴心理,因此出現了政府養(yǎng)“懶漢”現象。當代扶貧還停留在“輸血式”扶貧上,“造血式”扶貧存在,但數量很少。
除此之外,貧困戶的判斷標準仍舊以家庭收入為主要依據。根據2011年的標準,凡是低于2300元年收入的,則統(tǒng)計為貧困人口。缺少與時俱進與創(chuàng)新性,忽略了老弱病殘、鰥寡孤獨廢疾者所應該享有的人身權利。農村不乏殘障致貧、兒女不養(yǎng)致貧等情況的出現。他們需要幫扶的不只是經濟上的貧困,更是生活能力上的貧困、精神上的貧困。
當代中國的扶貧往往忽略了貧困人口貧困的根本原因,資金資助只能在短期內緩解貧困人群的生活條件,無法從長遠的角度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脫真貧,真脫貧”與“扶真貧,真扶貧”。
(四)缺少多元主體與政府的結合扶貧
一直以來,政府都有與多元主體結合扶貧的建議提出,但是效果甚微。總是出現政府主導,多元主體甚少或是幾乎不參與扶貧的情況。有關部門對于“產業(yè)扶貧”這一精準扶貧的核心的認識不夠深刻。鄉(xiāng)村內的扶貧政策主要是由政府下達與實施,在中國的扶貧歷史里,社會力量對扶貧的幫助微乎其微。在企業(yè)看來,政府的力量足夠大,企業(yè)沒有積極性參與精準扶貧的有關工作,導致了經濟學上所說的“擠出效應”。政府缺乏對企業(yè)的相應鼓勵機制,“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二者作用不均衡,也缺乏使二者均衡使用的政策方針。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的,企業(yè)在扶貧領域不能得到足夠的好處,對精準扶貧事業(yè)的支持非常有限。
(五)精準扶貧成本過高,區(qū)域資源有限,幫扶隊伍能力有限
精準扶貧相比“粗放式扶貧”來說,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要更為巨大。而且越到扶貧后期,成本和難度也就越大。這就導致了幫扶團隊有心無力、后勁不足的現象。一方面是區(qū)域資源有限,不可能無止境地投入在精準扶貧上而且大部分農村地區(qū),基礎設施落后,無法實現貧困戶的“造血式”扶貧,也就不能形成先富帶動后富的局面。政府投入的錢財只會像扔進無底洞一樣看不見水花。另一方面,國家的人才是有限的,而且所屬專業(yè)與專業(yè)之間存在著信息壁壘,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勝任扶貧工作。幫扶隊伍不能實現新要求,這就導致了一個幾人的幫扶隊伍要協(xié)助完成幾千人的脫貧工作。類似這種幫扶密度,是國家精準扶貧往往止于表面的間接原因。人不夠,就只能暫且只滿足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而更深層次的貧困,比如精神、科學素養(yǎng)、教育水平等就無暇顧及。
三、精準扶貧的治理解決途徑
(一)完善精準扶貧對象的導向標準
要在2020年攻克扶貧問題,首先要從制度上對目標人群的定位機制進行改善。不再主要以家庭年收入作為判定標準,要培訓專門人員,對生活能力、旁系親屬等方面進行評估,對不同家庭情況、不同貧困原因,分別定下不同的貧困標準,應用不同的扶貧方針。將政策的貫徹落實向絕對貧困人口傾斜的同時,也要定時關注相對貧困人口,保證扶貧政策惠及人群的公平公正性。同時針對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等特殊貧困人群,應盡早制訂相關方案,保障他們的人權,實現多維脫貧。加大完善精準扶貧制度上的問題,保障精準脫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扶貧的層次與問題也在不斷出現改變,精準扶貧方針政策一定要做到與時俱進,與時代接軌。
(二)扶貧方針的改變,從“輸血”到“造血”
要做到根源上脫貧,需要的是扶貧方式的改善。政府要能做到提供給貧困人口“造血能力”,讓每一個貧困人口都有事可干,有事可忙,而不是躺在家里等政府發(fā)錢下來。一直以來,精準扶貧都是自上而下的扶貧,現在國家要做的是讓貧困人口自下而上的積極反饋。在進行扶貧的同時,更應對貧困人口進行一定的知識教育,培養(yǎng)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意識,提高貧困人群的綜合科學教育素養(yǎng),激發(fā)他們的再創(chuàng)造意識與責任意識,改變現存貧困戶的消極思想等扶貧情況。這樣做能夠促進貧困戶將政府與幫扶單位投入的“1”變成“2”甚至是“10”。例如前幾年的農村養(yǎng)豬致富,果園致富,都是農村貧困人口的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實例。通過創(chuàng)業(yè)或是脫貧的成功,增強農村居民的生產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自我自信與獲得感滿足感,再讓他們反過來幫助身邊的老鄉(xiāng),實現鏈式反應,帶動整個地區(qū)的自我發(fā)展能力的提高,從外部協(xié)助脫貧到內部自發(fā)脫貧。
