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珍
摘 要:在素質(zhì)教育蓬勃發(fā)展的今天,文本教學中文本真情體會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是極其關鍵的,其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可以加強他們對語文和閱讀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堅持引領學生整體閱讀,把握全文;對比體會,品味情感;了解背景,體味感情這幾個關鍵方面,不斷提高學生文學功底,為其未來的學習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將結合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經(jīng)驗,對該話題進行深入闡述。
關鍵詞:文本教學;真情體會;提高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這樣的定義:“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的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眾所周知,我們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都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它們有精美的文字,有昂揚的精神,還有豐富的感情,怎么讓學生與文本發(fā)生碰撞,讓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時刻關注的問題。只有讓學生真正與作者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才能讓他們理解作品,理解作家,并潛移默化地接受熏染,讓學生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最具情感,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迅速把握作者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會讓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正確把握作者情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整體閱讀,把握感情
優(yōu)秀的文章,有它鮮明的感情色彩,同時它又是一個完美的個體。我們在閱讀時首先要明確材料與整體、整體與主題之間的關系,如果切斷了材料與整體的聯(lián)系,學生看到的只是材料,一個不完整的個體,學生與整個文本就無法相通,學生對于其中的情感也就缺少一定的感性認識。對于文本當中的主旨以及情感,就無法深入感知。因此,我認為在學生一開始熟悉文本的時候,就應該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理解,以便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的同時,陶冶他們的情操,浸潤他們的情懷。
比如:在教學《說和做》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的要求是:(一)分別找出與“說”和“做”相對應的句子,并闡述自己的感受。(二)文章是如何表現(xiàn)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zhì)的。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抓住中心,去找材料,并且反復誦讀。這樣做,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于文本整體的把握能力。在學生自主朗讀的過程中,在分析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zhì)的過程中,他們明確了文章的主題,被聞一多先生澎湃的愛國熱情、無畏的革命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所吸引。課堂學習浸入式熏陶,做到了潤“生”細無聲。
二、對比體會,品味感情
完美的文章是一個渾然一體的有機體,它的語言與它的情感水乳交融,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探尋語言的美,體會語言的魅力,從而更深層地理解文章的感情是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
教師引導學生對于語句以及詞語進行對比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解讀。學習劉禹錫的《秋詞》時,我們將其和寫秋的詩詞進行比較,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寫的同樣是秋景,學生在朗讀與體味中發(fā)現(xiàn),《秋詞》中描繪的是萬里晴空一碧如洗、深邃遼遠,多么亮麗、開闊。在秋日晴空中的鶴,白衣紅冠翩然排云而上,直沖九霄。形象鮮明,詩句簡潔明快,讀起來輕快、明麗。字里行間洋溢著樂觀的情懷、昂揚的斗志。
這只鶴是奮發(fā)向上的代表,而《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甚至還有夕陽,一份濃重的孤苦之感撲面而來,一人、一馬、一條無止境的路讓我們讀出了悲,讀出了哀,讀出了“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愁苦。
在教學中,我們將內(nèi)容相似、情感不同的作品進行比較,引領學生體會文章中獨特的情感,遠比我們獨自面對一首詩或詞,對個別的詞句反復講解而得出的情感來得深刻得多。
三、了解背景,體味感情
文本當中情感具有豐富多樣的特點,文本源于作者,作者的感情來源于他的生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感悟。學生的感悟除了來源于文本的文字信息之外,還來源于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經(jīng)歷等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當中的情感。
在學習《背影》這一課時,我們了解的背景是,祖母去世、父親失業(yè),只好變賣典質(zhì),從此生計日艱,在這艱難的景況下依然送子讀書。另一方面,父親朱鴻鈞畢竟受的是封建教育,家長作風嚴謹,認為“父為子綱”,父親的尊嚴不可侵犯。而朱自清在北大學習,經(jīng)受了五四思想的大洗禮,追求人格獨立的新生活,抨擊封建的“倫理綱?!?,因此父子之間矛盾日深。
事隔多年后,一個飽受封建教育影響的大家長因為愛子之情,主動放下自己大家長的“架子”與兒子寫信,作者在多年之后更能深刻體會當時、當世父愛的真摯,從而寫下這篇《背影》。凡此種種,更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這篇永恒的《背影》,進而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父親母親。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做到大美無言,大德無教。
綜上所述,在推行現(xiàn)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教師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讓學生對文本情感有深刻的體會理解,讓學生在學習中更上一層樓。我想正是因為教師的全方位引導才能讓課堂這方天地“海天共一色”,使得學生與文本共通。
?誗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