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沐楠
摘 要:教學評價有多種形式,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質(zhì)量小學英語教學的實現(xiàn),也越來越離不開合理有效的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在素質(zhì)教育日益要求評價多元化的當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tǒng)評價的不足,在口語教學評價方面開始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重視和運用。合理運用好表現(xiàn)性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自信,激勵學生用英語進行表達和交流,對構建高質(zhì)量的小學英語聽說課有積極的正面影響。本文就英語新課標五個維度分別論述,對課堂口語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性評價的運用方法進行了簡單探討。
關鍵詞:表現(xiàn)型評價;小學英語;口語教學
在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中,小學英語教學相對應試壓力較小,低段尤其重視英語學習的趣味性。由于沒有升學壓力,教師能夠在課堂中開展較多的口語教學活動。因此在課堂中,對口語活動適當運用表現(xiàn)性評價來激勵學生建立學習熱情至關重要。以三年級為例,角色扮演是聽說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課堂中可重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通過肯定、鼓勵性語言從多個方面提高學生開口說英語的熱情。
1.從語言知識角度分析表現(xiàn)型評價在口語活動中的運用策略
新課標從五個維度對外語教學提出了基本目標: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目標。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語法、詞匯、功能、話題五方面。因此在口語活動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口語表現(xiàn)的五個方面作出評價。[1]
1.1語音
從語音角度來說,三年級學生剛剛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接觸英語課程,對模仿語音語調(diào)的熱情較高。此處可以讓學生在模仿前猜一猜人物可能會用什么語調(diào)。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回答中言之有物的部分,教師應當予以肯定。然后,教師播放錄音,讓學生感知一下語音語調(diào)。當學生受到母語負遷移影響時,教師應及時予以發(fā)音上的指導,但不應該直接對學生作出消極反饋。首先應肯定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敢于運用潛移知識,然后再指出兩者之間的細微差別,從而達到準確教授語音的效果,同時學生也能了解到,自己通過已學習的語言知識作出遷移是值得肯定的。以單詞brown的發(fā)音為例,學生容易聯(lián)系起中文發(fā)音中的“不讓”,這是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20世紀40~50年代,Lado將遷移定義為—“The act that applies the knowledge from the mother tongue to the second language dur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defined by Lado(1957) as “l(fā)anguage transfer” (Lado:1957),用來指 “一種語言對學習另一種語言產(chǎn)生的影響” ,這種影響在二語習得中表現(xiàn)為:(1)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語與目標語相似之處會促進目標語學習; (2)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母語和目標語的某些規(guī)則不同卻被語言學習者誤認為是相同的。[2]
1.2語法和詞匯
從語法角度來說,三年級接觸的語法還非常有限,但母語遷移現(xiàn)象會對其口語表達產(chǎn)生影響。例如,當教師提問“Whos mum is she? ”由于與中文語序相同,學生通過語言正遷移很容易產(chǎn)出“Mikes mum”。但是課堂中當學生嘗試以新語言表達時,母語的負遷移作用也是十分顯著的。
從詞匯角度出發(fā),三年級學生的詞匯也十分匱乏,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驚人的,他們會嘗試用有限的詞匯表達。因此,當學生用table表達desk的意思時,教師從表現(xiàn)性評價角度出發(fā),首先應當予以肯定,然后再指出兩者之間的差別。
1.4功能和話題
從功能角度出發(fā),即評價學生對語用的理解程度。以人教版PEP教材P18頁提到,將某物涂成某顏色,用英文表達為Color it(a color), 學生對名詞的動詞用法接受度非常高,學生拋出的問題中有paint可否用作動詞使用,說明學生已經(jīng)可以使用學到的語言知識舉一反三。教師應及時予以肯定,落實到語言上,可使用“”You are so creative!”予以正面反饋。
從話題角度出發(fā),對于學生將使用已學習的語言知識運用到新場景中,從表現(xiàn)性評價角度出發(fā),教師應予以肯定性評價,然后指出在新場景下什么樣的語言是更為地道的。
2.教師利用互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使用表現(xiàn)性評價互評
教師可以通過有效引導使學生在互評中使用表現(xiàn)性評價。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角色扮演環(huán)節(jié)為例,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目標等幾個角度出發(fā),用事先制定好的表現(xiàn)性評價體系進行互評。當然,低段學生一次表現(xiàn)可能只涉及到體系中的一個或者幾個方面,因此教師在互評時可先拋出幾個學生涉及較多的方面。以語言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兩方面為例,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
①語音語調(diào)模仿的好不好?流利嗎? (語言知識中的語音角度)
②演技(表現(xiàn)力、表情、投入程度)好不好? 團隊配合好不好、前期準備充分嗎? (情感態(tài)度)
3.結語
表現(xiàn)性評價作為教學評價手段的一種,以其評價標準的多樣化正受到一線教師歡迎。表現(xiàn)性評價的多樣性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怎樣在日常教學中關注表現(xiàn)性評價的良好落實,以提高小學生的英語口語素養(yǎng),是一線小學英語老師加以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參考文獻:
[1]Lado. R. (1957). Linguistics Aross Cultur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年2月.