(三)鼓勵企業(yè)或社會個體參與扶貧
為扭轉當前“政府熱,企業(yè)冷”的扶貧現狀,幫扶單位可以收集有關企業(yè)的數據,之后可以上報政府,政府可以對參與精準扶貧的企業(yè)采取一定的優(yōu)惠獎勵政策,例如降低征稅、提高信貸。讓這些一開始參與扶貧的企業(yè)發(fā)揮帶頭作用,帶動其他觀望企業(yè)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成為精準扶貧背后有力的保障。必要情況下,政府可以硬性要求部分企業(yè)為貧困人群提供適當的工作崗位或是進行有關培訓。但一定要與企業(yè)溝通好,作出相應等價甚至更高的補償,防止扶貧工作進行的同時,對企業(yè)產生消極影響,從而阻礙市場的正常自由運行。同時,對于企業(yè)而言,不應當只將參與扶貧工作當成與政府談判、謀取利益的工具。更重要的利用這次機遇,達到產業(yè)和貧困人口需求相結合,實現政府、企業(yè)、貧困人口的三贏戰(zhàn)略。
(四)利用好大數據進行扶貧
近年來流行的愛心午餐、支付寶森林等模式,都為大部分愛心人士提供了一個協(xié)助脫貧的平臺。社會力量分散薄弱,因此更需要各級政府利用好這個大數據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為社會的幫助提供一個渠道。貧困地區(qū)的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若能利用好網絡平臺,都能為精準扶貧作出重大貢獻。然而,淘寶、閑魚、微博等目前主流(下轉第245頁)(上接第247頁)宣傳銷售平臺,真假難辨,常常成為一些人謀利的工具。因此,政府更應該盡快建立一個監(jiān)督機制完善銷售宣傳平臺,幫助貧困人群實現自我脫貧。
(五)縣與縣、城與城之間協(xié)調統(tǒng)一
精準扶貧不能拘泥于單個城市或鄉(xiāng)村。城市的發(fā)展,是實現鄉(xiāng)村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以中國中西部地區(qū)與北部地區(qū)為例,在國家著力發(fā)展重慶、成都、上海、北京等一線或準一線城市時,應注意讓中心城市(省份)帶動周圍城市(省份)的經濟發(fā)展。重慶、成都對西部開發(fā)有著極大的戰(zhàn)略意義,北京、天津可以幫助東三省發(fā)展。這是從大環(huán)境上改善精準扶貧的困難。因此,我們在做好自己扶貧工作的同時,要注意與鄰省、鄰城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互利共贏,共同脫貧致富。
四、結語
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對精準扶貧政策的完善是不可缺少的。消滅貧困的意義不只是讓廣大人民過上好日子,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必經之路。我們要帶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因地施政,因人施政,做到對癥下藥,做到精準扶貧。激發(fā)廣大人民的參與熱情,要讓人民意識到扶貧絕對不只是政府的事,更是社會的事,是民眾的事,是關乎中國未來的事。完美的政策很難出現,在響應國家號召的同時,努力創(chuàng)新、建設,為脫貧攻堅事業(yè)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建,吳理財.制度逆變、策略性妥協(xié)與非均衡治理——基于L村精準扶貧實踐的案例分析[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27-134+169.
[2]袁明寶.扶貧吸納治理:精準扶貧政策執(zhí)行中的懸浮與基層治理困境[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3):57-64+153-154.
[3]楊增崠,張琦.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的哲學基礎與理論創(chuàng)新[J].貴州社會科學,2018(3):4-10.
[4]張蓓.以扶志、扶智推進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與實踐路徑[J].改革,2017(12):41-44.
[5]陳義媛.精準扶貧的實踐偏離與基層治理困局[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6):42-49.
[6]檀學文,李靜.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實踐深化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7(9):2-16.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